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呼即至

wén hū jí zhì [wen hu ji zhi]

词语释义

意思是动作迅速。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梁书·陈庆之传》:“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汉字详情

wén [wen]
部首: 321
笔画: 9
五笔: UB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SSJ
四角: 374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名词

(1) 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英文翻译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宋本广韵

[hu]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KTU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HFD
四角: 62049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2) 同本义 。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呼,外息也。——《说文》(外息,指呼气)

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书·大传》

候呼引针。——《素问·离合真邪论》

(3) 又如:呼哈(呼吸吞吐);呼噏(吐云纳气);呼息(呼吸,喘气);呼翕(呼气和吸气)

(4) 大声叫喊

呼,唤也。——《广韵》

式号式呼。——《诗·大雅·荡》

城上不呼。——《礼记·曲礼上》

媵侍于户外,呼则闻。——《仪礼·士昏礼》

呼河伯妇来。——《史记·滑稽列传》

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夫起大呼。

妇亦大呼。

千百人大呼。

(5) 又如:呼噪(嘈杂地叫喊;喧嚷);呼天(向天呼喊以求助);呼天吁地(呼喊天地以求救助)

(6) 召唤

呼张良与俱去。——《史记·项羽本纪》

前者呼。——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奋呼攻打。——《广东军务记》

忠烈大呼。——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7) 又如:呼之即来;一呼百诺

(8) 称呼

呼宋将军。—— 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呼名。——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9) 又如:自呼其名;呼唱(大声唱名);呼称(称呼);呼谓(称呼,称谓)

(10) 姓

象词

常用来形容迅疾、风声等 。如:呼呼(形容鼾声、风声、着火声);呼呼的(像风一样快);呼啦啦(多形容风声、流水声、鸟振翅声等)

英文翻译

breathe sigh, exhale; call, shout

方言集汇

◎ 粤语:fu1
◎ 客家话:[梅县腔] fu1 [客语拼音字汇] fu1 [客英字典] fu1 [台湾四县腔] fu1 [海陆丰腔] fu1 [东莞腔] fu1 [沙头角腔] fu1 [宝安腔] fu1 [陆丰腔] fu1
◎ 潮州话:hu1 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荒烏平聲開口一等ho/xuxu
[ji]
部首: 215
笔画: 7
五笔: VCBH
五行:
仓颉: AISL
四角: 777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对食器(皀)会意。本义:走近去吃东西)

(2) 同本义

即,就食也。——《说文》

席末取粮即稻。——《仪礼·公食礼》

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

(3) 基本义是接近、靠近、走向,与“离”对举。

将即席。——《礼记·曲礼》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卫风·氓》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4) 又如:若即若离

(5) 登上;走上

公即位。——《春秋·桓公元年》

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6) 又如:即阼(即位。皇帝登极叫即阼。因古时新天子登基,有升登东阶而主祭的仪式,所以叫即阼。阼:东阶);即真(正式就皇帝位。后世以官职由代理而改为实授,也称即真);即禽(打猎,在野外猎取禽兽);即祚(皇席即位登基)

(1) 虽然

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西厢记诸宫调》

(2) 假若

即有不称。(如果不能称将军之职。意即打败仗。)——汉· 刘向《列女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汉· 贾谊《论积贮疏》

(3) 即使

公子即合符。(即,即使。)——《史记·魏公子列传》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汉· 贾谊《论积贮疏》

即谋单于。—— 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捕得三两头。——《聊斋志异·促织》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即或

(5) 同“则”。那就

即患秦兵之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死即已。——《史记·陈涉世家》

死即举大名。

即更刮目相待。(即,就。)——《资治通鉴·汉纪》

介词

(1) 就在某时某处;乘,趁

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

即时诛灭。——《汉书·李广苏建传》

即如前年…一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即忙(连忙;赶紧);即拜(就在所在地授予官职);即早(及早;趁早)

(3) 当

即此风云佳,孤觞聊可命。——南朝齐· 谢朓《赋贫民田》

(4) 又如:即此(就此;只此)

副词

(1) 一…就 。如:气断即死;闻过即改

(2) 随之立刻就 。如:降即免死;即早(及早,趁早)

(3) 立刻,当即

王即临之。——晋· 干宝《搜神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处即刺杀虎。——《世说新语·自新》

