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独辟蹊径
(1) 独自开辟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比喻独创一种全新的与人迥异的风格、手法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 叶燮《原诗 外篇上》:“抹倒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说,独辟蹊径,而栩栩然自是也。”
成语用法
独辟蹊径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独自开辟一条新路。比喻独创一种新方法。
引清叶燮《原诗·外篇上》:“於是楚风惩其弊,起而矫之。抹倒体裁、声调、气象、格力诸説,独闢蹊径,而栩栩然自是也。”
《文汇报》1982.9.24:“雍小源独辟蹊径巧构思,研制成我国首创电液组合泵。”
独辟蹊径的国语词典
独自开辟新路。比喻独创新方法,而营造出一番新气象。
独辟蹊径的网络释义
独辟蹊径
独辟蹊径的翻译
独辟蹊径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犬,蜀声。犬性好斗,多独居,故字从犬。本义:单独;单一)
(2) 同本义
独,犬相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说文》。段玉裁注:“犬好斗,好斗则独而不群。”
君子慎其独也。——《礼记·礼器》
儒有特立而独行。——《礼记·儒行》
我独南行。——《诗·邶风·击鼓》
天之生是使独也。——《庄子·养生主》
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楚辞·屈原·涉江》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君今何疾,临路独迟回。——南朝 宋· 鲍照《代放歌行》
不见秘书心若失,百年衰病独登台。——宋· 王安石《怀元度》
(3) 又如:独角兕(
)(一种独角的犀牛);独根孤种(独生子);独幅(性格孤僻,不合群);独脚腿(孤立无援的人) ;独院;独家院(4) 独特
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吕氏春秋·制乐》
(5) 又如:独步(超群出众,独一无二);独拔(超众,特出);独绝(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独智(过人的才能;独特的智慧);独照(独特的眼光)
副词
(1) 独自 。如:独有(独自安慰);独罟(独吞;独占。罟:网的总称);独擅(独揽;独占。擅:拥有;据有);独吃自疴(喻指顾己不顾人,一人独吞。疴:即“屙”,拉屎撒尿);独乐(独自欣赏音乐);独觉(一人独睡);独吟(独自吟诗);独言(一人自言);独笑(独自喜笑;自乐);独专(单独占有);独怀(独自思念);独写(独自抒发);独抚(独自安慰);独说(独自解说);独用(单独使用)
(2) 特,特别地
(3) 又如:独惨(特惨);独甚(特甚)
(4) 唯独,仅仅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谢灵运为 永嘉守,凡 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 宋· 沈括《梦溪笔谈》
不独是城里姓贾的多,外省姓 贾的也不少。——《红楼梦》
别人来得,独你来不得。——周立波《卜春秀》
(5) 又如:独言(只说);独独(唯独;独自一个);独说(唯独喜欢。说,通“悦”);独得(只得到);独惟(唯独;只有);独知(仅一人知道);独树(一株树;一根木);独拍(单掌拍击);独见(坚持己见,固守节操)
(6) 岂,难道
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相如虽驽,独畏 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兄不能威,独不能断“出”耶?——《聊斋志异》
名词
(1) 无子孙的老人
老而无子曰独。——《孟子·梁惠王下》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
存幼孤,矜寡独。——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2) 又如:鳏寡孤独
(3) 无丈夫的妇女
乡族贫者,死亡则为具殡葬,嫠独则助营妻娶。——《后汉书》
(4) 姓
动词
(1) 专断;独裁
回闻 卫君,其年壮,其行独。——《庄子·人间世》
(2) 又如:独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bì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卩,从辛,从口。“卩”,音
,甲骨文象人曲膝而跪的样子。“辛”,甲骨文象古代酷刑用的一种刀具。本义:法律,法度)(2) 同本义
辟,法也。从卩、从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说文》
“辟言不信”。(法度之言,而不听信。)——《诗·小雅·雨无止》
(3) 君主
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
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
(4) 又如:复辟
(5) 古称官吏
厥辟不辟。——《礼记·坊记》
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
正殿路寝,用朝群辟。——《文选》
(6) 罪,罪行
言奇者见疑,行殊者得辟。——《汉书》
动词
(1) 通“避”。回避,躲避
使咸知王之好恶辟行之。——《周礼·掌交》
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
行辟人可也。——《孟子》
不辟死伤。——《荀子·荣辱》
文王之所辟(后作“避”)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高祖尝(曾经)辟吏。——《史记·张丞相列传》
(2) 又如:辟邪(避免或驱除邪恶)
(3) 征召来授予官职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4) 另见
其它字义
pì
