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

tuì bì [ tui bi]
注音 ㄊㄨㄟˋ ㄅ一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退避 tuìbì

(1) 畏缩后退;退后躲避

wince;keep out of the way;withdraw and keep off

词语解释

  1. 退出,离开。

    《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今使御史大夫 郗虑 持节策詔,其上皇后璽綬,退避中宫,迁于它馆。”

  2. 后退躲避。

    《三国演义》第七四回:“吾来日与 关某 决一死,誓不退避。”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 梧生 ﹞尝於舟中遇盗,手击杀其魁,餘众皆退避。”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 朱暮堂 在宝座上看见 汤富海 冲 苏沛霖 面前走上来, 苏沛霖 竟然胆怯地往后退避。”参见“ 退避三舍 ”。

  3. 犹退让。谓不与人争。

    《汉书·张禹传》:“ 禹 与 凤 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 凤 。”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上欲用公,公逡巡退避不敢居。” 茅盾 《子夜》十五:“在她心里曾经退避了的‘第二个主张’此时忽然又闯出来和她选定的‘第一个主张’斗争了。”

  4. 犹回避。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 高琪 ﹞坐杀其夫人,为家人讼言宰执,将奏之。法当退避。”

引证解释

⒈ 退出,离开。

《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今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詔,其上皇后璽綬,退避中宫,迁于它馆。”

⒉ 后退躲避。参见“退避三舍”。

《三国演义》第七四回:“吾来日与关某决一死,誓不退避。”
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二:“﹝梧生﹞尝於舟中遇盗,手击杀其魁,餘众皆退避。”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朱暮堂在宝座上看见汤富海冲苏沛霖面前走上来, 苏沛霖竟然胆怯地往后退避。”

⒊ 犹退让。谓不与人争。

《汉书·张禹传》:“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自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
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上欲用公,公逡巡退避不敢居。”
茅盾《子夜》十五:“在她心里曾经退避了的‘第二个主张’此时忽然又闯出来和她选定的‘第一个主张’斗争了。”

⒋ 犹回避。

元刘祁《归潜志》卷十:“﹝高琪﹞坐杀其夫人,为家人讼言宰执,将奏之。法当退避。”

退避的国语词典

离去、避开。

退避的网络释义

退避

  • 退避,汉语词汇。
  • 拼音:tuì bì
  • 指畏缩后退;退后躲避。
  • 退避的翻译

    英语: to withdraw
    德语: annullieren, abziehen
    法语: retirer

    退避造句

    惹他做啥?先退避三舍吧!
    可见二位仁兄的学问,不但本校众人所不能及,即使天下文才,也当退避三舍哩!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退避三舍,养精蓄锐。
    见有警察来,他立即退避三舍。
    面对他们的无理取闹,我只能退避三舍。
    她太泼辣,许多人见了她都要退避三舍。
    看着他那个气势凶凶的样子,我想就是老虎看见了,也得退避三舍。
    像臭豆腐之类的食品,很多亚洲人很爱,但味道让西方人闻了就退避三舍。
    他那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气势摆出来,让人退避三舍。
    晋楚两国在城濮交战时,晋文公重耳命令晋军退避三舍。
    在创业时期中必须靠自己打出了一条生路来,艰苦困难即此一条生路上必经之途径,一旦相遇,除迎头搏击外无他法,若畏缩退避,即等于自绝其前进。
    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我们不该一味地退避。
    他是大老粗,我退避三舍,不跟他争。
    不用走进去看,仅听到它的嘶吼就足够令人退避三舍。
    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今天我是敬重他,所以退避三舍,别误以为我是在怕他。
    这种恶霸出现,任谁都要退避三舍。
    如鹞鹰冲天而起时,群雀都纷纷退避。
    只见金色符印所过之处,无论是龙马还是修士纷纷退避三舍,来不及退避的部分修士以及龙马只在刹那间死于非命,血崩而亡。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汉字详情

    tuì [tui]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VEPI
    五行:
    仓颉: YAV
    四角: 373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彳,从日,从攵。彳( chì),小步。攵( suī),足的反写。本义:向后走,后退)

