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笔

dǒng bǐ [ dong bi]
繁体 董筆
注音 ㄉㄨㄥˇ ㄅ一ˇ

词语释义

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在史策上直书晋卿赵盾弑其君的事。后用以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的笔法为"董笔"。

词语解释

  1. 见“ 董狐笔 ”。

引证解释

⒈ 见“董狐笔”。

汉字详情

dǒng [dong]
部首: 301
笔画: 12
五笔: ATG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HJG
四角: 44105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艸,重声。①本义:草名,即鼎蕫。②督察)

(2) 监督;督察

董之用威。——《书·大禹谟》。传:“董,督也。”

董逋逃。——《左传·文公六年》

董之以武师。——《左传·昭公十年》

出则监察而董是非。——《后汉书·陈忠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董正(监督纠正);董统鹰扬(为督察纲纪而大展雄才);董治(监督管理);董摄(监督治理)

(4) 统率 。如:董一(统一主持;一统);董率(董帅。统率;领导);董督(统率)

(5) 主持;主管 。如:董成(主持和谈)

(6) 正,守正

董,正也。——《尔雅·释诂》

随人使少师董成。——《左传·桓公六年》

而辱使董振择之。——《左传·昭公三年》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楚辞·屈原·涉江》

(7) 又如:董道(守正道);董役(正其事理);董齐(征伐之使归一统)

名词

(1) 今简称董事为董 。如:校董;董事会(某些公私合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或私人所办企业、学校、团体等的领导机构)

(2) 古地名。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

英文翻译

direct, supervis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ung3 [客英字典] dung3 [台湾四县腔] dung3 [陆丰腔] dung3 [东莞腔] dung3 [梅县腔] dung3 [宝安腔] dung3 [客语拼音字汇] dung3
◎ 潮州话:多安2 多翁2 ,dang2(táng) dong2(tóng) <姓>dang2(tá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一董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多動東一上聲開口一等tuŋtungx/tunk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