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之事

wèi jìng zhī shì [wei jing zhi shi]

词语释义

没有完成的事情。

汉字详情

wèi [wei]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F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D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2)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 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3)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未);未傅(未成年的人);未遑(来不及,没有闲暇);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未宾(没有归顺);未集(未能完成);未臻(未到圆满的地步);未极(无穷远处;未到尽头;没有停止);未意之志(没有完成的志向);未第(科举考试中未中);未萌(事情发生之前)

(4) (“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不

众宾未拾取矢。——《仪礼·乡射礼》。注:“未,犹不也。”

未若复吾赋不幸。——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未为简易。——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游人虽未盛。——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5) 又如:未消(不必,不要);未一(不再一一去详细叙述);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审(不知);未的(不确实,不确切);未足(不足,不能);未如(不如);未妨(不妨);未若(不如);未孚(不算大信,不是至诚);未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未应(不曾,不须);未为不可(不是不可以);未逮(不及;没有达到)

(6) 否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名词

(1) 滋味。后作“味”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说文》

(2) 地支的第八

未还于此。——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

(4) 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

(5) 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

两马相交,斗了一百余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英烈传》

(6) 五行属土

丑、未,亦土也。——《论衡》

(7) 十二生肖属羊

未禽羊。——《论衡》

(8) 将来

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荀子》

英文翻译

not yet; 8th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mei6
◎ 客家话:[梅县腔] wi5 wui5 [沙头角腔] wui5 [客英字典] vui5 mui5 [陆丰腔] mui6 [东莞腔] mui5 [宝安腔] mui3 [客语拼音字汇] vui4 [海陆丰腔] wui6 [台湾四县腔] wi5
◎ 潮州话:bhi7(bī) bhuê7(būe)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無沸微合去聲合口三等myoih/mvoymĭwəi
jìng [jing]
部首: 507
笔画: 11
五笔: UJQ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YTAHU
四角: 00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音,从人。本义:奏乐完毕)

(2) 同本义

竟,乐曲尽为竟。——《说文》

凡乐成则告备。——《周礼》。汉· 郑玄注:“成,谓所奏一竟。”

(3) 泛指结束,完毕

竟,终也。——《玉篇》

竟,穷也。——《广雅》

谮始竟背。——《诗·大雅·瞻卬》。笺:“犹终也。”

振于无竟。——《庄子·齐物论》

秦王竟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竟。——唐· 李朝威《柳毅传》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4) 又如:竟学(学完,学到底);未竟之业;事竟

(5) 追究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汉书》

名词

“竟”假借为“境”,边境,国境 。如:竟界(边缘;边界);竟尉(古代边境武官)

副词

(1) 终于;到底

平原君 竟与 毛遂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竟怒不救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竟无语凝噎。——宋· 柳永《雨霖铃》

婿竟不调。——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竟然;倒。含出乎意料之意

竟杀蛟而出。——《世说新语·自新》

(3) 又如:竟尔(竟自。竟然);竟是(还是,毕竟是);竟不然(何不,倒不如)

(4) 径,一直,直接 。如:竟直(简直;竟然);竟已(终止);竟此(就到这里,到此为止)

形容词

(1) 全部;完全;整个

恩施下竟同学。——《汉书·王莽传》。注:“周徧也。”

君竟日不出门。——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竟三夜罢。——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竟以宗庙社稷。——清· 周容《芋老人传》

竟成痼疾。——清· 方苞《狱中杂记》

竟行之。

(2) 又如:竟天(满天);竟天价(满天地);竟体(全身);竟夕(整夜,整个晚上);竟世(终生;一辈子)

英文翻译

finally, after all, at last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2
◎ 客家话:[陆丰腔] gin3 [客英字典] gin3 [海陆丰腔] gin5 gin3 [宝安腔] gin3 [台湾四县腔] gin5 gin3 [东莞腔] gin5 [沙头角腔] gin3 [梅县腔] gin3 gin5 [客语拼音字汇] g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三映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慶庚三開去聲開口三等kĭɐŋkiengh/kyanq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shì [shi]
部首: 105
笔画: 8
五笔: GKV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LLN
四角: 500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4)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

(6) 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7) 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

(9) 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

(11) 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12)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

(13) 交媾、性交 。如:房事不宜多

(14) 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5)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

动词

(1) 侍奉;供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

(3) 做,从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5) 使用;役使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7) 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8) 治理;办理

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9) 任用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量词

件;副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affair, matter, business; to serve; accident, incid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he5 she.5 se5 [沙头角腔] su5 [客英字典] sii5 [海陆丰腔] sii6 se6 [客语拼音字汇] se4 si4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宝安腔] su3 [陆丰腔] sii6 [东莞腔] su3
◎ 潮州话:se7 se6(sūr sũr)【潮阳】su5 s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吏去聲開口三等ʧĭəcrih/tri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