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相识

wèi céng xiāng shí [wei ceng xiang shi]

词语释义

从没见过的意思。

汉字详情

wèi [wei]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F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D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2)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 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3)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未);未傅(未成年的人);未遑(来不及,没有闲暇);未遇(未得到赏识和重用;未发迹);未宾(没有归顺);未集(未能完成);未臻(未到圆满的地步);未极(无穷远处;未到尽头;没有停止);未意之志(没有完成的志向);未第(科举考试中未中);未萌(事情发生之前)

(4) (“未”字否定过去,“不”字否定将来,但有时候未也当不讲)不

众宾未拾取矢。——《仪礼·乡射礼》。注:“未,犹不也。”

未若复吾赋不幸。——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未为简易。——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游人虽未盛。——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5) 又如:未消(不必,不要);未一(不再一一去详细叙述);未敢苟同;未知可否;未审(不知);未的(不确实,不确切);未足(不足,不能);未如(不如);未妨(不妨);未若(不如);未孚(不算大信,不是至诚);未足轻重(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未应(不曾,不须);未为不可(不是不可以);未逮(不及;没有达到)

(6) 否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名词

(1) 滋味。后作“味”

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说文》

(2) 地支的第八

未还于此。——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67年为农历丁未年

(4) 用以纪月,即农历六月

(5) 用以纪时,叫“未刻”。即午后十三时至十五时

两马相交,斗了一百余合,自从辰牌直杀到未刻。——《英烈传》

(6) 五行属土

丑、未,亦土也。——《论衡》

(7) 十二生肖属羊

未禽羊。——《论衡》

(8) 将来

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征其未也。——《荀子》

英文翻译

not yet; 8th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mei6
◎ 客家话:[梅县腔] wi5 wui5 [沙头角腔] wui5 [客英字典] vui5 mui5 [陆丰腔] mui6 [东莞腔] mui5 [宝安腔] mui3 [客语拼音字汇] vui4 [海陆丰腔] wui6 [台湾四县腔] wi5
◎ 潮州话:bhi7(bī) bhuê7(būe)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八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無沸微合去聲合口三等myoih/mvoymĭwəi
zēng,céng [zeng,ceng]
部首: 443
笔画: 12
五笔: ULJ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CWA
四角: 80606

详细解释

céng

副词

(1)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2)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 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4) 已经 ——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如:似曾相识

形容词

(1) 通“层”。重叠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群害,以为民利。——《管子·轻重戊》

大厦曾架,拟于昆仑。——《淮南子·本经》

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

(2) 另见 zēng

zēng

形容词

(1) 重。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自此而曾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曾元时不分。

计高曾之时。

视高曾之时。

高曾时为一户者。

(2) 又如:曾翁(称他人的曾祖父);曾玄(曾孙和玄孙)

(3) 谦词。犹“末”

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左传》

(4) 又如:曾臣(末臣)

(5) 高举的样子

曾逝万仞之上。——刘安《淮南子·览冥》

动词

(1) “增”的本字。增加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下子》

曾欷歔余郁邑兮。——《楚辞·离骚》

(2) 又如:曾思(反复思考);曾折(曾挠。屈曲貌);曾益(增加,增强);曾巢(在高物上架巢);曾逝(高飞远去)

副词

(1) 乃,竟

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赵策》

曾不惨然。——清· 黄宗羲《原君》

长曾不盈寸。——明· 魏学《核舟记》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2) 表示相承,相当于“则”、“是”、“就”

我曾无闾里之闻,穷巷之知者何?——《淮南子》

(3)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怎” 。如:曾奈(怎奈)

名词

(1) 姓

(2) 另见 céng

英文翻译

already; sign of past

方言集汇

◎ 粤语:cang4 zang1
◎ 客家话:[东莞腔] cen2 zen1 [宝安腔] zen1 | cen2 [梅县腔] zen1 cen2 [陆丰腔] zen1 [沙头角腔] cien2 [客英字典] cen2 zen1 cien2 [海陆丰腔] cen2 cien2 zen1 [客语拼音字汇] cen2 zen1 [台湾四县腔] cen2 cien2 zen1 [梅县腔] ce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七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昨楞登開平聲開口一等zong/dzongdzʰəŋ
xiāng,xiàng [xiang]
部首: 512
笔画: 9
五笔: SH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DBU
四角: 46900

详细解释

xiāng

副词

(1) 交互;互相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 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

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

(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即红豆色)

(3) 共同

鲁孟孙、 叔孙、 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

(4) 又如:上下相安

(5) 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

(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8)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

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动词

(1) 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

(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

(3) 亲自观看 。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4) 另见 xiàng

xiàng

动词

(1)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 同本义

相,省视也。——《说文》

相,视也。——《尔雅》

相时憸民。——《书·盘庚上》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书·召诰》

善相丘陵。——《礼记·月令》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鄘风·相鼠》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论衡·订鬼》

不敢复相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胜相士多。

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

(4) 看相

臣少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

(5)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6) 辅佐,扶助

有相之道。——《诗·大雅·生民》

相夫子。——《论语·季氏》

季文子相三君。——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伊尹相汤伐 桀。——《汤誓》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

使相之。——晋· 干宝《搜神记》

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

(7)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

(8) 教导

问谁相礼,则华元…。——《国语》

(9) 治,治理

相我受民。——《书·立政》

(10) 选择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11)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

(12)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及遣其子宋襄相 齐。——《史记·项羽本纪》

(13) 像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西游记》

名词

(1) 人的外貌,相貌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

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西游记》

(2)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

(3) 照片 。如:照个相

(4) 官名

(5)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托名汉相。——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

(7)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

(8) 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如:首相;大藏相

(9) 相位 。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

(10)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11) 古代的一种乐器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

(12) 农历七月的别名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尔雅》

(13) 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 。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

(14) 古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

(15) 引盲人行走的人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焉用彼相。——《论语·季氏》

(16)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17) 另见 xiāng

英文翻译

mutual, reciprocal, each o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soeng1 soeng3
◎ 客家话:[梅县腔] siong1 siong5 [宝安腔] siong5 | siong1 [陆丰腔] siong1 siong5 [客英字典] siong1 siong5 [海陆丰腔] siong1 siong5 [梅县腔] siong1 [沙头角腔] siong5 siong1 [台湾四县腔] siong1 siong5 [东莞腔] siong5 s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1 xiong3 xion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息良陽開平聲開口三等siangsĭaŋ
shí,zhì [shi,zh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K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VRC
四角: 36780

详细解释

shí

动词

(1) (形声。从言。戠( 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词

(1) 见识;知识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词

(1) 通“适”。刚才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zhì

名词

(1) 旗帜。后作“帜”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词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英文翻译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