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乱弹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瓯剧的旧名。形成于 清 初,流行于 浙江省 温州 一带,兼唱高腔、昆腔、徽调、滩簧和乱弹,以唱乱弹为主,故称“温州乱弹”。
温州 地区古称 东瓯 ,建国后定名为瓯剧。
引证解释
⒈ 瓯剧的旧名。形成于清初,流行于浙江省温州一带,兼唱高腔、昆腔、徽调、滩簧和乱弹,以唱乱弹为主,故称“温州乱弹”。 温州地区古称东瓯,建国后定名为瓯剧。
温州乱弹的网络释义
温州乱弹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昷声。本义:水名)
(2) 古水名
(3) 即今贵州省遵义市东的洪江
(4) 即今南盘江上游
(5) 温江,岷江支流,在今四川省温江县
(6) 温度 。如:温暾(不冷不热);室温
(7) ∶热病
人有寒温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论衡·寒温》
(8) 古州名 。唐置,治所在今浙江省温州市,辖今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泰顺等县地
上无元年,始置温州…。——《读史方舆纪要》
(9) 姓
形容词
(1) 温暖,暖和
阴气温,故温气应之。——《论衡·寒温》
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墨子·辞过》
温风始至。——《礼记·月令·季夏》
覆温之躯。——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四支犹温。——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温清(冬温夏清);温谷(温暖的山谷);温房(温暖的房屋);温奥(温湿和暖);温煦(和暖);温庐(温馨和暖的房舍);温暾(煖而不热);温郁(温暖)
(3) 温和,温厚;和气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邶风·燕燕》
(4) 又如:温克(温和恭敬并有克制力);温念(亲切的思念);温仁(温和仁爱);温言(温和的言辞);温好(柔和优美);温实(温厚诚实);温愿(温厚恭谨);温诚(温厚诚朴);温富(温厚富足);温敏(温厚聪敏);温顾(温存);温柔乡(喻美色迷人之境);温栗(温和而严谨)
(5) 富足
其温厚矣。——《荀子·荣辱》。注:“足也。”
居皆温厚。——《汉书·张敝传》
(6) 又如:温厚(富足);温户(富裕人家)
(7) 用于敬称和祝颂之辞 。如:温犀秦镜(用以称颂官吏精明,善于断狱);温树不言(居官谨慎的赞语);温居暖房(庆贺乔迁新居);温旨(对皇帝旨意的敬称)
动词
(1) 加热;使暖和 。如:温毛了(用水温酒,使酒扑出来了);温炕(暖炕,暖床);把酒温一下
(2) 复习
温故而知新。——《礼记·中庸》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温故知新;温故(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旧稿(比喻操旧业;干老营生);温课
(4) ∶补养
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
(5) 通“蕴”。蕴藏,蕴积
饮酒温克。——《诗·小雅·小宛》。《笺》云:虽醉犹能温藉自持以胜。
柔色以温之。——《礼记·内则》。郑玄注:温藉也。
视其温辞,可以知其塞怨。——《春秋繁露·楚庄王》
治敢往,少温藉。——《汉书·酷吏义纵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un1 [客英字典] vun1 [海陆丰腔] wun1 [梅县腔] wun1 [宝安腔] wun1 [东莞腔] wun1 [台湾四县腔] wu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2) 同本义。后作“洲” 水中可居曰州。——《说文》 (3) 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诗·周南·关雎》。毛本作“洲”。 (4) 中国古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 历代多有兴废。 民国废州。 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 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说文》。按,即 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舜分青为营州,分冀为幽州,并州,即虞书十二州也。禹平水土,还为九州。 跨州连郡。——《三国志·诸葛亮传》 南越中数州。——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虚吏白州。——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守州城者。——《资治通鉴·唐纪》 (5) 又如:州同(知州的辅佐官);杭州;苏州;柳州;州序(州学,州校);州城(旧时州署所在城邑);州道(州涂。绕城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少数民族介乎自治区和自治县之间的区划名。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6) 中国古代户籍编制单位 州,国也。——《广雅》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五党为州。——《周礼·大司徒》。注:“二千五百家。” 晋于是乎作州兵。——《左传·僖公十五年》 虽州里行乎哉。——《论语》。郑注:“万二千五百家为州。” 州十有二师焉。——《书大传》。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 里十为州。又,术十为州。——《管子·度地》 (7) 又如:州乡(泛指乡里);州壤(州里,乡里);州巷(乡里) (8) 周代国名 (9) 姜姓。故域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 (10) 偃姓。故域在今湖北省监利县 (11) 姓 英文翻译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tate
方言集汇◎ 粤语:zau1
