癞疮

lài chuāng [ lai chuang]
繁体 癩瘡
注音 ㄌㄞˋ ㄔㄨㄤ

词语释义

恶疮;顽癣。癞疮(又叫疥癣病)。

词语解释

  1. 恶疮;顽癣。

    《法苑珠林》卷九二引 唐 唐临 《冥报记》:“ 唐 武德 中,印人姓 韦 与一妇人言誓期不相负。累年宠衰,妇人怨恨。 韦 惧其反己,自縊杀之。后数日, 韦 身徧痒,因发癩疮而死。” 许杰 《改嫁》:“面色是金黄的,头上生着一头的癞疮。”

引证解释

⒈ 恶疮;顽癣。 《法苑珠林》卷九二引唐唐临《冥报记》:“唐武德中,印人姓韦与一妇人言誓期不相负。累年宠衰,妇人怨恨。

韦惧其反己,自縊杀之。后数日, 韦身徧痒,因发癩疮而死。”
许杰《改嫁》:“面色是金黄的,头上生着一头的癞疮。”

癞疮的网络释义

癞疮

  • 癞疮,读音lài chuāng,汉语词语,指恶疮;顽癣。
  • 癞疮造句

    身上的黑漆已经浸入皮肤,脑袋上的癞疮更加红肿,让人都觉得他活不过这个夏天。
    远东人养狗大多是为了吃肉,阿布的满身癞疮渐渐好起来后,瘸杰克倒是没打狗肉的主意,但却几番三次要扔了它,理由是养人都快养不活,又哪来的口粮喂狗。
    阿头上的“癞疮疤”就像皇上的姓氏,决不能随便提起,音相同也不能说,否则犯讳。癞疮造句。
    他担心有人认得他的模样,便用生漆涂在身上,使得身上生满了癞疮,又吞食木炭,使自己变成了哑巴。
    但若癞疮在皮上蔓延,凡司祭能看见的地方,从头到脚,癞疮遮盖了患者的全身皮肤。
    马家小姐忽患癞疮,皮痒脓腥,痛不可忍。
    所以,为了说明这一点,可以举出小小的草茎和厅堂前的大柱子,以及满身长着癞疮的丑妇和美丽无比的西施,还有那宽大的、奇变的、诡诈的、怪异的等千奇百怪的东西。
    她的头发前几天剪光了,还剃得凹凸不平,活像长满了癞疮。
    她身边蹲着一条长满癞疮的大狗,伸长着舌头,亦流着口水看着街头来来往往的人。
    他就将手插在怀里;及至抽出手来,见手上患了癞疮,像雪那样白。

    汉字详情

    lài [lai]
    部首: 513
    笔画: 18
    五笔: UGKM
    五行:
    仓颉: KDLO
    四角: 001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疒( chuáng),表示与疾病有关,赖声。本义:病名。即“麻疯”)

    (2) 同“疬”。麻风病 。如:癞可(指宋僧祖可。因身披恶疾,故称);癞菌(麻风病的病原体)

    (3) 〈方〉∶恶疮;顽癣 。如:癞皮(身患顽癣,毛秃皮厚);癞肉顽皮(身患顽癣,皮肉丧失知觉);癞疮(恶疮;顽癣);癞头(长黄癣的头);癞癣(泛指黄癣、白癣及其他癣疮)

    形容词

    (1) 坏;低劣 。如:癞子(俗指无耻、唯利是图的人)

    (2) 脏

    但凡客商在路,早晚安歇,有两件事免不得,吃癞碗,睡死人床。——《水浒传》

    英文翻译

    leprosy, scabies, mange; shoddy

    方言集汇

    ◎ 粤语:laai3
    ◎ 潮州话:nai6

    宋本广韵

    chuāng [chuang]
    部首: 513
    笔画: 9
    五笔: UWBV
    五行:
    仓颉: KOSU
    四角: 001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疒( chuáng),仓声。本义: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

    (2) 痈、瘫、疽、疖等的总称

    疮,疮痍也。——《玉篇》

    所恶成疮痏。——张衡《西京赋》。 薛注:“疮痏,谓瘢痕也。”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

    (3) 又如:疮毒(诸疮毒肿);疮疹(指疹子);疮疾(泛指疥癣痈疽等皮肤及外科疾患)

    (4) 伤口;外伤。也作“创” 。如:疮害(伤害);疮家(治疗疮疾的医生);疮瘢(创伤、瘢痕,指民生疾苦)

    (5) 喻指伤痛;痛苦 。如:疮疥之疾(比喻轻微的祸患;比喻痛苦的经历);疮痛(疮口或伤口痛;疮伤病痛)

    英文翻译

    tumor, boil, sore, wound

    方言集汇

    ◎ 粤语:co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