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唐 制,进士放榜,醵钱宴乐于 曲江 亭子,称曲江宴,亦称闻喜宴。
后唐 明宗 天成 二年诏命新进士闻喜之宴,年赐钱四百贯。 宋太宗 端拱 元年定由朝廷置宴,皇帝及大臣赐诗以示宠异,遂为故事。因曾设宴于 琼林苑 ,故至 明 清 赐新进士宴称琼林宴。 宋 司马光 《训俭示康》:“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参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宴名》、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一、《宋史·选举志一》。
引证解释
⒈ 唐制,进士放榜,醵钱宴乐于曲江亭子,称曲江宴,亦称闻喜宴。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诏命新进士闻喜之宴,年赐钱四百贯。 宋太宗端拱元年定由朝廷置宴,皇帝及大臣赐诗以示宠异,遂为故事。因曾设宴于琼林苑,故至明清赐新进士宴称琼林宴。参阅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宴名》、 宋王谠《唐语林·文学》、 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宋史·选举志一》。
引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
闻喜宴的国语词典
唐、宋时朝廷宴请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者的宴席。宋时曾设宴于琼林苑,故也称为「琼林宴」。后泛指在礼部宴请新科进士的宴会。
闻喜宴的网络释义
闻喜宴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名词
(1) 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上面是“鼓”本字,下面是“口”。“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本义:快乐;高兴)
(2) 同本义(乐之见于谈笑曰喜。喜,形于色)
喜,乐也。——《说文》
人喜则斯陶。——《礼记·檀弓》
其志为喜。——《素问·五远行大论》
既见君子,我心则喜。——《诗·小雅·菁菁》
陈胜、 吴广喜,念鬼。——《史记·陈涉世家》
嘿然大喜。——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虎因喜。——唐· 柳宗元《三戒》
不以物喜。——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保亦自喜。——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喜容原好,愁容也好,蓦地间怒容越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 又如:喜洽(喜恰。和颜悦色;热情);喜之不尽(无限欢喜);喜匆匆(喜欢,兴奋的样子);喜欢不杀(很喜欢;喜欢死了);喜上眉梢(眉宇间露出喜悦的表情)
(4) 容易
人命难知,计算喜错。——《百喻经·婆罗门杀子喻》
动词
(1) 喜爱;爱好
喜为吏。——《汉书·黄霸传》
齐威王之时喜隐。——《史记·滑稽列传》
宽仁喜儒术。——《淮南子·宪王钦传》
盖孔子晚而喜《易》。——《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最喜小儿。——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少年人常喜事。——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老人犹喜。——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喜士(好客;喜接纳贤士);喜功(自负其功;喜立大功;贪功);喜名(好名;追求名誉)。使…高兴
可怪乌雅鸟,鸣声不喜人。——刘基《鸟啼曲》
(3) 妇女怀孕
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曹雪芹《红楼梦》
(4) 又如:喜信(指怀孕);喜脉(妇女怀孕的脉象);喜弹(孵不成雏鸭的鸭蛋。也叫“鸭馄饨”)
名词
(1) 喜事
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国语·鲁语》
内家报喜车凌晓,太史占祥斗挂秋。——宋· 秦观《庆张君俞都尉留后得子》
喜宴前枉唤新郎,洞房中依然触觉。——《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喜兆(喜事的征兆);喜信(唐代进士及第的家报;喜庆事情的先兆)
(3) 痘疹 。旧俗孩子出痘时,常因惧得天花而讳言之,又以痘既发出便可平安,故用“喜”字代指,以求吉利
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症。——《红楼梦》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i3 [台湾四县腔] hi3 [客英字典] hi3 [宝安腔] hi3 [沙头角腔] hi3 [客语拼音字汇] hi3 [海陆丰腔] hi3 [东莞腔] hi3 [陆丰腔] hi3
◎ 潮州话:h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喜 | 虚里 | 曉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hix/xiio | xĭə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
)声。“宀”表示房屋,“妟”是“安”意思,也有表意作用。本义:请人吃饭喝酒,聚会在一起喝酒吃饭 )(2) 同本义
宴,安也。——《说文》。按,此字当为宴飨正字,亦作醼,作讌。
君子以饮食宴乐。——《易·需》。郑注:“宴,享宴也。”
吉甫宴喜。——《汉书·陈汤传》引诗六月
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太守宴。——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宴酣之乐。
添酒回灯重开宴。——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宴犒(设宴犒赏);宴赏(设宴犒赏);宴饯(设宴招待);宴好(泛指宴饮聚会);宴衍(宴饮作乐);宴位(宴饮之处);宴笑(宴饮欢笑);宴娱(宴饮娱乐);宴饫;宴歌(宴饮歌唱);宴聚(宴饮聚会)
(4) 进餐
逾庖而宴。——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形容词
(1) (假借为“安”。安闲,安逸)
是与太子宴者也。——《汉书·贾谊传》。注:“谓安居。”
乃宴斯息。——张衡《东京赋》。注:“安也。”
宴安鳩毒。——《左传》。孔颖达疏:“宴安自逸,若鳩毒之药。
(2) 又如:宴坐(安坐;闲坐);宴私(谓公余闲居之时);宴玩(闲暇时赏玩);宴服(日常闲居时穿的衣服);宴居(闲居。一般指公余无事时);宴宴(安闲逸乐的样子);宴处(安居;闲居);宴语(闲谈);宴慰(闲居);宴堕(闲散不整的样子);宴默(安居静穆);宴逸(逸乐)
(3) 安定,没有战事或动乱
今军旅甫罢,三边宴然。——《辽史》
(4) 又如:宴清(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宴如(安定平静的样子);宴然(安定的样子;平安貌);宴适(安适);宴宁(安定)
(5) 喜乐;欢乐
宴尔新昏。——《诗·邶风·谷风》
衡父不忍数年之不宴。——《左传·成公二年》。注:“乐也。”
乐宴乐。——《论语》。孔注:“宴乐沈,荒淫渎。”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古诗十九首》
(1) 酒席 。如:宴客(宴会所请的客人);宴设(摆设宴席);宴筵(宴会);宴集(宴饮聚会);宴饮(设宴聚饮);宴语(宴请时的交谈);宴乐(宴饮游乐)
(2) 内室
君子以响晦入宴息。——《易·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an5 [东莞腔] jen5 [客语拼音字汇] yan4 [宝安腔] jen5 [客英字典] jen5 [台湾四县腔] jen5 [陆丰腔] jan5 [海陆丰腔] re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蝘 | 於殄 | 影 | 先開 | 上聲 | 銑 | 開口四等 | 先 | 山 | qenx/een | ʔi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