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轻而易举
(1) 不需要作多大的努力就能办到或对付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成语辨析
轻而易举和“易如反掌”都表示“事情容易办”;但“易如反掌”比轻而易举程度更深;在否定句中常用轻而易举。
成语用法
轻而易举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轻而易举的国语词典
形容非常轻松,毫不费力。
轻而易举的网络释义
轻而易举
轻而易举的翻译
近义词
轻而易举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车名)
(2) 轻车
轻,轻车也。——《说文》。段玉裁注:“轻本车名,故字从车。引申为凡轻重之轻。”
轻车之萃。谓驰敌致师之车也。——《周礼·车仆》
使轻车锐骑冲雍门。——《战国策·齐策》
(3) 轻工业的简称 。如:均衡发展农、轻、重
(4) 化学元素氢的旧译
〈形〉?
(1) 分量不大。与“重”相对
轻重同。——《孟子》。注:“谓斤两。”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 又如:轻单(单薄);轻省(负担轻,不费力);轻肥(穿轻裘,乘肥马。比喻显贵的人或豪奢的生活);轻狐(轻暖的狐裘)
(3) 微小
有轻罪者,赎以金分。——《淮南子·泛论》
无势之谓轻。——《韩非子·解老》
轻者无罪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轻小(细小);轻文(微小的水波);轻汗(些微的汗);轻雨(小雨)
(5) 轻快,轻便
师轻而骄。——《国语·周语》。注:“谓超乘也。”
轻锐僄狡。——张衡《西京赋》。注:“谓便利。”
舟遥遥以轻飔。——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
轻捷善斗。——《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轻敲(轻便。敲:作“巧”);轻甲(较为轻便的盔甲战衣);轻帆(即轻舟);轻车(轻便的车子);轻劲(轻快有力);轻弓(轻便的弓);轻舫(轻航。犹轻舟);轻航(轻快的船)
(7) 轻率,不稳重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左传》
轻辞古之天子。——《韩非子·五蠹》
轻辞天子。
敢以轻心。——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不中而轻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8) 又如:轻造(冒然造访);轻快(轻率;不慎重);轻乔(轻浮);轻躁(轻率急躁);轻行(举止轻浮不庄重);轻侠(轻举妄动的人)
(9) 宽松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唐· 韩愈《原毁》
(10) 又如:轻吉列(轻急力。轻轻的,轻易的);轻省(舒服)
(11) 不贵重;贱
钱益多而轻。——《汉书·食货志》。注:“贱也。”
辨轻重。——《荀子·富国》。注:“谓尊卑。”
(12) 又如:轻鲜(微薄的情意);轻微(菲薄);轻鄙(微贱)
(13) 轻佻
(14) 又如:轻狂百势(轻佻狂放,不拘形骸);轻薄子(轻佻浮浪的人);轻隽(轻佻俊逸);轻薄脂粉(轻浮放荡的女子);轻轻试试(妖艳的样子)
(15) 微弱,淡薄 。如:轻日(淡微的日光);轻妆(女子淡妆);轻红(淡红);轻弱(薄弱,单薄)
(16) 轻轻地
轻拢慢捻抹复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动词
(1) 轻视;不重视
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公子纵轻胜。——《史记·魏公子列传》
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轻之而屑间焉。——清· 刘开《问说》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年轻少。—— 唐· 李白《上李邕》
(2) 又如:轻人轻己(轻视别人就是轻视自己);轻觑(轻视;鄙薄);轻意(轻慢;简慢);轻量(轻视);轻亵(轻慢;不敬);轻倨(傲慢无礼);轻易(轻视;不尊重);轻渎(轻慢冒犯);轻利(轻视名利)
(3) 使轻;减少
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商君书》
今欲广开田业,轻其赋税。——《三国志》
(4) 又如:轻薄(减轻;减免);轻约(减少,减省);轻弱(削弱);轻权(谓权力削弱)
(5) 宽大;宽容
古之君子…其待人也轻以约。——唐· 韩愈《原毁》
轻以约乎。
(6) 又如:轻贷(轻饶;从轻发落);轻过(轻恕其罪过);轻假(宽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而 | 如之 | 日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nji/rio | nʑĭə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
)声。本义:双手托物)(2) 同本义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4) 拿起;提起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 苏洵《六国论》
(5)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6) 飞,飞起;飘动
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
(7) 又如:举翮(展翅起飞);风举(随风飘动)
(8) 升起;耸起
叔籔,火烈具举。——《诗·郑风》
中江举帆。——《资治通鉴》
(9) 仰起;抬起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 李白《静夜思》