    (2) 同本义

    退,卻也。——《说文》

    宾三退负序。——《仪礼·聘礼》

    主人少退。——《仪礼·乡射礼》

    待坐则必先退席。——《礼记·玉藻》

    不可以退而谓之退。——《孙子·谋政》

    暑为之退。——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攻一时敌退。——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乃纷退。

    (3) 又如:退到院子里;他往后退了几步;退缩(后退,回缩);退生(后退以求生);退厅(退堂。旧指官吏问案完毕,退出公堂);退藏于密(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退殿(君王视朝完毕而退出殿堂);退出战斗;退罢(退兵罢 战);退散(后退溃散;撤退疏散);退军(撤退军队)

    (4) 退却;打退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

    (5) 又如:退敌(打退敌军);退败(退却失败);退远(斥退疏远);退阵(临阵脱逃);退送(把作祟的鬼神驱退送走);退负(败退);退鬼(驱鬼);退舍(退却;退避)

    (6) 引申为减退;下降

    以图国用,而进退之。——《周礼·小司寇》。注:“犹损益也。”

    退食自公。——《诗·召风·羔羊》

    (7) 又如:退财白虎(使人家消耗钱财,由富变穷的凶神);退色;退烧;退潮;退率(几个相关数递减的比率);退责(减免债务);退食自公(减膳以示节俭);退味(兴致减退)

    (8) 退还 。如:退钱;退款;退婚;退斋(退归斋戒);退税(退还多征的税款);退过(收回);退账(还账;抵债);退卒(退伍的兵士)

    (9) 辞去官职;退隐

    夫子践位而退。——《国语·楚语》

    退亦忧。——宋· 范仲淹《岳阳数记》

    (10) 又如:退听谢事(放弃权力,摆脱事务);退休(辞官家居);退老(退休养老);退征(辞退官职);退食(臣子退朝后在家就食休息);退黜(废免;罢退;退落);退隐(辞官隐居;后退隐没);退废(黜退不用);退闲(退职闲居)

    (11) 离去,退出

    朝廷曰退,燕游曰归。——《礼记·少仪》

    (12) 又如:退值(下班);退伍(军人服兵役年期届满退出队伍);退席(离开座位);退朝(古代帝王或诸侯每天早上在朝廷会见大臣商讨大事,退朝就是散会后退出朝廷);退院(僧人脱离寺院);退迹(退归;退居);退相(退居的宰相)

    (13) 谦让

    毅撝退辞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14) 又如:退让(谦逊;礼让);退听(退让顺从);退静(退让静默。不谋进用);退逊(退让;谦逊);退损(退让谦抑);退淡(退素。谦退淡泊);退恕(退让;退避)

    (15) 懦弱,畏缩 。如:退懦(畏缩懦弱);退挠(退缩;退败);退惰(退缩怠惰);退屈(退缩屈服);退怯(畏缩,不敢向前)

    (16) 除下,脱落 。如:退磨(擦洗);退笔(指掉了毛的秃笔);退犀(自动退脱的犀牛角);退萎(衰退萎靡)

    (17) 改悔

    虽欲有退,众将责焉。——《国语·晋语二》

    (18) 脱去

    解下腰上的宽皮带,退下鞋子,盘腿坐在炕桌前边。——于敏《头一天》

    (19) 返回,归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退而思其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敬亭退而凝神。——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名词

    天文学上称天体自东向西运行为“退”

    交道每月退一度余,凡二百四十九交而一期。——宋· 沈括《梦溪笔谈》

    英文翻译

    step back, retreat, withdraw

    方言集汇

    ◎ 粤语:teo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ui5 [宝安腔] tui5 [海陆丰腔] tui5 [客语拼音字汇] tui4 [梅县腔] toi5 tui5 [台湾四县腔] tui5 [客英字典] tui5 [陆丰腔] tui5 [东莞腔] tui5
    ◎ 潮州话:to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退他内去聲合口一等thuaih/thuoytʰuɒi
    [bi]
    部首: 306
    笔画: 16
    五笔: NKUP
    五行:
    仓颉: YSRJ
    四角: 303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 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英文翻译

    avoid; turn aside; escape; hide

    方言集汇

    ◎ 粤语:be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东莞腔] pi5 [宝安腔] pit7 [陆丰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梅县腔] pit7
    ◎ 潮州话:b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毗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bʰĭebjeh/b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