◎ 客家话:[梅县腔] zhu1 zhi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客英字典] zhiu1 [海陆丰腔] zhiu1 [沙头角腔] zu1 [陆丰腔] zhiu1 [宝安腔] zu1 (ziu1) [东莞腔] zi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2) 同本义 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 (3) 治理 予有乱臣十人。——《论语》 (4) 又如:乱政(治理政务;干扰、败坏政治) (5) 扰乱;打乱;使乱 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沽名乱政。——清· 张廷玉《明史》 与江水乱。——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6) 又如:乱行(打乱了的行列);乱目(扰乱视觉);乱神(扰乱心神) (7) 淫乱,玩弄 始乱之,终弃之。——元稹《会真记》 (8) 又如:乱失(淫乱放荡) (9) 败坏;破坏 坏法乱纪。——《礼记·礼运》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 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10) 又如:乱家(伦常败坏的家庭);乱俗(败坏风俗);乱纪(败坏法纪) (11) 违反 。如:乱嗣(违反宗法社会谪长继承(制度)) (12) 混淆 。如:乱实(混淆事实);乱名(混淆名称) (13) 为丧事奔忙 他父亲死了,我在他家帮着乱了几日 (14) 烦乱 当时曹操心乱,不能稳睡。——《三国演义》 (15) 又如:乱志(烦乱的心志) (16) 横渡 乱于河。——《书·禹贡》 (17) 昏乱;迷乱 酒乱其神也。——《荀子》 (18) 又如:乱行(昏乱的行为);乱命(临死前神志昏迷时留下的遗言);乱性(迷乱心性);乱朝(昏乱的朝廷) 形容词 (1) 混乱;无秩序 视其辙乱。——《左传·庄公十年》 人影散乱。——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群莺乱飞。——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又如:乱法(混乱的法令);乱纪(混乱的时代);乱哄(混乱;吵闹);乱松松(头发散乱蓬松的样子);乱人(违背正道或制造混乱的人) (3) 混杂,杂 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韩非子》 (4) 又如:乱烘烘(纷杂混乱的样子);乱葬地(乱葬岗,乱葬埂。旧时埋葬无主尸体和死去的穷人的地方) 副词 (1) 随意,随便;任意 乱罚无罪,杀无辜。——《书·无逸》 (2) 又如:乱背弓空(意借债);乱开玩笑;乱吃;乱出主意;乱跑;乱说乱动 (3) 很,非常 。如:乱有面子 名词 (1) 叛乱;动乱;不安定 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 (2) 又 禹以治, 桀以乱。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 吴民之乱。——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 大阉之乱。 桀纣暴乱。——《韩非子·五蠹》 乱者四应。——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避乱江东。——《资治通鉴》 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4) 又如:乱邦(动乱的国家);乱危(动乱;不安定);乱法(引起国家动乱);乱萌(动乱的苗头);乱言(作乱的话);乱逆(叛乱,叛逆);乱贼(叛乱);乱谋(叛乱的阴谋);乱党(旧时当政者对叛逆集团或其成员的称谓) (5) 淫乱的事,男女胡乱的性交 欲与乱,以止其口。——《汉书·衡山王传》 (6) 又如:乱气(淫乱之气);乱族(家族内部的淫乱);乱孽(淫乱邪恶) (7) 危害;祸乱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霍光传》 (8) 又如:乱首(祸乱的开端);乱根(祸乱的根源);乱萌(祸乱的苗子);乱祸(祸乱) (9) 乐章的尾声叫做乱 。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 乱曰。——《楚辞·屈原·涉江》 英文翻译confusion, state of chaos, revolt
方言集汇◎ 粤语:lyun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on5 [梅县腔] lon5 [海陆丰腔] lon6 [客英字典] lon5 ◎ 潮州话:luang6 【潮州】luêng6 (lũang 旧时:lũen)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dàn
名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弹丸)
(2) 同本义
弹,行丸也。——《说文》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唐· 苏涣《变律》其三
(3) 又如:枪弹;弹子涡(卵石);枪林弹雨(形容战斗激烈);弹丸黑子(形容地域狭小)
(4) 形状像弹丸的东西,如圆形的果实;禽鸟的卵等
其法乃以凫弹数十,黄、白各聚一器。——宋· 周密《齐东野语》
(5) 弹弓
援弹飞丸,应弦而落。——《魏书》
(6) 炸弹 。如:燃烧弹;氢弹;烟幕弹;催泪弹
(7) 另见
tán
动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2) 同本义
弹,行丸也。——《说文》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
(3) 又如:弹力(弹射的力量);弹丸(供弹弓发射用的泥丸、石丸、铁丸。也指子弹弹头);弹射(利用弹力、压力等射出);弹金(发射弹丸)
(4) 弹击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倚柱弹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复弹其铗。
复弹其剑铗。
善弹琵琶。——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5) 又如:弹唱(一边弹奏,一边演唱);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弹棉花;弹弓(手工弹花的工具)
(6) 用手指拨动而演奏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李贺《咏怀》
(7) 又如:弹琴;弹击(演奏乐器);弹弦(弹丝。弹奏弦乐器);弹纬(张弦弹奏)
(8) 批评,揭发
旌善以兴化,弹邪而矫俗。——《三国志·陶谦传》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曹植《与杨德祖》
(9) 又如:抨弹(抨击);弹议(弹劾评议);弹黜(弹劾罢黜);弹文(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弹正(纠弹;纠正);弹断(讥评);弹激(激烈率直地予以抨击)
(10) 针刺
弹疽不严,必半复聚。——《资治通鉴》
(11) 测定重量
拿来天平上弹着。——元·佚名《陈州粜米》
(12) 又如:弹算(掂量估模);弹斤估两(形容掂量轻重)
(1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ang5(thâ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