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ㄒ一ㄡ ㄒ一ㄡ ㄉㄚ ㄉㄚ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羞答答。使人害羞,难为情。多用作描写女性的自我感觉或情态。

形容一个人在某些情况下感到害羞或不好意思,因此行为或言语变得拘谨、迟疑、局促不安的状态。完美解释羞羞答答可以形容一个人在不熟悉或自己不太熟悉的环境下,表现出的害羞、拘谨、不自在的状态。这种状态通常体现出的特征有语言上的含糊、明显的脸红和不自然的表情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楔子:“羞羞答答的,怎生去!”

成语用法

羞羞答答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含羞的样子。

引证解释

⒈ 羞答答。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诗:“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羞羞答答的网络释义

羞羞答答

  • 羞羞答答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使人害羞,难为情。多用作描写女性的自我感觉或情态。

  • 一个成语,形容人在说话时腼腆、忸怩、含蓄或不敢直接表达的样子。它一般用于形容有些怯懦、胆小、不敢坚决表态的人在言谈中的表现。(hao86补充)

羞羞答答的翻译

俄语: стыдливо <застенчивый>

羞羞答答造句

早晨,太阳象一个刚出门的媳妇,羞羞答答。
这小姑娘真腼腆,和生人说话时,总是一副羞羞答答的神情。
她老是羞羞答答,明明没什么人注意她,但她总是觉得前后左右都是眼睛。
每一棵带着露珠的草,就像是一条条的扁扁的舟,舟旁带着平而扁的船浆,船浆轻悠悠的;又像是一个羞羞答答的小孩,就要微笑似的。
杏花的花瓣只有小小的五片,小巧玲珑,楚楚动人,好像被人一碰就会掉了。它那白里透红的花瓣像涂了一层淡淡的胭脂,素雅端庄,羞羞答答的,腼腆得就像即将出嫁的新娘,让我喜欢得爱不释手!
初升的朝阳,羞羞答答得撩起自己的红盖头,露出一个明媚的笑。
抓不住,时间溜走的尾巴;迎来了,热情烂漫的初夏;无羁绊,风儿来去更潇洒;惟有夏花,还在那里掩面羞羞答答。初夏时节,愿你人生意气风发!
唉,从女孩转变为女人都是这个样子,羞羞答答,感觉自己被欺负了,老娘我可是过来人,也曾经年少轻狂过,什么都明明白白的。
顾忌地展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他们有利的东西,他们会明明白白地表示出自己的兴趣,决不摭摭掩掩、羞羞答答,一有机会就攫为己有。
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姑娘,谁也不肯第一个统开笑脸。
白白的栀子花像一颗颗银亮银亮的星星挂满了栀子树的枝头。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躲在绿叶哥哥身后,像一位位羞羞答答的小姑娘;有的花瓣全展开了,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熟睡的婴儿。
嗨,在我一生中,看到少女们都是羞羞答答目不斜视的。
菊花千姿百态,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昂首怒放,还有的含苞欲放,真是秋天的佼佼者!
桃树上挂满了花骨朵,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仿佛是一群胆怯羞涩的小泵娘,谁也不肯第一个统开笑脸。
夏日高温期一步步近了,外出散步乘凉的市民也开始增多,“羞羞答答”的喷泉却让大家吃了个“空心汤圆”。
太阳象个羞羞答答的小姑娘,慢慢地露出小半边脸。
早晨,在日出的时候,犹如一个待字闺中的处女一样,羞羞答答地半露着脸。
春天像刚过门的小媳妇,总不敢在第一时间很直接地和凌厉的严冬结实地打个照面,只瑟缩在春风的帘幕后,向这早已属于自己的时光里张望,羞羞答答,畏首藏脚,纤细柔弱。
一个不修边幅的邋遢青年,居然医术高明,因一次特殊任务不得不与身患绝症的校花共处一室!校花羞羞答答,医生嘴角含笑,“姑娘,该换药了!”。
烟雨中的溧阳一切都是新的。油菜花鲜艳欲滴、羞羞答答,让你不忍肆意触动,桃李如出浴的处子一般楚楚动人,撩拨你的青春情愫。那一抹一抹的烟雨将江南溧阳涂成了淡淡的水墨画,我游弋在这古朴、迷离的水墨画卷中,行进在这如诗如画的烟雨江南!

汉字详情

xiū [xiu]
部首: 636
笔画: 10
五笔: UDNF
仓颉: TQNG
四角: 801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2) 同本义

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说文》

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周礼·宰夫》。注:“庶羞,内羞”。按,内羞,房中之羞也。

共其笾荐羞之实。——《周礼·笾人》。注:“荐羞皆进也。”

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左传》

(3) 又如:羞豆(古代祭祀宴享时进献食物的一种盛器);羞膳(进献食品)

(4) 推荐;进用

有武德以羞为正卿。——《国语·晋语九》

(5) 假借为“丑”。感到耻辱

或承之羞。——《易恒》

惟口启羞。——《礼记·缁人》

无作神羞。——《左传·襄公十八年》

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汉· 李陵《答苏武书》

(6) 又如:羞怍(羞耻,惭愧)

(7) 因惭愧而难为情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唐· 李白《长干行》

一则贾环羞口难开,二则 贾环也不在意。——《红楼梦》

(8) 又如:羞蛾(美女的双眉);羞人子(羞答答的);羞杀人(羞死人);羞红(因害羞而脸红);羞脚(因怕羞而不敢向前);羞懒(羞愧)

