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

yǔ zhòng bù tóng [yu zhong bu tong]
繁体 與衆不同
注音 ㄩˇ ㄓㄨㄥˋ ㄅㄨˋ ㄊㄨㄥ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与众不同 yǔzhòng-bùtóng

(1) 跟众人不一样

be out of the ordinary;be different from other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东汉 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

成语辨析

见“异乎寻常”(1210页)。

成语用法

与众不同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出色。

与众不同的国语词典

独树一帜,不与常人相同。

与众不同的网络释义

与众不同 (词语释义)

  • 与众不同
  • 〖拼音〗yǔ zhòng bù tóng
  • 〖解释〗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
  •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这是今日令中第一个古人,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觉有趣。”东汉·王充《论衡》:“故富贵之家,役使奴童,育养牛马,必有与众不同者矣。”
  • 与众不同的翻译

    俄语: в отличие от других <не в пример другим>

    与众不同造句

    可能我们犹太人真的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将要把工作做得与众不同。
    最好的夫妻,最棒的孩子与众不同的生活。
    我们认为这就是他那种与众不同的宽宏大量的胸怀。
    鲜明的主题定位能使一个主题乐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
    时髦的女孩喜欢穿与众不同的服装。
    一直以来,他都有些与众不同。
    他的画风与众不同,别具一格。
    桂林的水独一无二,桂林的山与众不同。
    我意思是你刚赢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比赛。
    他们是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
    从他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中,看出他很聪明。
    他们做这种蠢事以让自己感觉与众不同。
    他常常独具只眼地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
    我感到很快乐,因为野营是与众不同的!
    我明白你的意思,那就是她,她与众不同。
    一种与众不同的杰出制造物品效果!
    在那些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
    她的穿着因为与众不同,所以很引人注目。
    这位画家的风格古朴典雅,与众不同。

    汉字详情

    yǔ,yù,yú [yu]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GNGD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SM
    四角: 21127

    详细解释

    (2) 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3) 另见 yǔ;yù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5) 交往;交好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6)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7) 奖赏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8) 又如:与奖;与津贴

    (9) 帮助;援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10)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11) 随从;随着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12)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13) 合乎 。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14) 等候,等待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5) 如:岁不我与

    (16) 允许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17) 又如:与告(准假)

    (18) 交付,偿还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19) 又如:与利息

    (20) 亲近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名词

    (1)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3)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4) 类;同类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介词

    (1)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3) 为,替 。如:与我想想

    (4) 离开 。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5) 对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词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另见 yú;yù

    动词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见 yú;yǔ

    英文翻译

    and; with; to; for; give, grant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jyu5 jy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ji1
    ◎ 潮州话:e2 e6 e7 [潮阳]u2 u6 u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八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余吕上聲開口三等jox/jvvjĭo
    zhòng [zhong]
    部首: 220
    笔画: 6
    五笔: WWW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OO
    四角: 808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形容词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英文翻译

    multitude, crowd; masses, public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3
    ◎ 潮州话:zêng3 [揭阳]zong3

    宋本广韵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tóng,tòng [tong]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MGK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BMR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tóng

    动词

    (1) (会意。从冃,从口。冃( mào),重复。本义:聚集)

    (2) 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3)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4)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5)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6) 参与;一起干某事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7)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8) 共,共一个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同姓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9)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10) 齐一;统一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副词

    (1) 共同。到一处

    同行十二年。——《乐府诗集·木兰诗》

    同是宦游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学。——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既同寝。

    (2) 又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奖(共同辅助);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同举(一同举荐);同来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名词

    (1) 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2)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4) 姓

    介词

    (1) 引进共同行动者 。

    (2)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说话

    (3) 给,为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连词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

    (2) 如:我同农民;教师同塾师

    (3) 另见 tòng

    tòng

    (2) ——见“胡同” hútòng

    (3) 另见 tóng

    英文翻译

    same, similar; together with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4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陆丰腔] tung3 [沙头角腔] tung2 [东莞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dang5(tâng) tong5(thô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dungdʰu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