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红脸
(1) 脸变红,指发怒、害羞等
(2) 发怒
(3) 京剧中扮演英雄或忠臣的人物
词语解释
犹红颜。妇女艳丽的面容。
南朝 梁简文帝 《妾薄命》诗:“玉貌歇红脸,长顰串翠眉。” 唐 武平一 《妾薄命》诗:“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 宋 柳永 《少年游》词之四:“香幃睡起,发妆酒釅,红脸杏花春。”
指美女。
唐 项斯 《长安退将》诗:“翠眉红脸和 回鶻 ,惆悵中原不用兵。”
害羞;羞愧。
沙汀 《困兽记》十三:“这样来谈话剧,我真要替你们红脸哩!”
以怒容相对。如:我从来没跟谁红过脸。
俗称传统戏曲中的红生角色为唱红脸的。比喻敢于严声厉色、直言不讳的人。
巴金 《里昂》:“固然我在这方面走过不少弯路,有时候把白脸看成红脸,把梦想写成现实。”《收穫》1981年第2期:“ 陈宝宝 这号人,他不能不要,不要就没有唱红脸的啦!”
引证解释
⒈ 犹红颜。妇女艳丽的面容。
引南朝梁简文帝《妾薄命》诗:“玉貌歇红脸,长顰串翠眉。”
唐武平一《妾薄命》诗:“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
宋柳永《少年游》词之四:“香幃睡起,发妆酒釅,红脸杏花春。”
⒉ 指美女。
引唐项斯《长安退将》诗:“翠眉红脸和回鶻,惆悵中原不用兵。”
⒊ 害羞;羞愧。
引沙汀《困兽记》十三:“这样来谈话剧,我真要替你们红脸哩!”
⒋ 以怒容相对。
例如:我从来没跟谁红过脸。
⒌ 俗称传统戏曲中的红生角色为唱红脸的。比喻敢于严声厉色、直言不讳的人。
引巴金《里昂》:“固然我在这方面走过不少弯路,有时候把白脸看成红脸,把梦想写成现实。”
《收穫》1981年第2期:“陈宝宝这号人,他不能不要,不要就没有唱红脸的啦!”
红脸的国语词典
红的脸。
如:「红脸关公」。
红脸的网络释义
红脸 (汉语词汇)
红脸的翻译
红脸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gōng
(2) 通“工”。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农夫释耒,红女下机。——《汉书·郦食其传》
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汉书·董仲舒传》
(3) 通“功”。
(4) 功服。丧服名
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汉书·景帝纪》
(5) 劳绩,功绩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6) 另见
hóng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2) 同本义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3)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4) 后也指各种红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5)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颩颩(亦作“红彪彪”。形容鲜红);红轮(红日)
(6) 象征革命、进步 。如:红区;红军
(7) 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 。如:红人;红火;红角儿
名词
(1) 美人的代称 。如:红泪(泛指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闺(少女的卧房,同红楼);红袖添香(指有美女相伴)
(2) 红色物品
(3) 红衣服或红布。如:穿红带绿的妇女
(4) 染料。如:酸性红;碱性红;红点子(清代官吏的委任状,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钓一下);红椅子(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表示名单终止。后因称最后一名“坐红椅子”)
(5) 胭脂。如:对脸敷红
(6) 红绫等织物 ——旧时常用作礼物。如:红抹额(束在额头上的红巾);红勒帛(用红帛制的腰带);红罗(红帛);红缨帽子(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7) 血的婉辞 。如:吐红(吐血);下红(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红铅(妇女月经);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8) 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晓看红湿处。——唐· 杜甫《春夜喜雨》
(9) 又如:红芳(指红花);红林(盛开红花的树林);红萼(红花);红葩(红花)
(10) 喜事,嫁娶庆贺之事 。如:红白(红事与白事);红白大礼(喜事与丧事的礼仪);红鸾(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主婚配等喜事)
(11) 红利(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 。如:分红(分配红利)
(12) 草名 。如:红草(即荭草。泛指红色的草);红兰(兰草的一种)
(13) 顺利;成功 。如:他唱戏唱红了
(14) 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秋,蒐于红。——《春秋》
动词
(1) 变红,呈现红色 。如:红头涨脸(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红蚕(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红兽(烧红的兽炭)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佥(
)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2) 同本义
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吴均《小垂手》
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白居易《昭君怨》
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
(3) 又如:脸蛋(脸的两旁部分);脸巴子(面颊);脸上(面颊之上)
(4) 脸面,人头的前部,包括下巴、嘴、鼻、颊、眼,且通常包括前额
脸波春傍窈娘堤。——白居易《天津桥》
你看你的脸…尽是血,我都不认识你了。——曹禺《雷雨》
(5) 又如:脸脑(面孔);脸帕(洗脸巾);脸道(脸面,面容);脸庞(脸面形状轮廓);脸谱;脸相;脸模子;脸貌。又指情面;面子
婆惜也不曾睡着,听得 宋江骂时,扭过身回道:“你不羞这脸!”——《水浒全传》
(6) 又如:没脸见人;赏脸;丢尽了脸
(7) 指某些物体的前部
东西房全是敞脸的,是存车的所在。——老舍《骆驼祥子》
(8) 又如:鞋脸;城门脸;脸戏儿(鞋面子);脸壳子(方言。喻指虚伪的表面);门脸儿(城门附近的地方;商店的门面)
(9) 脸色;脸上的表情
谁知你转背儿著他人也,又另是一样脸。——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
(10) 又如:急赤白脸(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哭丧着脸;涎着脸;绷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