即书诗四句。——宋· 王安石《伤仲永》

(4) 又如:即速(立刻;赶快)

(5) 那就是说,那就是

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传·襄公八年》

梁父即 楚将 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即此爱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即如忠烈遗骸。——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又如:即是

名词

(1) 目前,现在 。如:即目(眼前所见);即事诗(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

(2) 今,当天 。如:即今(如今);即目(如今)

(3) 烛头烬

左手执烛,右手折即。——《管子》

(4) 姓

英文翻译

promptly, quickly, immediately

方言集汇

◎ 粤语:zik1
◎ 客家话:[梅县腔] zit7 [宝安腔] zit7 [客语拼音字汇] jid5 [东莞腔] zit7 [沙头角腔] zit7
◎ 潮州话:ziag4 (chiak)[潮州]ziêg4 [饶平]<旧>zid4(chi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力職開入聲開口三等tsĭəkcik/ziok
zhì [zhi]
部首: 621
笔画: 6
五笔: GCF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IG
四角: 101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2)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

凤鸟不至。——《论语》

至,到也。——《字林》

至,到也。——《广韵》

王朝至于商郊 牧野。——《书·牧誓》

我征聿至。——《诗·豳风·东山》

远道不至。——《墨子·辞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至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风雨骤至。——汉· 王粲《登楼赋》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孝武帝时,至代相。——《史记·李将军列传》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宋· 文天祥《后序》

富者不能至。——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前狼又至。——《聊斋志异·狼三则》

至子之世。——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至旦(到天明);水流至足;至竟(到底;毕竟);至止(到达,到来。止,语气词);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到;达到);至乎(至于。到;达到);至至(达到,道的最高境地);至到(指程度达到极点;到)

(4) 来;去

至,来也。——《玉篇》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 郑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左传·僖公五年》

〈形〉?

(1) 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至人无己。——《庄子·逍遥游》

色愈恭,礼愈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吾爱汝至。——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至心(极为诚恳的心意);最骏(最好的骏马);至意(极深远的用意);至情(极其真实的思想感情);至理(极深的道理);至材(极佳的才能);至治(最完善的政治);至德(最高尚伟大的德性)

(3) 深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周语》。 韦昭注:“至,深也。”

(4) 又如:至虑(深思熟虑);至戒(犹深戒);至契(交情极深的朋友)

(5) 得当;恰当

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荀子·正论》。杨倞注:“至不至,犹言当不当也。”

(6) 亲近 。如:至戚(最亲近的亲属)

(7) 真挚;诚挚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中庸》。朱熹注:“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至,天下莫能加也。”

(8) 又如:至诚;至友

(9) 周到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

(1) 大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坤》

(2) 又如:至贤(大贤。指极有贤德的人);至砀(极广大)

(3) 极;最

材之不逮至远也。——汉· 贾谊《治安策》

陵见其至诚。——《汉书·李广苏建传》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

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荀子·正论》

(4) 又如:至公(最公正);至足(极充足);至大至刚(广大无限而刚健不可屈挠);至大无外(大到极点,外无以加);至小无内(小到极点,内无余隙);至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至清(极其清澈)

(5) 一定;必

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汉书·匡衡传》

(6) 竟,竟然

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鸟飞。——《韩非子》

名词

(1) 夏至、冬至的简称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左传·僖公五年》

(2) 又如:至节(冬至或夏至);至日(指冬至日,夏至日。冬至昼最短,夏至昼最长)

(3) 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其于祥,末可与言至也。——《淮南子·本经训》

(4) 又如:至精(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

(5) 道德高尚的人;圣人

道者,圣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鹖冠子》

(6) 又如: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7) 准则

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谣,民知其至。——《逸周书》

(1) 乃;乃至;以至

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曹丕《与吴质书》

(2) 至于,甚至于 ——用于说完一事时,又另外提出一事。转折相连

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

介词

到…时候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英文翻译

reach, arrive; extremely, very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宝安腔] zi5 [海陆丰腔] zhi5 [客英字典] zhi5 [沙头角腔] zi5 [陆丰腔] zhi5 [台湾四县腔] zih5 [梅县腔] tje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东莞腔] zi5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脂利脂A開去聲開口三等脂Atɕicjiih/tj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