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晕

hōng yūn [ hong yun]
繁体 烘暈
注音 ㄏㄨㄥ ㄩㄣˋ

词语释义

1.即烘托。

词语解释

  1. 即烘托。

    沉叔羊 《谈中国画》第六章第四节:“所谓烘晕,也叫烘托,好比是烘云托月的意思。例如画白色的花朵,须用淡青色烘晕在白花的周围,把白花衬托出来。”参见“ 烘托 ”。

引证解释

⒈ 即烘托。参见“烘托”。

沉叔羊《谈中国画》第六章第四节:“所谓烘晕,也叫烘托,好比是烘云托月的意思。例如画白色的花朵,须用淡青色烘晕在白花的周围,把白花衬托出来。”

烘晕的网络释义

烘晕

  • 烘晕
  • 中国画设色技法。用一种颜色有浓淡的烘托出其他颜色的物象,仪形象突出,色彩丰富。如白花,可以淡青或其它色烘晕在门花周围或盘个画面。其法是先备一支色笔,一支水笔,染出浓淡。天气干燥,动作宜迅速,使之匀和不留笔痕。古有“烘云托月”即用此法。
  • 汉字详情

    hōng [hong]
    部首: 414
    笔画: 10
    五笔: OAWY
    五行:
    仓颉: FTC
    四角: 948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火,共声。本义:烧,焚烧)

    (2) 同本义

    烘,燎也。——《尔雅·释言》

    卬烘于歁。——《诗·小雅·白华》

    (3) 又如:烘眼(角膜炎之类的眼病,俗称“红眼”);烘焰(光焰);烘腾腾(火旺盛貌)

    (4) 烤干;烤热 。如:烘火(烤火,向火取暖);烘咖啡豆;烘衣服;烘鸡

    (5) 衬托;渲染 。如:烘晕(烘托)

    (6) 映照 。如:烘明(通明);烘霁(霁光映照);烘晴(阳光映照晴空);烘影(映照成影)

    (7) 用同“哄”。人同时发出声音 。如:烘堂(众人同时大笑);烘然(喧闹貌)

    英文翻译

    bake, roast; dry by fire

    方言集汇

    ◎ 粤语:hong3 hung1 hung4
    ◎ 客家话:[宝安腔] fung1 fung2 | fung3 [海陆丰腔] fung6 fung2 [梅县腔] fung1 [台湾四县腔] fung5 fung2 [客语拼音字汇] fung1 [东莞腔] kung1 [客英字典] fu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公東一平聲開口一等ghung/hungɣuŋ
    yùn,yūn [yun]
    部首: 429
    笔画: 10
    五笔: JPLJ
    五行:
    仓颉: ABKQ
    四角: 60504

    详细解释

    yūn

    动词

    (1) 昏倒

    魏老儿上了一夹棍, 贾魏氏上了一拶子,两个人都晕绝过去。——《老残游记》

    (2) 又如:晕绝(昏厥);头晕(头脑昏乱);晕昏(昏迷);晕迷(昏眩)

    (3) 另见 yùn(晕车)

    yùn

    名词

    (1) (形声。从日,军声。本义:日月周围形成光圈)

    (2) 同本义

    (3) 日月周围的光圈

    晕,日月气也。——《说文新附》

    晕,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俱然。——《释名》

    晕适背穴。——《汉书·天文志》

    日月晕适,云风,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史记》

    (4) 又如:月晕(月亮有光环);晕珥(晕和珥。泛指日、月旁的光晕);晕蚀(日月之晕与食)

    (5) 环形花纹或波纹

    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宋· 苏轼《答李端叔书》

    (6) 又如:晕光(彩虹的光彩)

    (7) 光影或色彩四周模糊部分。如:晕状(形容四周光影、色泽模糊的情状);晕圈(发光体周围的模糊光圈)

    (8) 光环 。围绕于乳头周围的有色环(乳晕),或围绕于水疱或脓疱周围的有色的环

    (9) 另见 yūn

    英文翻译

    halo in sky; fog; dizzy, faint

    方言集汇

    ◎ 粤语:wan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