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刀避箭

wèi dāo bì jiàn [ wei dao bi jian]
注音 ㄨㄟˋ ㄉㄠ ㄅ一ˋ ㄐ一ㄢ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比喻遇战事退缩不前。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成语用法

畏刀避箭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比喻遇战事退缩不前。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畏刀避箭的网络释义

畏刀避箭

  • 畏刀避箭是一个成语,拼音是wèi dāo bì jiàn,比喻遇战事退缩不前。
  • 汉字详情

    wèi [wei]
    部首: 521
    笔画: 9
    五笔: LGEU
    五行:
    仓颉: WMV
    四角: 607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2)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畏,惧也。——《广雅·释诂二》

    畏,恐也。——《广雅·释诂四》

    不畏不怒。——《列子·黄帝》

    天明畏。——《书·皋陶谟》

    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战国策·齐策》

    然畏愬。——《资治通鉴·唐纪》

    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巍巍乎可畏。——明· 刘基《卖柑者言》

    畏其唇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畏威(畏惧权势);畏威怀德(害怕他的威严,怀念他的恩德);畏之如虎(像怕老虎那样害怕);畏天知命(谓知天命,识时务);畏死贪生(害怕死亡,贪恋生存);畏戒(畏惧戒惕);畏附(畏惧依附)

    (4) 敬;敬服

    心畏相公。——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5) 又如:畏天恤民(敬畏上天,爱怜下民);畏天悯人(敬畏天命,悯惜世人的困苦);畏伏(敬服);畏俯(犹敬服);畏敬(尊敬;敬重);畏钦(尊敬钦佩);畏爱(敬佩爱戴);畏羡(敬重羡慕)

    (6) 吓唬 。如:畏语(指恫吓他人的言语)

    (7) 担心

    畏有家人来洒扫。——唐· 王建《寒食行》

    (8) 避开

    客子常畏人。——三国 魏· 曹丕《杂诗》

    (9) 憎恶;怨恨

    畏,恶也。——《广雅》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史记·魏公子列传》

    (10) 忌妒 。如:畏后生

    (11) 死,古代指被兵器杀死

    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吕氏春秋》

    名词

    (1) 通“隈”。弯曲处

    夫角之中,恒当弓之畏。——《考工记》

    (2) 罪

    畏,罪也。——《广雅》

    形容词

    险恶的

    畏路不堪论。——吴国伦《得元乘书》

    英文翻译

    fear, dread, awe, reverence

    方言集汇

    ◎ 粤语:wa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ui5 [客英字典] vui5 [陆丰腔] wui5 [东莞腔] wui5 [台湾四县腔] wi5 [梅县腔] wi5 wui5 [海陆丰腔] wui5 [宝安腔] wui5 [客语拼音字汇] vui4
    ◎ 潮州话:威3 [澄海、潮阳]畏3<鼻化> ,ui3(ùi) [澄海、潮阳]uin3(ùi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胃微合去聲合口三等ʔĭwəiqyoih/voy
    dāo [dao]
    部首: 207
    笔画: 2
    五笔: VNT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H
    四角: 172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刀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古代兵器名)

    (2) 同本义

    刀,兵也。象形。——《说文》

    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也。——《释名》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唐· 崔国辅《从军行》

    (3) 又如:刀枪;刀兵;刀瘢(刀伤的瘢痕)。

    (4) 泛指用来斩、割、切、削、砍、铡的工具

    中刑用刀锯。——《国语·鲁语》

    有斧钺刀墨之民。——《国语·周语》

    帝自捉刀立床头。——《世说新语·容上》

    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后汉书·列女传》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聊斋志异·狼三则》

    (5) 又如:刀锯(古代的刑具。割刑用刀,刖刑用锯);刀环(刀头的环);刀墨(古黥刑。先用刀在额头上刻划,然后再染上墨);刀斧手(刽子手;又指持刀拿斧、准备捉拿后杀人的军士)

    (6) 形状像刀的东西 。如:冰刀;刀圭(指古代量取药物的小匙)

    (7) 即刀币 ,中国的一种古钱币,其形如刀

    余刀布。——《荀子·荣辱》。注:“钱也。”