(9) 嘲弄;侮辱

那老子信了婆子的言语,带水带浆的羞辱毁骂了儿子几次。——《初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羞污(玷污);羞戮(羞辱);羞薄(轻视;鄙薄);羞丑(羞辱出丑)

(11) 怕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唐· 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

(12) 又如:羞影(怕看影子);羞明

名词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楚辞·招魂》

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荀子·礼论》

(1) 又如:羞膳(味美的食物);羞味(美味);羞服(饮食和衣服);羞炰(烤熟的肉食);羞鼎(盛有食物的鼎)

(2) 熟的食物

燕与羞俶,献无常数。——《仪礼》

英文翻译

disgrace, shame; ashamed; shy

方言集汇

◎ 粤语:sa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u1 [客语拼音字汇] xiu1 [沙头角腔] sieu1 [宝安腔] siu1 [海陆丰腔] siu1 [东莞腔] siu1 [梅县腔] siu1 [客英字典] siu1 [陆丰腔] si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息流平聲開口三等siu/siousĭəu
xiū [xiu]
部首: 636
笔画: 10
五笔: UDNF
仓颉: TQNG
四角: 801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2) 同本义

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说文》

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周礼·宰夫》。注:“庶羞,内羞”。按,内羞,房中之羞也。

共其笾荐羞之实。——《周礼·笾人》。注:“荐羞皆进也。”

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左传》

(3) 又如:羞豆(古代祭祀宴享时进献食物的一种盛器);羞膳(进献食品)

(4) 推荐;进用

有武德以羞为正卿。——《国语·晋语九》

(5) 假借为“丑”。感到耻辱

或承之羞。——《易恒》

惟口启羞。——《礼记·缁人》

无作神羞。——《左传·襄公十八年》

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汉· 李陵《答苏武书》

(6) 又如:羞怍(羞耻,惭愧)

(7) 因惭愧而难为情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唐· 李白《长干行》

一则贾环羞口难开,二则 贾环也不在意。——《红楼梦》

(8) 又如:羞蛾(美女的双眉);羞人子(羞答答的);羞杀人(羞死人);羞红(因害羞而脸红);羞脚(因怕羞而不敢向前);羞懒(羞愧)

(9) 嘲弄;侮辱

那老子信了婆子的言语,带水带浆的羞辱毁骂了儿子几次。——《初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羞污(玷污);羞戮(羞辱);羞薄(轻视;鄙薄);羞丑(羞辱出丑)

(11) 怕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唐· 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

(12) 又如:羞影(怕看影子);羞明

名词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楚辞·招魂》

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荀子·礼论》

(1) 又如:羞膳(味美的食物);羞味(美味);羞服(饮食和衣服);羞炰(烤熟的肉食);羞鼎(盛有食物的鼎)

(2) 熟的食物

燕与羞俶,献无常数。——《仪礼》

英文翻译

disgrace, shame; ashamed; shy

方言集汇

◎ 粤语:sau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u1 [客语拼音字汇] xiu1 [沙头角腔] sieu1 [宝安腔] siu1 [海陆丰腔] siu1 [东莞腔] siu1 [梅县腔] siu1 [客英字典] siu1 [陆丰腔] si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息流平聲開口三等siu/siousĭəu
dá,dā [da]
部首: 624
笔画: 12
五笔: TWG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OMR
四角: 88601

详细解释

(1) ——义同“答”( ),专用于“答应”、“答理”等词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2) 回话;应对

听言则答。——《诗·小雅·雨无止》

既发则答君而俟。——《仪礼·乡射礼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陶潜《桃花源记》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渔歌互答。——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皆缄口不答。——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应答如流;答教(预先写好的准备答问的书面文字);答言(用言语回答);答语(回答的话;应对的话)

(4) 报礼;报答。引申为酬答

适不答兹谓不次。——《仪礼·五行志》。注:“报也。”

因厚赂单于,答(报答)其善意。——《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答施(报答恩惠);答效(报效;为报答恩德而为对方尽力)

形容词

(1) 粗厚 。如:答布(粗厚的布)

(2) 另见

英文翻译

answer, reply; return; assent to

方言集汇

◎ 粤语:daa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ap7 [陆丰腔] dap7 [宝安腔] dap7 [台湾四县腔] dap7 [梅县腔] dap7 [沙头角腔] dap7 [客语拼音字汇] dab5 [海陆丰腔] dap7 [东莞腔] d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七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合入聲開口一等toptɒp
dá,dā [da]
部首: 624
笔画: 12
五笔: TWG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OMR
四角: 88601

详细解释

(1) ——义同“答”( ),专用于“答应”、“答理”等词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2) 回话;应对

听言则答。——《诗·小雅·雨无止》

既发则答君而俟。——《仪礼·乡射礼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陶潜《桃花源记》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渔歌互答。——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皆缄口不答。——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应答如流;答教(预先写好的准备答问的书面文字);答言(用言语回答);答语(回答的话;应对的话)

(4) 报礼;报答。引申为酬答

适不答兹谓不次。——《仪礼·五行志》。注:“报也。”

因厚赂单于,答(报答)其善意。——《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答施(报答恩惠);答效(报效;为报答恩德而为对方尽力)

形容词

(1) 粗厚 。如:答布(粗厚的布)

(2) 另见

英文翻译

answer, reply; return; assent to

方言集汇

◎ 粤语:daap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ap7 [陆丰腔] dap7 [宝安腔] dap7 [台湾四县腔] dap7 [梅县腔] dap7 [沙头角腔] dap7 [客语拼音字汇] dab5 [海陆丰腔] dap7 [东莞腔] da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七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合入聲開口一等topt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