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封在蜡丸中的檄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黄尘起,王气昏,羽扇难挥 建业 军; 幕府山 蜡檄星驰, 五马渡 楼船飞滚。”参见“ 蜡丸 ”。
引证解释
⒈ 封在蜡丸中的檄文。参见“蜡丸”。
引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黄尘起,王气昏,羽扇难挥建业军; 幕府山蜡檄星驰, 五马渡楼船飞滚。”
蜡檄的网络释义
蜡檄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là
名词
(1) (形声。从虫,(
)声。本义:动物、植物或矿物所产生的某些油质。如:蜂蜡)(2) 动物、矿物或植物所产生的油质,具有可塑性,能燃能熔,不溶于水,是一羟基醇或固醇的脂肪酸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3) 又如:蜡圆(蜡丸);蜡弹(蜡丸,用蜡封裹的密件);蜡查(蜡埚,蜡滓。白蜡(虫蜡)或黄蜡(蜂蜡)的渣滓)
(4) 蜡烛的简称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5) 又如:蜡火(蜡烛火);蜡烟(蜡烛的烟);蜡红(烛花);蜡香(蜡烛燃点时产生的气味);蜡光(烛光)
动词
(1) 用蜡涂抹 。如:蜡引(涂蜡于纸张或布帛上,以防水湿);蜡本(用蜡涂绢上,所临摹的画本);蜡纸(表面涂蜡的纸)
(2) 另见
zhà
动词
(1) 古代祭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天子大蜡八。——《礼记·郊特性》
(2) 又如:蜡腊(岁终祭祀);蜡坛(蜡祭之坛);蜡宾(年终祭祀的助祭人);蜡索(犹蜡祭);蜡祠(蜡祭用的祠堂);蜡宫(供蜡祭用的宫室);蜡月(指周历十二月);蜡日(年终蜡祭八神之日);蜡祭(祭名。年终合祭万物之神)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5 lap8 [梅县腔] za5 [台湾四县腔] za5 lap8 [客英字典] lap8 [宝安腔] za5 | lap8 [客语拼音字汇] lab6 za4
◎ 潮州话:lah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覰 | 七慮 | 清 | 魚 | 去聲 | 御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tsʰĭo | chioh/civ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檄文)
(2) 同本义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
(4) 泛指信函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动词
(1)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2)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t7 [陆丰腔] git7 [梅县腔] git7 [宝安腔] hit7 git7 [客语拼音字汇] had5 [海陆丰腔] git7 [台湾四县腔] g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檄 | 胡狄 | 匣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ghek/hek | ɣi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