    及金刀龟贝。——《汉书·食货志》。注:“谓钱币也。利于刀”。注:“名钱为刀者,以其利于民也。”

    (8) 又如:刀儿(古代钱币的通称。因其形状如刀,故有此称)

    (9) 通“舠”。小船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卫风·河广》

    (10) 姓

    量词

    通常以一百张(一百页)纸为一刀 。如:我买了两刀

    英文翻译

    knife; old coin; measure

    方言集汇

    ◎ 粤语:dou1
    ◎ 客家话:[陆丰腔] do1 [客英字典] dau1 do1 [台湾四县腔] do1 dau1 [梅县腔] dau1 [海陆丰腔] do1 dau1 [客语拼音字汇] dau1 do1 [宝安腔] dau1 [沙头角腔] dau1 [东莞腔] dau1
    ◎ 潮州话:do1 (to)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勞平聲開口一等tautɑu
    [bi]
    部首: 306
    笔画: 16
    五笔: NKUP
    五行:
    仓颉: YSRJ
    四角: 303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2) 同本义

    避,回也。——《说文》

    避,去也。——《苍颉篇》

    无乃实有所避。——《国语·周语》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书生避雨檐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避风雨;避秦(秦时苛政扰民,人民纷纷逃避而隐居);避言(言语谨慎,避免说错话);避宅(到处躲藏,不住在家里)

    (4) 离去

    左右攘辟。——《礼记·曲礼》。注:“疏远也。”

    桓公避席再拜。——《吕氏春秋·直谏》。注:“下席也。”

    (5) 又如:避地(离去,迁居他处以避祸。或指隐遁);避趋(离开与接近);避境(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6) 逊让 如:避让(谦让;辞让);避贤(让贤);避荣(辞让荣华);避路(让路)

    (7) 隐藏

    避吾亲。——《史记·袁盎晁错传》。索隐:“隐也。”

    潜避两炮台中。——《广州军务记》

    (8) 又如:避迹(隐匿);避风头(见形势不利就躲起来)

    英文翻译

    avoid; turn aside; escape; hide

    方言集汇

    ◎ 粤语:be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东莞腔] pi5 [宝安腔] pit7 [陆丰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梅县腔] pit7
    ◎ 潮州话:b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毗義支A開去聲開口三等支Abʰĭebjeh/bieh
    jiàn [jian]
    部首: 624
    笔画: 15
    五笔: TUE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TBN
    四角: 882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前声。本义:竹名。箭竹)

    (2) 同本义

    箭,矢竹也。——《说文》

    其利金锡竹箭。——《周礼·职方氏》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尔雅·释地》

    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礼器》

    箭筹八十。——《仪礼·乡射礼记》

    (3) 又如:箭笋(箭竹嫩笋);箭茁(笋芽);箭萌(小笋);箭筠子竹(一种竹棍子);箭笄(竹制的簪子)

    (4) 搭在弓弩上发射的竹制武器

    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方言九》

    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

    急湍甚箭。——吴均《与朱元思书》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船往如箭。——《资治通鉴》

    (5) 又如:箭羽(箭上的羽毛);箭衣(古代弓箭手穿的衣服。后来成为一种长礼服);箭壶(盛箭的囊袋);箭袖(又名马蹄袖。一种便于射箭的袖口,上面较长可以盖住手,下面较短)

    (6) 古代置计时器漏壶下用以指示时刻之物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处士家》

    (7) 又如:箭水(漏壶的水);箭刻(箭漏的刻度);箭漏(古代计时器。漏壶);箭滴(漏箭随水浮沉,不断移动。滴:漏壶滴水)

    英文翻译

    arrow; type of bamboo

    方言集汇

    ◎ 粤语:zin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en5 [陆丰腔] tsian5 [海陆丰腔] zien5 [客英字典] zien5 [沙头角腔] zien5 [东莞腔] zen5 [梅县腔] zien5 [宝安腔] zen5 [客语拼音字汇] jian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三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賤仙A開去聲開口三等仙Atsĭɛncienh/zie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