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炭
词语释义
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地。荼,通“涂 ”。
词语解释
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地。荼,通“ 涂 ”。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豺狼抗爪牙之毒,生人陷荼炭之艰。”《魏书·沮渠蒙逊传》:“况在 秦陇 荼炭之餘,直是老臣尽効之会。”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於世无患,与人无争,而沿海生灵永息荼炭,惟足下图之。”
引证解释
⒈ 涂炭。比喻极困苦的境地。荼,通“涂”。
引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豺狼抗爪牙之毒,生人陷荼炭之艰。”
《魏书·沮渠蒙逊传》:“况在秦陇荼炭之餘,直是老臣尽効之会。”
清魏源《圣武记》卷八:“於世无患,与人无争,而沿海生灵永息荼炭,惟足下图之。”
荼炭的国语词典
比喻极痛苦。《文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豺狼抗爪牙之毒,生人陷荼炭之艰。」也作「涂炭」。
荼炭的网络释义
荼炭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余声。本义:一种苦菜)
(2) 同本义。苣菜属和莴苣属植物
荼,苦菜。——《尔雅·释草》
谁谓荼苦?——《诗·邶风·谷风》。传:“荼,苦菜也。”
(3) 又如:荼蓼(荼是苦菜,蓼是辛菜。皆是秽草。也用以形容处境的艰辛);荼荠(荼、荠皆菜名。荼味苦,荠味甘,因以“荼荠”喻小人与君子)
(4) 白色
荼首之孙。——《管子》
(5) 刘绩补注:“荼首,白首也。”
(6) 茅草、芦苇之类的小白花 。如:荼火(形容军容壮盛。荼是白色茅花,火是红色,此指白、红相间的戎装。今以“如火如荼”形容声势盛大);荼首(发白如茅花。喻白发老人);荼白(如荼之白色);荼锦(荼茅草的白花)
(7) 杂草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诗·周颂》
(8) 用同“涂”。烂泥。比喻苦难 。如:荼苦(艰苦;苦楚);荼毒生灵(荼毒生民。残害人民);荼棘(比喻遭遇极坏);荼酷(惨重的苦难)
(9) 通“涂”
况在秦陇荼炭之余,直是老臣尽效之会。——《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
天子悼兆民之荼炭。——东魏《敬史君碑》
(10) 又如:荼炭(比喻极度痛苦。通“涂炭”)
动词
(1) 借
荼,借也。——《广雅》。王念孙疏证:“荼盖赊之借字,赊荼古音相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2 [梅县腔] tu2 [台湾四县腔] tu2 [客英字典] tu2 [陆丰腔] tu3 [宝安腔] tu2 [客语拼音字汇] t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徒 | 同都 | 定 | 模 | 平聲 | 虞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do/du | dʰ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岸省声。本义:木炭)
(2) 同本义
炭,烧木余也。——《说文》
火所烧余木曰炭。——《释名》
坐于涂炭。——《孟子》。注:“墨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木炭;草炭;骨炭;活性炭;炭炉(烧木炭的炉子);炭薪(柴炭);炭精纸(一种涂有炭精供复写的纸);炭笔(用细木枝烧焦或用炭粉制成的笔);炭冰(炭热而冰冷。喻不能相容);炭火(燃烧的炭)
(4) 像炭的东西 。如:山楂炭
(5) 火。比喻灾难;困苦
(6) 〈方〉∶煤炭,也称石炭
为其主人入山作炭。——《史记》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an5 [沙头角腔] tan5 [客语拼音字汇] tan4 [陆丰腔] tan5 [宝安腔] tan5 [台湾四县腔] tan5 [东莞腔] tan5 [海陆丰腔] tan5 [客英字典] ta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炭 | 他旦 | 透 | 寒 | 上聲 | 翰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tʰɑn | thanh/than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