踯躅

zhí zhú [zhi zhu]
繁体 躑躅
注音 ㄓˊ ㄓㄨ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踯躅 zhízhú

(1) 徘徊不前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始踯躅于燥吻。——《文选》
pace up and down;loiter around

(2) 用脚踏地

立踯躅而不安。——宋玉《神女赋》
tread

引证解释

⒈ 以足击地,顿足。

《荀子·礼论》:“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羣匹,越月踰时,则必反铅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后能去之也。”
王先谦集解:“躑躅,以足击地也。”
《宣和遗事》后集:“帝止之不可,但躑躅於地,大哭而已。”
《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须臾,烈焰亘天,皆不胜其苦,哮吼躑躅,皮肉焦烂。”
《东周列国志》第三五回:“魏犨腾身跨在那兽身上,双手将他项子抱住,那兽奋力躑躅。”

⒉ 徘徊不进貌。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焦仲卿妻》:“躑躅青驄马,流苏金鏤鞍。”
明陈子龙《小车行》:“叩门无人室无釜,躑躅空巷泪如雨。”
何其芳《画梦录·墓》:“以后他的影子就躑躅在这儿的每一个黄昏里。”

⒊ 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唐白居易《题元十八溪居》诗:“晚叶尚开红躑躅,秋房初结白芙蓉。”
清赵翼《肇璜殁后其子以君手植杜鹃一本见贻》诗:“一枝躑躅赠留貽,老瓦盆经手泽滋。”
郭沫若《杜鹃》:“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

踯躅的国语词典

徘徊不前的样子。

踯躅的网络释义

踯躅

  • “踯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í zhú”,意思是以足击地,顿足;徘徊不进貌;杜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
  • 同 踟躇(chí chú)。
  • 踯躅造句

    踯躅地站在女孩门口,半晌,终于按响了门铃。
    思情踌伫雁踯躅小说:青草萋萋。
    半卷残书,烛泪摇红,壁影踯躅往复,抬头向天啸,回声寂寥空旷,箫声低沉沙哑,一曲三叠,荡不尽离愁别绪。
    小吟,小吟……如今,苍茫海里的踯躅花已经开了一年又一年,然而,上穷碧落下黄泉,山长水远,天地茫茫,恐怕是再也相见无期了。原来,人这一生中,唯独“离别”,才是真正的永远。
    话虽极不中听,但的确有很多中国企业如其所言,麻木地踯躅于“前途无亮”的“粗加工”小径。
    人间世上少了一个苦闷卑屈的王子,九幽黄泉路上,却多了一个踯躅执着的“无崖子”。
    看到周围踯躅不前的士兵们明显有畏惧之意,蹇硕飞也似的逃入宫门内,大声叫道“关宫门!快关宫门——!”。
    古辰的话让学老也有些踯躅不定,不过细想之后,便又指出关键所在。
    楚语菲面红耳赤,踯躅半天,方才嗫嚅“那个,沈、沈公子,你、你都忙好了吧?”。
    汉辉兄流连踯躅,精心挑选一百副,选家法眼,自属不凡,集中展示了这一特殊环境中的艺文之最,是皇家宫殿楼台亭榭寺观的画龙点睛之杰构。
    站在门口踯躅片刻,却又昂首挺胸下楼。
    不远处有条小溪,他慢慢踯躅过去,沿着溪边来回走了一阵,最后在跨溪的小桥边上坐下来。
    林海伦说,这种黄色的杜鹃叫做黄花杜鹃,也称羊踯躅、闹羊花,和羊有关,在山上觅食的羊误食黄花杜鹃的花和叶后会踯躅蹒跚,步履不稳,因而得名。
    我踯躅于人行道上,手指拨弄着口袋中的铜币,双眼盯着书摊上的书籍。
    雷打惊蛰至,细雨洒山隘,气温回升快,万物苏醒来,春耕好时节,踯躅筑埂台,肝阳气渐浓,养生神气在,饮食要清淡,多吃瓜果菜。祝你惊蛰身心愉快!
    每当我们站在时光的长河里怅然回首,看到的也许是从前踯躅而行的自己,在现实的激流中被撞得头破血流,然后磨灭所有的棱角,做一颗滑不留手的鹅卵石。匪我思存。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长安街头数日后自会一片繁华,奈何桥畔依旧踯躅着等待喝孟婆汤的长长队伍,而人间碌碌,仙界悠悠,夜界茫茫也只留下了永恒的传说……波波。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羊踯躅一点八钱、茉莉花根零点六钱、当归六十钱、菖蒲零点一八钱,用它们水煎一碗,服于这名晕迷的少年!

    汉字详情

    zhí [zhi]
    部首: 717
    笔画: 15
    五笔: KHUB
    五行:
    仓颉: RMTKL
    四角: 671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徘徊

    踯于六闲。——《视学及士习文体策》

    (2) 又如:踯跼(徘徊不进的样子)

    (3) 蹬踢

    喜则齐鼻,怒则奋踯。——唐· 柳宗元《牛赋》

    (4) 又如:踯踏(蹬踢跳跃)

    英文翻译

    waver, hesitate, be irresolute

    方言集汇

    ◎ 粤语:zaak6

    宋本广韵

    zhú [zhu]
    部首: 717
    笔画: 20
    五笔: KHLJ
    五行:
    仓颉: RMWLI
    四角: 66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足迹

    躅,蹢躅也。从足,蜀声。——《说文》。按,迹也。

    三辅谓牛蹄处为躅。——《一切经音义》引《汉书叙传音义》

    企望尘躅。——《尔雅序》

    尘游躅于蕙路。——南朝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

    (2) 又如:躅路(行走的足迹)

    动词

    (1) 用于“踯躅”。徘徊不行

    羸豕孚蹢躅。——《易·姤》

    (2) 又如:躅踯(徘徊)

    (3) 践踏;踏踩

    师旷东躅其足。——《周书·太子晋》。注:“东躅,蹋也。”

    朝露白如玉,我不敢躅,恐湿我足。——刘明《鸡鸣一首赠宗文侄》

    (4) 又如:躅躅(行走的样子);躅足(犹跺脚);躅陆(顿足跳跃的样子);躅蹐(小步行走)

    英文翻译

    walk carefully; hesitate, falter

    方言集汇

    ◎ 粤语:zuk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k7 [客英字典] chuk7 [海陆丰腔] chuk7 [梅县腔] chuk7 [宝安腔] cuk7 | cok7 [客语拼音字汇] cog5 zog5 z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録入聲開口三等tɕĭwokdryuk/di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