闻声

wén shēng [ wen sheng]
繁体 聞聲
注音 ㄨㄣˊ ㄕㄥ

词语释义

听到声音。 听到消息。

词语解释

  1. 听到声音。

    前蜀 毛文锡 《喜迁莺》词:“碧纱窗晓怕闻声,惊破鸳鸯暖。” 李木庵 《制宪》诗:“总纂加工宜努力,梦中删稿尚闻声。”

  2. 听到消息。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儿子的朋友闻声也都抢着来传阅。”

  3. 声名。

    《南史·任昉传》:“ 褚彦回 尝谓 遥 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立枷》:“当时人心大快, 佐 以此得縉绅闻声。”

引证解释

⒈ 听到声音。

前蜀毛文锡《喜迁莺》词:“碧纱窗晓怕闻声,惊破鸳鸯暖。”
李木庵《制宪》诗:“总纂加工宜努力,梦中删稿尚闻声。”

⒉ 听到消息。

柯岩《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儿子的朋友闻声也都抢着来传阅。”

⒊ 声名。

《南史·任昉传》:“褚彦回尝谓遥曰:‘闻卿有令子,相为喜之,所谓百不为多,一不为少。’由是闻声藉甚。”
明沉德符《野获编·刑部·立枷》:“当时人心大快, 佐以此得縉绅闻声。”

闻声的网络释义

闻声

  • 闻声,汉语词汇。
  • 拼音:wén shēnɡ
  • 释义:1、指听到声音。 2.听到消息。3、声名
  • 前蜀 毛文锡 《喜迁莺》有记载;也指听到消息。
  • 闻声造句

    ‘风云寨’众匪闻声大喜,半数手持刀剑放弃老妇等人,狗颠屁股般朝陈妮夺路攻去。
    刘老出嫁的女儿刘彩萍闻声出来,婉言相劝,丧心病狂的刘海川举起劈斧向刘彩萍头上砍来,刘彩萍急闪头,砍在了刘彩萍的左臂上,鲜血直流。
    闻声寻去,只见一个细嘴猴腮,满面通红着的酒鬼老头正从楼下向上走来。
    众人闻声都趴下了,王国庆从背包里掏出一个手榴弹,把手榴弹的导火索圈圈套在手指上,然后奋力扔向丧尸堆里。
    果不其然,陈思宇身后炸开了一个大洞,鼠妖飞身冲出,漫漫黄沙急速螺旋,紧裹着它,正好陈思宇闻声回头,鼠妖五爪张开,宛如追风掣电,对准陈思宇脖颈击下。
    上空悠扬地传来清脆的声音,美理闻声走过去,站在车轨旁抬头看,若隐若现的风铃。
    等场外的保安闻声赶来,拉扯开捉对撕打的两对男女,作贼心虚、无法理直气壮的一男一女,已被殴打得鼻青眼肿,人模狗样。
    不速之客闻声气壮了,问道“为什么?”。
    帘卷落花如雪。烟月。谁在小红亭。玉钗敲竹乍闻声,风影略分明。化作彩云飞去。何处。不隔枕函边。一声将息晓寒天,断肠又今年。纳兰容若。
    杨柳飘絮燕子回,心旷神怡不思归。桃花绽艳蜂蝶飞,湖畔美女千秋推。才女抚琴笙笛吹,闻声窥视心如醉。上前打扰小妹称,共奏一曲蝶恋花。愿你有情回眸笑!
    话未说完,忽闻西面桃林穿出打斗之声,三人闻声寻去,只见任盈盈、桃花仙和桃根仙和一个黄衫少女斗得正紧。
    危险时刻他声嘶力竭地呼救,幸好附近有两位割草农民闻声后迅速跑了过来,经三人用牧羊鞭和钐镰共同打击,狗才退去。
    曹德磊此时双拳紧握,冷汗涔涔,在屏息闻声的同时脑内飞快的计算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应对方法。
    邻居闻声,赶来劝解,此时这位女“豪杰”一手撑腰,一手执杖,喝令“俘虏”快从床底下爬出来。
    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
    听了半晌,这剧情原是月明云淡的良宵,潘必正漫步白云楼下,听到道姑陈妙常在室内抚琴自娱的乐音,乃闻声而进。
    缅怀掠过我的心上,如一群家鸭飞过天空。我闻声它们饱翼之声了。
    刺史府的属官和侍卫们闻声而至,忙举火四下搜寻,刚才还轻歌宴舞的刺史府内鸡飞狗跳,乱作一团。
    若梵书此咒于钟鼓铃铎作声木上等,有诸众生得闻声者,所有十恶五逆等罪,悉皆消灭,不堕恶趣之中。
    外头负责值夜的两个十五六的丫头青莲和香莲,闻声连忙披衣而起,从外头的炉子上端来热水,倒在铜盆中。

    汉字详情

    wén [wen]
    部首: 321
    笔画: 9
    五笔: UB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SSJ
    四角: 374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名词

    (1) 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英文翻译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宋本广韵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