(10) 又如:举眼无亲(人地生疏,孤单无依);举手加额(把手举上额头敬礼)
(11) 发问;动问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礼记》。孔颖达疏:“举亦问也。客从外来,宜问路中寒热无恙,若主人未问,则客不可先问也。”
(12) 推荐;选用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左传·襄公三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告子下》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举孝廉不行。——《后汉书·张衡传》
(13) 又如:举孝廉(荐举孝子和廉洁之士);举保(推荐,举荐);举主(古时推举贤者做官或参加考试,被荐者称荐者为举主)
(14) 提出;列举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举数人以训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15) 又如:举似(指点,告诉);举案(列出罪状并加以查证);举正(列举其罪而正之以法);举陈(列举陈述);举驳(提出理由,予以驳回);举类(举例)
(16) 兴起;发动
举事必循法。——《吕氏春秋·察今》
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并举而争起。——《汉书·食货志》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举大事(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举大计(举大事)
(18) 施行;办理
举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9) 攻克;占领
一战而举鄢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西举巴蜀。—— 汉· 贾谊《过秦论》
戊卒叫,函谷举。—— 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且秦举 咸阳而弃之,何但 越也。——《汉书》
(20) 成就;成功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陈涉世家》
(21) 参加科举考试
应举下第。——唐· 李朝威《柳毅传》
岛初赴举。——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乙先得举。——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举乡试。——《明史》
(22) 又如:举进士;举首(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23) 指摘;检举 。如:举罚(揭发并处罚);举劾(检举揭发)
(24) 抚养;生育 。如:举子(生育小孩);举息(生育子女);举乳(哺乳)
(25) 放;发 。如:举音(放音喧呼;为悼死者而放声哀哭);举迹(发迹);举阁(放置,存放)
(26) 点燃 。如:举烛(点起烛火);举炊(生火做饭);举烽(燃点烽火);举燧(燃起火把;燃起告警烽烟)
(27) 取;拾取
财务之遗者,民莫之举。——《吕氏春秋》。高诱注:“举,取也。”
(28) 借贷 。如:举债;举假(借贷);举贷(放债)
(29) 攀援
木熙者,举梧槚。——《淮南子》
(30) 张开 。如:举口(开口,张口)
(31) 带动;率领 。如:举众闹事;举众出迎
(32) 耸立,突起
河水翼岸夹山,巍峰峻举。——《水经注》
(33) 成立,站得住脚
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晋· 陆机《文赋》
(34) 记录;登记
举口数,生者著,死民者削。——《商君书》
(35) 谈论;称引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唐· 韩愈《原道》
(36) 赞许;表彰 。如:举名(称扬其名);举显(表彰)
(37) 复兴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礼记》
(38) 祭祀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诗·大雅》
山川神袛有不举者为不敬。——《礼记》
(39) 没收
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周礼》
(40) 吃丰盛的饮食
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周礼》
(41) 轻手诊脉
举,轻手诊脉之法。——《中国医学大辞典》
(42) 总括 。如:举凡(凡是;所有);举籍(统计人口、田亩等以登记成册)
名词
(1) 言行;举动 。如:举止失措(举动失常);举指(犹举止,行动);举趾(指举动);举休(举止;举动);举以丧名(有所举动而丧失名誉)
(2) 科举考试 。如:举监(明清时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的人);举场(科举考场);举选(指科举)
(3) 举人的简称 。如:中了举了
(4) 榉柳
(5) 肺脊;骨体正脊
佐食受牢举如傧。——《仪礼》
(6) 古代词性术语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名词
(7) 姓
量词
古代重量单位,一举重三两
形容词
(1) 全
举家锦衣玉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举门(满门,全家);举时(举世);举族(全族)
副词
皆,都
举疾首蹙頞。——《孟子·梁惠王下》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下》
杀人如不能举。——《史记·项羽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