襕袍

lán páo [ lan pao]
繁体 襴袍
注音 ㄌㄢˊ ㄆㄠˊ

词语释义

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襕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周。

词语解释

  1. 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襴为裳,故称。其制始于 北周 。

    《元史·礼乐志五》:“次一人,冠唐帽,緑襴袍,角带,舞蹈而进。”《水浒传》第八四回:“班部丛中转出一官员,乃是 欧阳侍郎 ,襴袍拂地,象简当胸。”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二节。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襴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周。参阅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二节。

《元史·礼乐志五》:“次一人,冠唐帽,緑襴袍,角带,舞蹈而进。”
《水浒传》第八四回:“班部丛中转出一官员,乃是欧阳侍郎,襴袍拂地,象简当胸。”

襕袍的网络释义

襕袍

  • 襕袍,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古代的一种公服。
  • 汉字详情

    lán [lan]
    部首: 525
    笔画: 17
    五笔: PUUI
    仓颉: LLSW
    四角: 372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身穿着绿襕,手拿着一管笔。——孟汉卿《魔合罗》

    (2) 又如:襕衫(古代士人之服。因其于衫下施横襕为裳,故称);襕袍(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襕为裳,故称。明、清时为秀才举人之公服)

    宋本广韵

    páo [pao]
    部首: 525
    笔画: 10
    五笔: PUQN
    五行:
    仓颉: LPRU
    四角: 37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衣敝縕袍。——《论语》。按,衣有箸者,今之绵衣,或曰箸以乱麻曰袍。

    纩为茧,縕为袍。——《礼记·玉藻》

    (2) 又如:袍子

    (3) 中式长衣的通称。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本为闲居之服,汉以后用作朝服 。如:长袍;旗袍;袍带(锦袍腰带。古代君王和贵官的常服);袍褂(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

    (4) 外衣

    袍者,表衣之通称。——《正字通》

    (5) 战袍 。如:袍铠(战袍与护身铁甲);袍甲(战袍和铠甲);袍仗(战袍和兵器。借指军容);袍袴(战袍,袴靴。军戎之服。亦指穿着军服的人);袍袄(袍和袄。古代军戎服饰。指比铠甲轻便的战袍和战袄)

    (6) 衣的前襟 。如:袍襟(衣襟)

    英文翻译

    long gown, robe, cloak

    方言集汇

    ◎ 粤语:pou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au2 [梅县腔] pau2 [台湾四县腔] pau2 po2 [陆丰腔] pau3 [海陆丰腔] pau2 po2 [客英字典] pau2 [宝安腔] pau2 [东莞腔] pau2 [客语拼音字汇] pau2 po2
    ◎ 潮州话:pa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薄襃平聲開口一等bʰɑubau

    襕袍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