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语本《汉书·董仲舒传》:“ 秦 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秏矣哀哉!” 颜师古 注:“秏,虚也。言用刑酷烈,诛杀甚众,天下空虚也。秏音呼到反。或曰,秏,不明也,言刑罚闇乱。音莫报反。”秏,同“ 耗 ”。后用以表示对政治、社会昏乱的悲愤。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叙》:“而 中国 之民,遂二千年被暴主夷狄之酷政,耗矣哀哉!” 梁启超 《新民说》六:“耗矣哀哉!吾 中国 人之无国家思想也。”
引证解释
⒈ 秏,同“耗”。后用以表示对政治、社会昏乱的悲愤。
引语本《汉书·董仲舒传》:“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秏矣哀哉!”
颜师古注:“秏,虚也。言用刑酷烈,诛杀甚众,天下空虚也。秏音呼到反。或曰,秏,不明也,言刑罚闇乱。音莫报反。”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叙》:“而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暴主夷狄之酷政,耗矣哀哉!”
梁启超《新民说》六:“耗矣哀哉!吾中国人之无国家思想也。”
耗矣哀哉的网络释义
耗矣哀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耒(
),毛声。本义:一种稻子)(2) 消息;音信
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 李商隐《即日》
(3) 又如:耗音(音耗,音信,消息);耗问(消息;音信);耗息(消息);恶耗,凶耗
(4) 方言称老鼠为“耗子”。也简称“耗” 。如:耗耗(方言。老鼠);耗爆(老鼠偷吃东西的声音)
(5) 旧时官府征收钱粮时,以损耗为名,在正额外例有附加部分,称“耗”
动词
(1) 假借为“消”。亏损;消耗
耗,消也。——《苍颉篇》
永尝敢以耗气也。——《庄子·达生》。司马注:“损也。”
改煎金锡则不耗。——《考工记·函人为量》
耗,减也。——《广雅·释诂二》
亏法以利私,耗国以便家。——《韩非子·孤愤》
夫美下而耗上,妨义之本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2) 又如:耗荡(消耗毁坏);耗米(历代从水道转运米粮,每担在正额外另加数斗米,作为沿途耗损之用;对定额所收的正米而言,称之为耗米);耗失(减少,损失);耗力(耗费力气、力量)
(3) 损失,受损失;耗费
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史记·李斯列传》
(4) 又如:耗敝(耗费损害);耗蠹(耗费损害);耗燥(枯竭)
(5) 〈方〉∶拖延 。如:别耗着了;耗时间;耗误(耽误);耗磨(消磨)
(6) 铲除 。如:耗稻(方言。锄去稻田的杂草)
形容词
(1) 歉收
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小大,视年之丰耗。——《礼记·王制》
(2) 土壤瘠薄
耗土之人丑。——《大戴礼记·易本命》。注:“疏薄之地。”
(3) 又如:耗土(瘠薄的土地)
(4) 空虚
耗,虚也。——《玉篇》
多而乱曰耗。——《荀子·脩身》。注:“虚竭也。凡物多而易尽曰耗。”
(5) 零落
秋行夏令,华;行春令,荣;行冬令,耗。——《淮南子》。高诱注:“耗,零落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au1 ho1 hau5 ho5 [东莞腔] hau5 [沙头角腔] hau1 [客英字典] hau1 hau5 [海陆丰腔] hau1 ho1 hau5 ho5 [梅县腔] hau1 ho1 [宝安腔] hau1 [客语拼音字汇] hau1 hau4 ho4
◎ 潮州话:ho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秏 | 呼到 | 曉 | 豪 | 去聲 | 号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xɑu | hauh/xaw |
详细解释
助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从矢,以声。“以”也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本义:语气词。是“了”)
(2) 表示完成时态
骨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3) 表示坚决、肯定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系辞下》
(4) 确实 。如:吾老矣
(5) 表示感叹 。如:毒矣哉;大矣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ji1 [客英字典] ji3 ji1 [台湾四县腔] ji1 [梅县腔] j3 [海陆丰腔] ri1 [宝安腔] ji1 [东莞腔] ji3 [客语拼音字汇] yi2 y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矣 | 于紀 | 云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ĭə | ix/hiio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口,衣声。本义:悲痛;悲伤)
(2) 同本义
哀,闵也。——《说文》
哀,痛也。——《广雅》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周礼·大宗伯》。注:“救患分灾。”
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注:“伤也。”
呜呼哀哉。——《柳敏碑》
有妇人哭于墓间而哀。——《礼记·檀弓》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悲哀、欢乐的神情都先流露了出来)。——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哀咜(悲哀叹息);哀诏(皇上驾崩后,新君通告全国的文书);哀哉(表示悲伤或痛惜的感叹词);哀毁骨立(形容对父母的故去非常悲哀,以致瘦得皮包骨了)
(4) 形容声音凄清尖锐
杜鹃啼血猿哀鸣。——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哀弦(悲凉的弦乐声);哀笳(悲凉的胡笳声);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
动词
(1) 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穆天子传》 。
(2) 又如:哀恕(同情宽恕)
(3) 慰问;哀悼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 又如:哀文(哀辞)
(5) 哀求
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聊斋志异·妖术》。
(6) 又如:哀请(哀告,哀求;苦苦请求);哀祈(哀求)
(7) 通“爱”。爱护
国虽弱,令必敬以哀。——《管子·侈靡》
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山》
见与之友,几于不亲;见哀之交,几于不结。——《管子·形势》
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吕氏春秋·报更》
(8) 哀叹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名词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oi1 [台湾四县腔] oi1 [梅县腔] oi1 [东莞腔] oi1 [客英字典] oi1 [宝安腔] oi1 [沙头角腔] oi1 [陆丰腔] oi1 [海陆丰腔] oi1
◎ 潮州话:a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哀 | 烏開 | 影 | 咍 | 平聲 | 灰 | 開口一等 | 咍 | 蟹 | qai/oi | ʔɒi |
详细解释
助词
(1) (形声。本义:语气词。《说文》:“言之间也。”表感叹)
(2) 同本义
(3)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
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
旦旦有是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
美哉,我少年中国。——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4) 又如: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
(5) 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如: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
(6) 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
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岂独一琴哉。——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岂主之子孙不必善哉。——《聊斋志异·促织》
岂独一箸间哉。——清· 周容《芋老人传》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7) 又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
(8) 表示测度,相当于“吧”
我其试哉!——《书·尧典》
(9) 又如:我岂有所失哉!
(10) 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召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ai1 [海陆丰腔] zai1 zai5 [客英字典] zai1 [陆丰腔] zai1 [客语拼音字汇] zai1 [宝安腔] zai1 [台湾四县腔] zai1 zai5
◎ 潮州话:zai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烖 | 祖才 | 精 | 咍 | 平聲 | 灰 | 開口一等 | 蟹 | 咍 | tsɒi | cai/z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