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昷声。本义:水名)
(2) 古水名
(3) 即今贵州省遵义市东的洪江
(4) 即今南盘江上游
(5) 温江,岷江支流,在今四川省温江县
(6) 温度 。如:温暾(不冷不热);室温
(7) ∶热病
人有寒温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论衡·寒温》
(8) 古州名 。唐置,治所在今浙江省温州市,辖今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泰顺等县地
上无元年,始置温州…。——《读史方舆纪要》
(9) 姓
形容词
(1) 温暖,暖和
阴气温,故温气应之。——《论衡·寒温》
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墨子·辞过》
温风始至。——《礼记·月令·季夏》
覆温之躯。——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四支犹温。——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温清(冬温夏清);温谷(温暖的山谷);温房(温暖的房屋);温奥(温湿和暖);温煦(和暖);温庐(温馨和暖的房舍);温暾(煖而不热);温郁(温暖)
(3) 温和,温厚;和气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邶风·燕燕》
(4) 又如:温克(温和恭敬并有克制力);温念(亲切的思念);温仁(温和仁爱);温言(温和的言辞);温好(柔和优美);温实(温厚诚实);温愿(温厚恭谨);温诚(温厚诚朴);温富(温厚富足);温敏(温厚聪敏);温顾(温存);温柔乡(喻美色迷人之境);温栗(温和而严谨)
(5) 富足
其温厚矣。——《荀子·荣辱》。注:“足也。”
居皆温厚。——《汉书·张敝传》
(6) 又如:温厚(富足);温户(富裕人家)
(7) 用于敬称和祝颂之辞 。如:温犀秦镜(用以称颂官吏精明,善于断狱);温树不言(居官谨慎的赞语);温居暖房(庆贺乔迁新居);温旨(对皇帝旨意的敬称)
动词
(1) 加热;使暖和 。如:温毛了(用水温酒,使酒扑出来了);温炕(暖炕,暖床);把酒温一下
(2) 复习
温故而知新。——《礼记·中庸》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温故知新;温故(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旧稿(比喻操旧业;干老营生);温课
(4) ∶补养
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
(5) 通“蕴”。蕴藏,蕴积
饮酒温克。——《诗·小雅·小宛》。《笺》云:虽醉犹能温藉自持以胜。
柔色以温之。——《礼记·内则》。郑玄注:温藉也。
视其温辞,可以知其塞怨。——《春秋繁露·楚庄王》
治敢往,少温藉。——《汉书·酷吏义纵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un1 [客英字典] vun1 [海陆丰腔] wun1 [梅县腔] wun1 [宝安腔] wun1 [东莞腔] wun1 [台湾四县腔] wu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形容词 (1) (形声。从木,矛声。本义:树木可曲可直) (2) 同本义 柔,木曲直也。——《说文》。段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 荏染柔木。——《诗·小雅·小弁》 (3) 又如:柔木(柔软而又坚韧的木) (4) 柔弱;细嫩 柔,弱也。——《广雅》 爰求柔桑。——《诗·豳风·七月》 薇亦柔止。——《诗·小雅·采微》 柔弱者,生之徒也。——《说苑·敬慎》 柔弱者,道之要也 。——《淮南子·原道》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5) 又如:柔枝嫩叶;柔条(嫩枝);柔红(柔嫩的花);柔莩(幼芽附着的种子薄膜);柔荏(草木枝叶柔韧);柔桑(嫩桑叶);柔稚(幼嫩) (6) 柔软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 (7) 又如:柔滑如荑(柔荑);柔穰(柔软的穰草);柔暖(柔软温暖);柔腴(柔软丰满);柔钝(柔软而不锋利);柔毳(柔软的皮毛);柔革(柔软的皮革) (8) 柔和;温和 柔而立。——《书·皋陶谟》。郑注:“性行和柔。” 柔而正。——《礼记·乐记》 其声和以柔。——《史记·乐书》 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管子·四时》 士不偏不党,柔而坚。——《吕氏春秋·士容》 柔色以温之。