动词
(1) (形声。从门,辟声。本义:打开,开启)
(2) 同本义
辟,开也。——《说文》
辟四门。——《虞书》
辟户为之乾。——《易·系辞传》
唇吻翕辟。——《聊斋志异·促织》
语毕而宫门辟。——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辟阖(开合);辟翕(开合);辟门(开门。后比喻广开贤路,访求人才);辟面(辟头。开头,起首);辟道(开道);
(4) 开辟;开拓
欲辟土地。——《孟子·梁惠王上》
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盐铁论·地广》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5) 又如:辟地(开辟疆域);辟土(开拓疆域)
(6) 驳斥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 又如:辟谣;辟佛(反佛教,驳斥佛理);辟驳(驳斥)
(8) 开垦
农辟地。——《商君书·弱民》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辟田(开垦田地。同辟土);辟治(开发治理);辟除(开垦)
(10) 屏除;驱除
举公义,辟私怨。——《墨子·尚贤上》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为为己。——《孟子·梁惠王上》
(11) 又如:辟邪(屏除邪恶)
词性变化
形容词
开阔;宽广
不若从炉塘道,稍迂而路辟。——《徐霞客游记》
形容词
(1) 通“僻”。偏僻
秦国辟远。——《史记·范雎传》
(2) 邪僻
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商君书·弱民》
(3) 另见
pī
[辟头](pī tóu)同“劈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t7 [客语拼音字汇] pid5 [宝安腔] pit7 [台湾四县腔] pit7 [东莞腔] pit7 [梅县腔] pit7 [客英字典] p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擗 | 房益 | 並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bʰĭɛk | bjek/biek |
详细解释
xī
名词
(1) (形声。从足,奚声。本作徯。本义:等待)
(2) 小路。亦泛指路
蹊,道也。——《广雅》
步所由道曰蹊。——《释名》
是以间介无蹊。——马融《长笛赋》
不识蹊之所由。——张衡《思玄赋》
罾缴充蹊,坑阱塞路。——《三国演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孟子》
黄四娘家花满蹊。—— 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都邑蹊道居仟一。——《商君书·算地》
(3) 又如:蹊磴(山路上的石级);蹊路(小路,狭路)
(4) 路线;途径 。如:蹊径;蹊隧(门径,门路)
动词
(1) 践踏
牵牛以蹊人之田。——《左传·宣公十一年》
(2) 又如:蹊践(践踏);蹊田(践踏田禾);蹊田夺牛(喻指罪轻罚重,从中谋利)
(3) 另见
qī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1 [客英字典] hi1 kai1 [台湾四县腔] hi1 [梅县腔] hi2 [宝安腔] hi1 [客语拼音字汇] hi1 hi1
◎ 潮州话:hi5 k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奚 | 胡雞 | 匣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齊 | 蟹 | ghe/hei | ɣie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彳(
),表示与道路有关,巠声。本义:步行小路)(2) 同本义
径,步道也。——《说文》
径,小道也。——《字林》
艮为径路。——《易·说卦》
审端径术。——《礼记·月令》
送丧不由径。——《礼记·曲礼》
行不由径。——《论语》
夫逃虚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径。——《庄子·徐无鬼》
夫惟捷径以窘步。——《离骚》
三径就荒。——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野径云俱黑。——唐· 杜甫《春夜喜雨》
(3) 又如:径术(径路与沟洫);径路(小路);径逾(本意是逾越堤渠而走。引申为不走正道);径行(小路与大道);径界(小路);径畛(田间道路)
(4) 泛指道路
塞徯径。——《礼记·月令》。注:“徯径,禽兽之道也。”
皋兰被径兮路斯渐。——《楚辞·招魂》
(5) 又如:径要(必经之要道;要领,精义)
(6) 途径;门路 。如:径路(比喻处世行事的途径);径途(途径;门径)
(7) 直径
员径八尺。——《后汉书·张衡传》
径寸之木。——明· 魏学洢《核舟记》
(8) 又如:径中(指中径,内经);径寸(圆的直径为一寸);径轮(南北的长度,直径);径寸心(寸心。心在胸中占径寸之地,故称)
(9) 在赛跑道上进行的运动(如赛跑或跨栏的比赛项目) 。如:径赛
副词
(1) 径直;直接
肃径迎之。——《资治通鉴》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径造袁所。——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径造庐。(一直上门来。径,一直,径直。造,到,往。)——《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径捷(直接,便当);径启(直接了当地陈述、启禀);径取(直接出兵夺取);径行(直行,任性而行)
(3) 特地,特意
径差潘美…前来聘请赴京授职。—— 罗贯中《风云会》
(4) 通“竟”。即,就
不过一斗,径醉矣。——《史记·滑稽列传》
动词
(1) 取道
夜径泽中。——《史记·高祖本纪》
(2) 经过
昔赵衰以壶飱从,径,馁而弗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 郦道元《水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