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豆
词语释义
腊八豆
(1) 用于制作腊八粥的各种豆类,如赤豆、绿豆、豇豆
词语解释
腊八粥中配搭用的豆,有红小豆、豇豆、杂小豆、芸豆、绿豆等。
引证解释
⒈ 腊八粥中配搭用的豆,有红小豆、豇豆、杂小豆、芸豆、绿豆等。
腊八豆的网络释义
腊八豆
腊八豆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là
动词
(1) (形声。从肉,巤(
)声。本义:年终祭祀) 祭名。古代阴历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冬至后第三个戌日祭祀众神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说文》。字亦作臈。
夏曰嘉平, 殷曰清祀, 周曰大蜡, 汉曰腊。—— 蔡邕《独断》
腊先祖五祀。——《礼记·月令》
虞不腊矣。——《左传·僖公五年》
(2) 又如:腊日(古时腊祭之日。农历十二月初八);腊祭(古时岁终祭祀);腊会(古代腊祭时的集会);腊鼻(本为劣等鹞鹰,喻指无能之人)
名词
(1) 农历十二月
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晏殊《蝶恋花》
(2) 又如:腊尽春初;腊八会(佛家于腊八开的诵经法会);腊底(年底,农历十二月底)。泛指冬月,尚与“伏”相对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汉· 杨恽《报孙会宗书》
(3) 又如:腊梨(亦作“刺梨”、“瘌痢”。秃子,生秃疮的人)
(4) 佛教戒律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两期)三个月安居一处,修习教义,完毕,称一腊 。如:戒腊;夏腊;法腊
(5) 人出生后七天
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玉笑零音》
(6) 冬季腌制、烟熏而成的食品 。如:腊肉;腊鸡
(7) 另见
xī
名词
(1) (形声。从肉,昔声。本义:干肉) 同本义
腊,脯也。——《广雅·释器》
噬腊肉。——《曷·噬》
鱼腊。——《穆天子传》。注:“干鱼。”
无腊与肤。——《仪礼·有司彻》。注:“腊为庶羞。”
布千匹,腊五百斤。——《晋书·谢安传》
(2) 又如:腊肉(干肉);腊人(古官名。掌干肉)
动词
(1) 晒干;制成干肉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腊田(干枯的田)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sit7 | lap8 [海陆丰腔] sit7 lap8 [梅县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t7 lap8 [客英字典] sit7 [客语拼音字汇] lab6
◎ 潮州话:lah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昔 | 思積 | 心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siek | sĭɛk |
详细解释
动词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 江、 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数量词
(1) 七加一的和
八,数也。——《玉篇》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
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
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
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八音克谐。——《书·舜典》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
(2) 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
(3) 常表次第,即第八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
(4) 又如:八世;八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bat7 [沙头角腔] bat7 [海陆丰腔] bat7 [客英字典] bat7 [台湾四县腔] bat7 [梅县腔] bat7 [宝安腔] bat7 [客语拼音字汇] bad5 [东莞腔] bat7
◎ 潮州话:boih4 (poih)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八 | 博拔 | 幫 | 鎋開 | 入聲 | 黠 | 開口二等 | 山 | 山 | pæt | pret/pae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2)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豆,古食肉器也。——《说文》
卬盛于豆。——《诗·大雅·生民》
(3) 又
于豆于登。
笾豆大房。——《诗·鲁颂·閟宫》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尔雅》
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周礼·考工记》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豆俎(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豆笾(古代宴会和祭祀时盛放食物的器皿。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
(5) 古代容器 。亦为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
四升为豆。——《左传·昭公三年》
(6) 又如:豆登(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
(7) “豆”假借为“菽”,豆类植物的总称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后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
(8) 又如:扁豆;黑豆;豆觞(豆肉觞酒的简称);豆腐饭(旧称家常便饭);豆腐牌儿(卖豆腐的布招);豆糜(煮豆为粥);豆苗(豆的幼苗);豆剖瓜分(比喻疆土分裂);豆秧(豆的幼苗);豆藤(豆类植物中蔓生种的茎杆)
(9) 古代重量单位 。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十六黍为一豆。——《说苑辨物》
(10) 样子像豆的东西 。如:豆姑娘(小姑娘);豆火(指火小如豆);土豆;豆肉(指一豆所盛之肉)
(11)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eu5 [客英字典] teu5 [海陆丰腔] teu6 [宝安腔] tiu3 [沙头角腔] teu5 [东莞腔] teu3 [梅县腔] teu5 [陆丰腔] teu6 [客语拼音字汇] teu4
◎ 潮州话:dau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豆 | 田候 | 定 | 侯 | 去聲 | 宥 | 開口一等 | 侯 | 流 | duh/dow | dʰ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