——《礼记·内则》 (9) 又如: 柔谨(温和恭谨);柔缓(温和宽厚);柔调(温和地调治);柔愿(温和朴实);柔慈(温和仁慈);柔雅(温和文雅);柔黄(嫩黄);柔良(柔顺善良);柔明(柔顺而聪明);柔合(柔顺弥合);柔讷(柔顺而不直言); 柔谦(柔和谦逊); 柔嘉(柔和美善);柔雌(柔和);柔仁(柔和而仁慈);柔心(性情柔和);柔奸(表面柔和而内心奸诈);柔气(气质柔和的人) (10) 温柔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曹植《洛神赋》 (11) 又如:柔媚娇俏(温柔和顺,妩媚俏丽);柔婉(温柔);柔闲(温柔、娴淑);柔娥(温柔的美女);柔善(性格温柔的善良之人);柔情侠骨(温柔的情态,侠义的性格);柔淑(温柔贤淑);柔恶(外似温柔内心恶劣的人);柔惠(温顺柔和);柔习(温顺驯服);柔慎(温顺谨慎);柔煦(驯顺) (12) 软弱;柔弱 蚤见而心柔懦。——《韩非子·亡征》 (13) 又如:柔肤弱体(柔弱的身体);柔蔓(柔弱的藤蔓);柔靡(柔弱委靡);柔筋脆骨(柔弱的筋骨);柔柯(柔弱的枝条);柔脆(柔弱,软弱);柔桡(柔弱苗条) (14) 柔美 。 如:柔妍(娇柔秀丽);柔艳(柔美的花);柔纤(柔美纤巧);柔颜(柔嫩的容颜);柔情绰态(柔美的情态);柔乡(女色迷人之境);柔握(柔美的手) 动词 (1) 安抚或平息,尤其通过让步 柔远能迩。——《书·舜典》 怀柔百神。——《诗·周颂·时迈》 (2) 又如:柔远(安抚远人或远方邦国);柔远能迩(怀柔远方,优抚近地);柔软绥怀(安抚外方归顺者);柔远镇迩(安抚远方,安定内地) (3) 通过加工使变软 柔其肉。——《礼记·内则》 (4) 又如:柔麻;柔融(溶化使柔软) (5) 润泽 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国语·郑语》 厉利剑者,必以柔砥。——《淮南子·说山》 灵之圣之,岁殷泽柔。——南朝· 梁· 江淹《迎送神升歌》 英文翻译soft; gentle, pliant
方言集汇◎ 粤语:jau4
◎ 客家话:[梅县腔] jiu2 ju2 [海陆丰腔] riu2 [东莞腔] jiu2 [宝安腔] ju2 (jiu2) [客英字典] ju2 [沙头角腔] jeu2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台湾四县腔] ju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微省声。本义:三纠绳)(2) 同本义 徽,三股绳也。——《说文》 系用徽纆。——《易·坎》。刘注:“三股为徽。” (3) 绳索 免于徽索。——《汉书·扬雄传》。注:“绳也。” (4) 又如:徽索(徽绳。捆绑俘虏、罪人的绳索);徽纆(绳索;捆绑);徽缠(绳索。亦比喻束缚,牵累);徽绳(徽索。指捆绑罪人的绳索) (5) 琴徽,系琴弦的绳 今夫弦者,高张急徽,追趋逐耆,则坐者不期而附矣。——《汉书·扬雄传》 (6) 后亦指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 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 嵇康《琴赋》 (7) 标志;符号 。如:徽车(饰有徽帜的车);徽物(指区别等级的标志物,如旌旗、服饰等);徽识(古代朝廷或军中用以识别的标志);国徽;校徽;帽徽 (8) 旗帜 易服色,殊徽号。——《礼记·大传》 (9) 绑腿布 徽,袤幅也。——《说文》。段玉裁注:“即《诗》之邪幅也。” (10) 徽州的省称 。旧府治在今安徽省歙县。如:徽墨 (11) 安徽省的简称 。如:徽调 形容词 (1) 美好;善良 徽,善也。——《尔雅·释诂》 (2) 又如:徽睇(美丽的眼睛);徽绩(美好的功绩);徽徽(美好的样子);徽显(善美显著) (3) 宏伟 。如:徽业(宏业,伟业);徽庸(丰功,伟绩);徽绩(伟绩) 动词 (1) 停止;静止 悲风徽行轨,倾云结流蔼。——陆机《挽歌诗》 (2) 束缚;捆绑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3) 如:徽束;徽猛(束缚猛兽) 英文翻译a badge, insignia
方言集汇◎ 粤语:fai1
◎ 客家话:[梅县腔] fi1 fui1 [台湾四县腔] fi1 [客英字典] fui1 [陆丰腔] fui1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ui1 [宝安腔] fui1 [东莞腔] fui1 [海陆丰腔] fui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详细解释量词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形容词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英文翻译composition; chapter, section
方言集汇◎ 粤语:zoe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丰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