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畅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亦作“ 朗鬯 ”。 1.明白畅达。 晋 陆机 《文赋》:“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耿先生》:“精彩卓逸,言词朗畅,手如鸟爪,不便於饮食,皆仰於人。” 刘师培 《文说·和声》:“书启之作,必朗畅以陈词;颂赞之篇,必琳瑯而入诵。”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五:“古之知音,如 白石 、 紫霞 诸贤,何惜举例陈义,明白朗鬯,以昭示后人,有非言语所能形容。”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朗鬯”。
⒉ 明白畅达。
引晋陆机《文赋》:“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
宋吴淑《江淮异人录·耿先生》:“精彩卓逸,言词朗畅,手如鸟爪,不便於饮食,皆仰於人。”
刘师培《文说·和声》:“书启之作,必朗畅以陈词;颂赞之篇,必琳瑯而入诵。”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五:“古之知音,如白石、紫霞诸贤,何惜举例陈义,明白朗鬯,以昭示后人,有非言语所能形容。”
⒊ 谓声音响亮流畅。
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远公在庐山中……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清汪价《三侬赘人广自序》:“中丞令余口诵,余音辞朗鬯鏗戛,中丞为之击节叹赏。”
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晋以来的清谈很注重说话的声调和读书的声调,说话注重音调和辞气,以朗畅为好。”
⒋ 爽朗舒展。
引明顾璘《国宝新编·江西按察副使李梦阳》:“﹝李﹞朗畅玉立,傲倪当世。”
《黑籍冤魂》第一回:“人若作事过劳,精神疲倦,吃了两口烟,顿时精神朗畅,骨节通灵。”
⒌ 清莹流转。
引清许秋垞《闻见异辞·红纱罩眼》:“途遇一羽流,仙风道骨,所谓双眸朗畅,四气和平。”
朗畅的国语词典
明达。
朗畅的网络释义
朗畅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2) 同本义
朗,明也。——《说文》
高朗令终。——《诗·大雅·既醉》
其圣能光远宣朗。——《国语·楚语下》
新而不朗。——《淮南子·原道》
朗月垂光。——嵇康《琴赋》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潜《桃花源记》
天朗气清。——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朗白(明亮发白);朗朗(光明亮洁的样子;声音清脆嘹亮);朗鉴(明鉴);朗亮(雪亮);朗明(明亮);朗净(明净);朗烈(明亮);朗朗烈烈(大大方方;理直气壮)
(4) 声音清晰响亮
朗咏清川飞夜霜。——李白《劳劳亭歌》
(5) 又如:朗言(响亮的话;说大话;任意胡说);朗然(形容声音响亮);朗吟(高声的吟诵);朗弹(大声弹奏);朗畅(谓声音响亮流畅)
(6) 明察
公达潜朗。——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7) 又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
(8) 又如:朗心(明察之心;光明之心);朗照(明察,明鉴);朗抱(旷达的胸襟);朗畅(明白畅达);朗朗彻(明白透彻);朗练(明白凝炼)
(9) 高洁 。如:朗目清眉(眉清目秀);朗秀(清秀);朗夷(高洁坦荡);朗烈(高洁刚烈)
(10) 清早 。如:朗旦(清晨)
(11) 清澈 。如:朗清(清澈,清明)
(12) 爽朗 。如:朗爽(爽朗;明朗);朗畅(爽朗舒展);朗迈(爽朗超脱)
(13) 颖悟 。如:朗拨(颖悟超群);朗赡(颖悟赡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ong3 long5 [梅县腔] long5 [陆丰腔] long6 [客英字典] long3 [台湾四县腔] long3 long5 [客语拼音字汇] long3 long4 [宝安腔] lo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朗 | 盧黨 | 來 | 唐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lɑŋ | langx/lank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申,昜(
)声。本义:畅通,无阻碍)(2) 同本义
登台四望,三面皆畅。——《韩非子·说林上》
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易·坤》
(3) 又如:通畅(运行无阻);顺畅(顺利通畅,没有阻碍)
(4) 舒畅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庄子·则阳》
感条畅之气。——《礼记·乐记》
美声畅于虞氏。——《文选·张衡·西京赋》
(5) 又如:宽畅(心里舒畅);酣畅(畅快)
(6) 茂盛
草木畅茂。——《孟子·滕文公上》
(7) 流畅,言辞敏捷、自在而流利 。如:畅利(流利);明畅(明白流畅)
副词
(1) 正;极;甚
青衫忒离俗,栽得畅可体。——《董西厢》
(2) 又如:畅好(畅好是,畅好道。真是,真正;正好,甚好)
(3) 尽情;痛快 。如:畅抒(尽情地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