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释放
(1) 恢复人身自由
(2) 把所含的物质或能量放出来
词语解释
恢复被拘捕、关押者的人身自由。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诛其首恶,餘皆释放,復为平民。”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即是 执中 所奏欠户,自是贫困之人,皆当释放矣。”《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大尹﹞即於狱中吊出 秋公 ,立时释放。”
脱掉;解开;解除。
《三国志·吴志·薛莹传》:“释放巾褐,受职剖符。”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一折:“律法,后期者当斩,喒遂释放其缚,纵令亡去。” 元 无名氏 《锁魔镜》第二折:“除免你那腹内愁,顿脱了眉上锁,释放了心头病。”
散放;放出。如:原子核被高速度运动的中子撞击时,就释放出原子能。
引证解释
⒈ 恢复被拘捕、关押者的人身自由。
引《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诛其首恶,餘皆释放,復为平民。”
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即是执中所奏欠户,自是贫困之人,皆当释放矣。”
《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大尹﹞即於狱中吊出秋公,立时释放。”
⒉ 脱掉;解开;解除。
引《三国志·吴志·薛莹传》:“释放巾褐,受职剖符。”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律法,后期者当斩,喒遂释放其缚,纵令亡去。”
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除免你那腹内愁,顿脱了眉上锁,释放了心头病。”
⒊ 散放;放出。
例如:原子核被高速度运动的中子撞击时,就释放出原子能。
释放的国语词典
免除拘提、逮捕、羁押之拘束,而恢复其自由。
如:「释放能量」。
释放的网络释义
释放 (汉语词语)
近义词
释放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采(
),睪( )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2) 同本义
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说文》
释获。——《仪礼·大射仪》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主人释服。——《仪礼》
(3) 又如:释绂(解下印绶。指致仕罢官);释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即“作官”)
(4) 解释
乃使行人 奚斯释言于 齐。——《国语·吴语》
(5) 又如:释情消迹(消除误会;予以和解);释言(以言语自作解释);释例(说明所著书的凡例)
(6) 释放;赦免
怀王竟听 郑袖,复释去 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豪民气尽,以额叩头,谢不敢。乃释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舍弃;抛弃
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左传·哀公八年》
君其释申生也。——《国语·晋语》。注:“释,舍也。”
(8) 又如:释法(舍弃法令而不施用)
(9) 放下;放开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10) 又如:力叮不释(用力叮住不放)
(11) 消失
虽欲爱君,惑不释也。——《国语·晋语》
(12) 溶化;消融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老子》
(13) 又如:如冰之将释(就像冰将消融那样)
(14) 泡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
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礼记·内则》
(15) 发,射出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书·太甲上》
(16) 解除;免除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 黄宗羲《原君》
(17) 又如:释去仔肩(卸掉责任;放下重担);释憾(解除心中的怨恨。指报复);释难(解除困难);释闷(解闷儿;排遣烦闷);释四增美(除去邪僻之念,增加美善的质性)
(18) 淘米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大雅·生民》
名词
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 。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如:释厄(唐僧遭受的魔难);释老(指释伽牟尼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也叫“释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方声。本义:驱逐,流放)(2) 同本义
放,逐也。——《说文》
见伯夷之放迹。——《楚辞·悲回风》
卿大夫外淫者放。——刘向《列女传》
放驩兜于 崇山。——《虞书》
放弑其君则残之。——《周礼·大司马》
放其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齐放其大臣 孟尝君于诸侯。——《战国策·齐策》
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4) 又如:流放(把犯人驱逐到边远地方去);放伐(以武力讨伐并放逐暴君);放徒(放野。放逐于野);放远(远逐);放废(放逐罢黜);放迁(放逐)
(5) 舍弃;废置
放,弃也。——《小尔雅》
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书·康诰》
(6) 又如:放丢(扔,丢放);放绝(废弃);放蔑(废弃蔑视)
(7) 解除约束;释放
昔毛宝放龟而得渡。—— 马中锡《中山狼传》
休放往来人闲走。——元· 关汉卿《窦娥冤》
(8) 又如:把俘虏放回去;放赦(宽赦;赦免);放脱(放走);放免(放赦。释放,赦免);放遣(释放;遣散);放释(释放)
(9) 免去;免除
任事者知不足以治职,则放官收。——《韩非子·八经》
(10) 又如:放良(官府或主人放免奴婢脱籍,使之成平民);放官(免职);放退(免职,退职);放税(免税)
(11) 放纵,恣纵
无使放悖。——《吕氏春秋·审分》
益增其放。——《绝交书》。注:“放荡。”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放弛(放纵);放玩(纵情游玩);放傲(放纵自傲);放醉(纵情醉酒);放横(恣意蛮横);放浊(放纵邪行);放怀(纵意,放纵情怀)
(13) 做;干 。如:放歹(干坏事,作恶);放短(做手脚);放线(做眼线;当坐探)
(14) 发放
月钱放过了不曾?——《红楼梦》
(15) 又如:放赏(发放赏钱);放高利贷;放官吏债(宋代富家将银钱放与候补京官使用,待京官得到实缺时,可得加倍利息)
(16) 搁置;放下
放,置也。——《广雅》
无放饭。——《礼记·曲礼》
隐居放言。——《论语》。包注:“置也。”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7) 又如:放着(放置,搁置);放桌子(摆餐具);放顿(安放);放仗(放下兵器)
(18) 委任;外放(旧指京官调任外地)
既而胡即放 宁夏知府。——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放缺(委任官职;做官)
(20) 从圈栏或禁闭中释放出来
放牛于桃林之野。——《伪武成》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且放白鹿山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1) 又如:放牛;放羊拾柴(指老人娶妻,有意不加管束,冀能怀孕,从而得到名份上的儿子)
(22) 要求对方采取某种态度 。如:放尊重些;放明白些
(23) 放映,放送 。如:放电影;放幻灯片
(24) 扩展,加大 。如:腰身放肥一点;裤腿再放一寸
(25) 使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或状态,不加处理 。如:鲜肉不能放太久;这个问题得放几天再说
(26) 搁进去,加进去 。如:先给锅里放点水;汤里放点盐
(27) 为达到某种状态迅速控制速度、态度等 。如:汽车的速度放慢了;做事放谨慎点;放低声音
(28) 开放 。如:花开花放;心花怒放;百花齐放
(29) 舒展 。如:放眉;放体
(30) 通“方”。并船
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荀子·子道》
(31) 又如: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32) 发射;放射;发出
由屋顶放光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3) 又如:有的放矢;放电;放光
(34) 点燃 如:放爆竹;放焰火
(35) 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学习或工作 如:放寒假;放学
(36) 通“妨”(
)。阻碍不利作土工之事,放农焉。——《管子·度地》
(37) 通“仿”(
)(38) 模拟
宾之礼事,放上而动,咨也。——《国语·周语下》
有放而不致也。——《礼记·礼器》
心难而行易,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论衡·自纪》
(39) 又如:放物(模拟事物);放效(模拟仿效)
(40) 相似
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庄子·天地》
副词
通“方”。正当
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管子·小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fong5 [东莞腔] fong5 [陆丰腔] piong5 fong5 [梅县腔] fong5 biong5 [海陆丰腔] fong5 piong5 [客英字典] fong5 piong5 [台湾四县腔] fong5 piong5 [客语拼音字汇] biong4 fong4 [沙头角腔] fong5 bo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昉 | 分网 | 幫 | 陽合 | 上聲 | 養 | 合口三等 | 陽 | 宕 | pyangx/pvank | pĭwa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