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词
词语释义
虚妄不实的话。
词语解释
虚妄不实的话。
清 黄景仁 《丛竹园为金光禄素中题》诗:“较之此图中,彼皆成滥词。”
引证解释
⒈ 虚妄不实的话。
引清黄景仁《丛竹园为金光禄素中题》诗:“较之此图中,彼皆成滥词。”
滥词的网络释义
滥词
滥词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监声。本义:浮起,浮现)
(2) 同本义
滥,泛也。——《说文》
江出于 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荀子·子道》
滥泉正出。——《尔雅·释水》
滥水之潘为渊。——《列子·黄帝》
(3) 大水漫出,泛滥
大水泛滥郡国十五有余。——《汉书·谷永传》
其水阳焊不耗,阴霖不滥。——《水经注·湿水》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孟子·滕文公》
(4) 又如: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滥泉(从地下向上涌出的泉水);滥汜(泛滥,浮沉)
(5) 浸渍,泡在水里
滥车之水。——《管子·地图》
(6) 蔓延;波及 。如:滥炎(蔓延的火);祸滥及平人
因怒而滥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7) 又如:滥漫(任意,随便);滥杀(胡乱杀戳无罪的人);滥浊(过度混乱);滥用职权;滥冗(过多);滥刑(过量的刑罚;任意判罪或施刑)
(8) 通“欿”。贪欲;卑污
虞公滥于宝于马。——《吕氏春秋》
(9) 又如:滥官(贪官);滥墨(指官吏贪财好贿者);滥溢(胡作非为)
(10) 通“敛”。收聚
至刑不滥。——《淮南子·汜论》
形容词
(1) 过度;超过限度;漫无准则
生穑省用,不滥其度。——《周书·程典》
小人究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2) 虚妄不实
不僭不滥。——《诗·商颂·殷武》
(3) 又如:滥言(虚妄不实的言词);滥词(虚妄不实的话);滥套(指文章中完全抄袭前人,毫无创新之见)
(4) 谦词。才不胜任 。如:滥膺(滥竽充数。谦词);滥膺阃外(滥竽充数受命统兵在外)
(5) 用同“烂”
(6) 破碎,松软。如:滥泥(烂泥,稀泥)
(7) 程度深。如:滥熟(极熟悉、熟练)
副词
任意地;肆意地
不许滥诛骨肉。——《资治通鉴》
名词
假借为“鉴”。浴盆
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庄子·则阳》
钟鼎壶濫。——《吕氏春秋·节丧》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nam6 [澄海]nang6 [潮州、饶平]lam6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