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良声。本义:狼)
(2) 同本义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说文》
并驱从两狼兮。——《诗·齐风·还》
(3) 犬属的任何一种大型犬形哺乳动物,狡猾、贪婪,对牛、羊和猎兽造成极大损害,有时袭击人类,尤其在成群的时候。如:狼卜(相传狼必先卜方向,然后觅食);狼卜食(传说狼觅食,先卜方向);狼子(狼崽子。比喻凶暴狠毒的人);狼毫(狼毛。或指用鼬鼠皮制成的毛笔);狼犬(狼和犬。亦称“狼狗”。一种外形如狼的狗。性凶猛,嗅觉灵敏);狼牙(狼的牙齿);狼虎(狼与虎;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4) 即俍人 。明代中叶至清代主要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如:狼师(指俍人组成的军队);狼兵(明时称广西的“东蘭”、“那地”、“南丹”、“归顺”诸土司的兵)
(5) 星名。即天狼星 。如:狼弧(狼星和弧星);狼角(天狼星的芒角);狼星(星名)
(6) 姓
形容词
(1) 凶狠
狼,俍也。——《广雅》
秦国之俗贪狼。——《淮南子·要略》
狼戾不可止。——《淮南子·览冥》
(2) 又如:虎狼(比喻凶恶残暴的人);狼戾(比喻人的性格贪婪残暴,像狼一样凶狠);狼心(喻狠毒贪婪的心);狼心狗行(比喻心肠狠毒贪婪,行为卑鄙无耻);狼性(凶恶的心性)
(3) 急快 。如:狼忙(急促,匆忙);狼抢(仓皇的样子);狼奔兔脱(形容仓皇逃窜);狼狈周章(仓皇惊恐)
(4) 散乱,困窘 。如:狼当(困窘和颓丧的样子);狼跋(喻艰难窘迫);狼戾(谓散乱堆积;纵横交错)
(5) 笨,拙 。如:狼犺(亦作“榔槺”,形容物体长大笨重);狼伉(笨重;傲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long3 [东莞腔] long2 [沙头角腔] long2 [宝安腔] long2 [海陆丰腔] long2 [梅县腔] long2 [台湾四县腔] long2 [客语拼音字汇] long2 [客英字典] l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郎 | 魯當 | 來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lang | lɑ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犬,从户。犬从关着的门中挤出,必曲其身。本义:弯曲)
(2) 同本义
戾,曲也。从犬,出户下身曲戾也。——《说文》
饮必小咽,端直无戾。——《吕氏春秋》
(3) 又如:戾契(曲折辗转)
(4) 至,到达
翰飞戾天。——《诗·小雅·四月》
鲁侯戾止。——《诗·鲁颂·泮水》
戾于敝邑。——《国语·鲁语上》
古者天灾降戾。——《国语·周语下》
鸢飞戾天者。——吴均《与朱元思书》
(5) 又如:戾止(来临);戾于(至于)
(6) 违背,违反
如子之说,文虽相反,义不相戾。——唐· 韩愈《论语笔解》
举事戾苍天。——《淮南子·览冥训》
(7) 破裂 [break;split]
曲得其宜,无所击戾。——《淮南子·主术训》。注:“戾,破也。”
(8) 通“捩”。扭转
戾翳旋把,萦随所历。——潘岳《射雉赋》
形容词
(1) 乖张;违逆
戾,乖背也。——《字林》
降此大戾。——《诗·小雅·节南山》
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柳宗元《天说》
果敢而很,猛贪而戾。——《荀子·荣辱》
(2) 又如:乖戾(别扭,不合情理);戾沓(乖戾多言);戾悖(乖戾背离);戾谬(乖谬)
(3) 暴戾
诛严不为戾。(戾残暴。)——《韩非子·五蠹》
(4) 又如:戾气(暴戾之气);戾虫(老虎的别名。以虎性暴戾凶猛,故名);戾夫(凶恶的人;暴戾之心);戾行(砥砺操行)
(5) 劲疾,猛烈
劲风戾而吹帷。——晋· 潘岳《秋兴赋》
(6) 贪婪凶猛
悍戾贪肆。——《新唐书·杨于陵传》
(7) 安定,静止
民之未戾,职盗为寇。——《诗·大雅·桑柔》
名词
(1) 蒙受屈辱或受到的贬抑
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
(2) 罪恶,罪行
余,罪戾之人也。——《国语》
(3) 又如:罪戾(罪过;罪恶)
(4) 祸患
天降灾戾。——《汉书·食货志下》
(5) 通“疠”。疫病
疾菑戾疫。——《墨子·尚同中》
(6)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lui5 [海陆丰腔] lui6 [客英字典] lui5 [台湾四县腔] lui5 [客语拼音字汇] li4 [宝安腔] lui3 li3 [沙头角腔] lui5
◎ 潮州话:l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麗 | 郎計 | 來 | 齊開 | 去聲 | 霽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leh/ley | liei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2)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仁,亲也。——《说文》
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春初·元命苞》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礼记·丧服四制》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郑风·叔于田》
(3) 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4) 有德者之称
(5) 旧指有仁德的人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又如:仁人网(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指给予一条生路);仁者(有德行的人);仁里(仁者住地);仁士(仁人。有德行的人)
(7) 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
养之,长之,假之,仁也。——《礼记》
(8) 完美的道德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9) 仁政
以德行仁者王。——《孟子》
(10) 恩惠
则民与子仁。——《论语》。皇疏:“恩也。”
厚泽深仁,遂有天下。——鲁迅《伪自由书》
(11) 同情, 怜悯
呼而怨,欲望其哀且仁者,愈大谬矣。——柳宗元《天说》
(12) 种子外皮内的部分——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字本作“人”,明代后改作“仁” 。如:核桃仁
(13) 类似果仁的东西 。如:瓜子仁
(14) 人
仁者,人也。——《礼记·中庸》。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
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论语·雍也》
(15) 古县名
又并蒲、 衍、 首、 垣,以临 仁、 平丘。——《史记·春申君列传》
(16) 水名
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 湘、 洪、 仁三江合。——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17) 等于8尺(一说7尺,也有说5.6尺或4尺的)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通“仞”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台(始)于足下。——《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
(18) 姓
形容词
(1)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 。如:两手不仁;皮肤不仁
(2) 温润
汉水重安而宜竹, 江水肥仁而宜稻。——《淮南子》
(3) 敬辞。旧时常用于书信中 。如:仁台;仁兄
动词
(1) 亲爱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有仁民爱物之意。——王安石《上时政书》
(2) 同情;怜悯
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3) 思念
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礼记·仲尼燕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in2 [台湾四县腔] jin2 (ngin2) [客英字典] jin2 [客语拼音字汇] yin2 [海陆丰腔] rin2 [宝安腔] jin2 [陆丰腔] jin3 [东莞腔] j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仁 | 如鄰 | 日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njin/r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