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躄

wěi bì [ wei bi]
注音 ㄨㄟˇ ㄅ一ˋ

词语释义

意思是病名。痿之又名。主要指四肢痿弱、足不能行。

词语解释

  1. 下肢萎弱不能行。

    《素问·痿论》:“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王冰 注:“躄谓挛躄,足不得伸以行也。”《吕氏春秋·重己》“多阳则痿” 汉 高诱 注:“痿躄,不能行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主治上·痿》:“治痿躄,强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痿病总括》:“五痿皆因肺热生,阳明无病不能成,肺热叶焦皮毛瘁,发为痿躄不能行。”

引证解释

⒈ 下肢萎弱不能行。

《素问·痿论》:“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
王冰注:“躄谓挛躄,足不得伸以行也。”
《吕氏春秋·重己》“多阳则痿” 汉高诱注:“痿躄,不能行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上·痿》:“治痿躄,强阴。”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痿病总括》:“五痿皆因肺热生,阳明无病不能成,肺热叶焦皮毛瘁,发为痿躄不能行。”

痿躄的网络释义

痿躄

  • 痿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ěi bì,意思是病名。痿之又名。主要指四肢痿弱、足不能行。
  • 汉字详情

    wěi [wei]
    部首: 513
    笔画: 13
    五笔: UTVD
    五行:
    仓颉: KHDV
    四角: 00144

    详细解释

    名词

    (1) 神经系疾病。筋肉萎缩,不能举动

    痿,痺也。——《说文》

    大经空虚发为肌痺,传为脉痿。——《素问·痿论》

    即位,痿痺。——《汉书·哀帝纪赞》

    (2) 又如:痿弱(肢体萎缩软弱);痿症(阳痿);痿症;痿疾(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特指阳痿);痿病(肢体动作不便的病);痿废(痿缩残废);萎痹(肢体麻木不能动作的病);痿蹶(指双足麻痹,无法行动);痿不忘起(身体麻痹行动不便的人也不忘起行)

    (3) 男性生殖器官不能挺举的病 。如:痿疾;阳痿

    (4) 衰竭 。如:痿易(谓痿弱无力);痿顿(委靡不振);痿倒疲倦(百病缠身,精神不振);痿疲(谓疲弱不振);痿厥(萎弱气逆);痿瘁(痿缩枯槁)

    动词

    (1) 用同“萎”。枯萎 。如:痿损(枯痿损伤)

    (2) 〈方〉∶减弱

    待了好一回,那阵风也萎了,依旧平和水港。——清· 张南庄《何典》

    英文翻译

    paralysis; impot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wa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wi1 [梅县腔] wi3 wui3 [海陆丰腔] wui1 [客语拼音字汇] vui3 [客英字典] vui3 [宝安腔] wui1 wu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爲支B合平聲合口三等支Bʔĭweqye/we
    [bi]
    部首: 717
    笔画: 20
    五笔: NKUH
    五行:
    仓颉: SJRYO
    四角: 708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蛉惩炔荒苄凶?

    瘖聋跛躄。——《礼记·王制》

    犹将伸伛起躄。——枚乘《七发》

    民家有躄者。——《史记·平原君虞卿传》。正义:“跛也。”

    躄者见虎而不走。——《淮南子·说林》

    躄者告盲者。——《淮南子·说山训》

    胝身躄步。——柳宗元《天对》

    瘖聋跛躃。——《礼记·王制》

    (2) 又如:躄足(跛足;瘸腿);躄步(跛行)

    英文翻译

    cripple, lame

    方言集汇

    ◎ 粤语:bik1 p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梅县腔] p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必益昔開入聲開口三等pjek/piekpĭɛ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