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吞虎噬

láng tūn hǔ shì [ lang tun hu shi]
注音 ㄌㄤˊ ㄊㄨㄣ ㄏㄨˇ ㄕ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

成语用法

狼吞虎噬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引证解释

⒈ 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你( 严嵩 )闢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
《花月痕》第五十回:“自此以往,司牧之官,必能扫除一切苛政……去害马以安驯良,泯雀角鼠牙之衅,絶狼吞虎噬之端,不惊不扰,民得宽然,各尽地力。”

狼吞虎噬的国语词典

形容吃东西急猛,大口吞食的样子。也作「狼吞虎咽」。

狼吞虎噬的网络释义

狼吞虎噬

  • 狼吞虎噬,读音 láng tūn hǔ shì,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 汉字详情

    láng [lang]
    部首: 324
    笔画: 10
    五笔: QTYE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KHIAV
    四角: 43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良声。本义:狼)

    (2) 同本义

    狼,似犬,锐头,白颊,高前广后。——《说文》

    并驱从两狼兮。——《诗·齐风·还》

    (3) 犬属的任何一种大型犬形哺乳动物,狡猾、贪婪,对牛、羊和猎兽造成极大损害,有时袭击人类,尤其在成群的时候。如:狼卜(相传狼必先卜方向,然后觅食);狼卜食(传说狼觅食,先卜方向);狼子(狼崽子。比喻凶暴狠毒的人);狼毫(狼毛。或指用鼬鼠皮制成的毛笔);狼犬(狼和犬。亦称“狼狗”。一种外形如狼的狗。性凶猛,嗅觉灵敏);狼牙(狼的牙齿);狼虎(狼与虎;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4) 即俍人 。明代中叶至清代主要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如:狼师(指俍人组成的军队);狼兵(明时称广西的“东蘭”、“那地”、“南丹”、“归顺”诸土司的兵)

    (5) 星名。即天狼星 。如:狼弧(狼星和弧星);狼角(天狼星的芒角);狼星(星名)

    (6) 姓

    形容词

    (1) 凶狠

    狼,俍也。——《广雅》

    秦国之俗贪狼。——《淮南子·要略》

    狼戾不可止。——《淮南子·览冥》

    (2) 又如:虎狼(比喻凶恶残暴的人);狼戾(比喻人的性格贪婪残暴,像狼一样凶狠);狼心(喻狠毒贪婪的心);狼心狗行(比喻心肠狠毒贪婪,行为卑鄙无耻);狼性(凶恶的心性)

    (3) 急快 。如:狼忙(急促,匆忙);狼抢(仓皇的样子);狼奔兔脱(形容仓皇逃窜);狼狈周章(仓皇惊恐)

    (4) 散乱,困窘 。如:狼当(困窘和颓丧的样子);狼跋(喻艰难窘迫);狼戾(谓散乱堆积;纵横交错)

    (5) 笨,拙 。如:狼犺(亦作“榔槺”,形容物体长大笨重);狼伉(笨重;傲慢)

    英文翻译

    wolf

    方言集汇

    ◎ 粤语:long4
    ◎ 客家话:[陆丰腔] long3 [东莞腔] long2 [沙头角腔] long2 [宝安腔] long2 [海陆丰腔] long2 [梅县腔] long2 [台湾四县腔] long2 [客语拼音字汇] long2 [客英字典] l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魯當唐開平聲開口一等langlɑŋ
    tūn [tun]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GDKF
    五行:
    仓颉: MKR
    四角: 1060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2) 同本义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 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鳝鱼

    (4) 吞并,消灭掉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楚辞·天问》

    吞二周。—— 汉· 贾谊《过秦论》

    (5) 又如:吞楼(侵吞);吞夺(侵吞掠夺);吞据(吞并,占据);吞声忍气(强忍气愤而不出声);吞声忍泪(形容强忍悲伤);吞声饮恨(抱恨无言);吞哀(隐忍悲伤)

    (6) 容纳

    吞若云梦者八九。——司马相如《子虚赋》

    (7) 忍受

    气断声吞。——《聊斋异·促织》

    (8) 又如:吞恨

    形容词

    痴呆

    灯窗苦吟,寒酸撒吞。——汤显祖《牡丹亭·腐叹》

    英文翻译

    swallow; absorb, annex, engulf

    方言集汇

    ◎ 粤语:tan1
    ◎ 客家话:[梅县腔] tun1 [宝安腔] tun1 [客语拼音字汇] tu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四痕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吐根平聲開口一等thontʰən
    [hu]
    部首: 608
    笔画: 8
    五笔: HAMV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PHN
    四角: 212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形容词

    (1) 比喻威武勇猛 。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动词

    (1) 〈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英文翻译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3 [东莞腔] fu3 [沙头角腔] fu3 [陆丰腔] fu3 [台湾四县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梅县腔] fu3 [客英字典] fu3 [宝安腔] f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古上聲開口一等hox/xuuxu
    shì [shi]
    部首: 319
    笔画: 16
    五笔: KTAW
    仓颉: RHMO
    四角: 6801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筮( shì)声。本义:咬)

    (2) 同本义

    噬,嗂也。喙也。——《说文》

    噬嗑食也。——《易·杂卦》

    国狗之瘈,无不噬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欋杀援筮(噬)。——《考工记·梓人》

    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唐· 柳宗元《三戒》

    康乃甘心鹰犬,搏噬善类,其罪又浮于高拱。——《明史·海瑞传》

    (3) 又如:噬指(畏惧地咬着手指头);噬脐(自己用嘴咬肚脐,够不着。比喻后悔不及);噬犬,噬狗(凶猛咬人的狗);噬搏(咬啮搏击)

    (4) 吞

    竟横噬于虎口。——潘岳《西征赋》

    (5) 如:噬肥混赖(占了便宜还耍赖);噬攫(侵吞掠夺)

    助词

    无义

    彼君子兮,噬肯适我?——《诗·唐风·有杕之杜》

    英文翻译

    bite; gnaw; snap at

    方言集汇

    ◎ 粤语:sai6
    ◎ 客家话:[梅县腔] chii3 chi3 [客语拼音字汇] si4 [客英字典] chi3 [台湾四县腔] cih1 cih3 [海陆丰腔] chi1 chi3 [宝安腔] si5 ci3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時制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zjed/zjeyʑĭɛ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