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诛求无已
(1) 索取贪求,没完没了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诛求无已,天下空虚,群臣畏恐,莫敢尽忠。”
成语辨析
诛求无已与“贪得无厌”有别:诛求无已侧重于形容榨取;“贪得无厌”侧重于形容贪婪。
成语用法
诛求无已偏正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谓勒索,强取没完没了。
引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诛求无已,天下空虚,羣臣畏恐,莫敢尽忠。”
清薛福成《筹洋刍议·约章》:“且烟臺条款, 德人藉英之力霑利多矣,今復以修约而诛求无已。”
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
亦作“诛求不已”。 《明史·范济传》:“无丁家,诛求不已;有丁之户,诈称死亡。”
诛求无已的国语词典
不停的需求、勒索。
诛求无已的网络释义
诛求无已
诛求无已的翻译
诛求无已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2) 同本义
诛,讨也。——《说文》
诛,代。诛犹责也。——《白虎通》
诛以驭其过。——《周礼·太宰》
诛求无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罚也。”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3) 又如:诛放(责斥其罪并予以放逐);诛远(斥退疏远);诛惩(声讨惩处);诛心(揭露、指责人的用心)
(4) 杀戮。夺去生命
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5) 又
诛有功之人。
不诛之则为乱。——《吕氏春秋·慎行论》
广德素闻 超在 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宋· 欧阳修《朋党论》
不当诛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诛奸贼。——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诛论(以罪论死);诛流(杀戮和流放);诛害(杀害);诛赦(杀戮与赦免)
(7) 治罪,惩罚
诛严不为戾。——《韩非子·五蠹》
(8) 又
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9) 又
而诛罚不必其后也。
故卒不加诛。——汉· 刘向《列女传》
原情定过,赦事诛意。——《后汉书·霍胥传》
(10) 又如:诛意(惩罚、制裁其心意。指加罪于人,不论其事迹、行事,只寻究其动机或心意);诛恶(惩治作恶者);诛率(惩治首恶)
(11) 要求;索取
诛屡于徒人费,弗得。——《左传·庄公八年》
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资治通鉴》
诛求无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2) 又如:诛敛(搜刮财货,横征暴敛);诛求无厌(勒索、榨取没有满足的时候);诛攫(需索攫取)
(13) 讨伐
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下无倍畔之心,下无诛伐之志。——汉· 贾谊《治安策》
(14) 又如:诛暴讨逆(讨伐凶恶叛逆的人);诛国(被讨伐的国家);诛讨(讨伐);诛叛(讨伐叛逆)
(15) 铲除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屈原《卜居》
(16) 又如:诛茅(剪除茅草)
(17) 记述
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wú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动词 (1)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无不惊为生人。 (2) 又如:无颜落色(面色发白,没有颜色);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没干净(不罢休,没完没了);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方(无常;没有固定的行止、住处等);无虞(无误) 副词 (1)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不若无闻。——《吕氏春秋·慎行论》 可以无悔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无偏无党(公正而不偏袒);无何(不久);无过(不过;无非;不外);无厌(不满足) (3)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书·洪范》 无对靡于尔邦。——《诗·周颂·烈文》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望其速成。——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怪乎其私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无生帝王家。 (4)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5) 未,不曾,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梦溪笔谈》 (6) 不必,不值得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荀《狱中杂记》 (7) 另见 (南无)代词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汉书·高帝纪》 城牢粮足,不可忧也。——《资治通鉴》 (2) 又如:无移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一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明夜(不分白天黑夜);无定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倒断(没完没了);无碑记(无数;不可计数);无般(样样,处处) (1) 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无少长皆斩之。——《汉书·高后纪》 无贵无贱。——唐· 韩愈《师说》 无长无少。 (2) 又如: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去干;无上无下 (1) 用在句首,无义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mó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negative, no, not; KangXi radical 7
方言集汇◎ 粤语:mou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au2 mo2 vu2 [台湾四县腔] mo2 wu2 [梅县腔] wu2 [海陆丰腔] mo2 wu2 [宝安腔] wu2 ◎ 潮州话:bho5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详细解释动词 (1)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2) 同本义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不已 (4) 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损》。注:“竟也。” 且曰吾已。——《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决竟也。” 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齐语》。注:“毕也。” (5) 又如:已矣(完了,逝去) (6) 治愈 已大风、挛踠、瘘疠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重病)。大风,麻风病。挛踠,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脖子肿。疠,恶疮]。——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副词 (1) 已经 ——表示动作变化达到的程度 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如:已装不卸(喻已成定局,无法改变) (3) 以前 。如:已先(从前;先前);已事(往事) (4) 罢了,算了 。如:已乎(算了) (5) 太 ——表示程度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诗·唐风》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 ——表示行为的频率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 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世说新语》 (7) 最终,终归 其所以贯理焉,虽亿万已不足以浃万物之变。——《荀子》 (8) 已而,然后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already; finished; stop
方言集汇◎ 粤语:ji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i3 [宝安腔] gi5 | ji1 [梅县腔] j3 [海陆丰腔] ri3 [i1] [客语拼音字汇] yi3 yi4 [东莞腔] ji3 cu5 [台湾四县腔] ji3 [i5] [陆丰腔] gi3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六止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