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烛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明烛。
南朝 宋 傅亮 《感物赋》:“习习飞蚋,飘飘纤蝇……糜兰膏而无悔,赴朗烛而未惩。瞻前轨之既覆,忘改辙於后乘。”
引证解释
⒈ 明烛。
引南朝宋傅亮《感物赋》:“习习飞蚋,飘飘纤蝇……糜兰膏而无悔,赴朗烛而未惩。瞻前轨之既覆,忘改辙於后乘。”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月,良声。本义:明亮)
(2) 同本义
朗,明也。——《说文》
高朗令终。——《诗·大雅·既醉》
其圣能光远宣朗。——《国语·楚语下》
新而不朗。——《淮南子·原道》
朗月垂光。——嵇康《琴赋》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潜《桃花源记》
天朗气清。——王羲之《兰亭集序》
(3) 又如:朗白(明亮发白);朗朗(光明亮洁的样子;声音清脆嘹亮);朗鉴(明鉴);朗亮(雪亮);朗明(明亮);朗净(明净);朗烈(明亮);朗朗烈烈(大大方方;理直气壮)
(4) 声音清晰响亮
朗咏清川飞夜霜。——李白《劳劳亭歌》
(5) 又如:朗言(响亮的话;说大话;任意胡说);朗然(形容声音响亮);朗吟(高声的吟诵);朗弹(大声弹奏);朗畅(谓声音响亮流畅)
(6) 明察
公达潜朗。——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7) 又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
(8) 又如:朗心(明察之心;光明之心);朗照(明察,明鉴);朗抱(旷达的胸襟);朗畅(明白畅达);朗朗彻(明白透彻);朗练(明白凝炼)
(9) 高洁 。如:朗目清眉(眉清目秀);朗秀(清秀);朗夷(高洁坦荡);朗烈(高洁刚烈)
(10) 清早 。如:朗旦(清晨)
(11) 清澈 。如:朗清(清澈,清明)
(12) 爽朗 。如:朗爽(爽朗;明朗);朗畅(爽朗舒展);朗迈(爽朗超脱)
(13) 颖悟 。如:朗拨(颖悟超群);朗赡(颖悟赡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ong3 long5 [梅县腔] long5 [陆丰腔] long6 [客英字典] long3 [台湾四县腔] long3 long5 [客语拼音字汇] long3 long4 [宝安腔] lo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朗 | 盧黨 | 來 | 唐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lɑŋ | langx/lan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火,蜀声。本义:古代照明用的火炬)
(2) 同本义
烛,庭燎大烛也。——《说文》。按,燋也。未爇曰燋,执之曰日烛,树地曰庭燎。苇薪为之,小者麻蒸为之。
执烛于西阶上。——《仪礼·燕礼》
共坟烛庭燎。——《周礼·司烜氏》。注:“树于门外,曰大庭燎。”
独不见跋。——《礼记·曲礼》
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仪礼·士丧礼》注
举烛者,尚明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陆游《雪夜感旧》
(3) 又如:烛火(火炬,火把);烛炬(指火炬或蜡烛)
(4) 蜡烛(始于唐代)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李白《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李商隐《夜饮》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杜牧《初冬夜饮》
(5) 又如:烛信(插蜡烛用的签子);烛奴(雕刻成人形的烛台;泛指一般烛台);烛心(蜡烛中心用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
(6) 姓
动词
(1) 照;照亮
夫日,兼烛天下。——《韩非子·内储说上》
望见青枫城里火光烛天。——《儒林外史》
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明烛南天。——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烛银(精光闪耀的银子);烛天(照耀天空)烛明(照亮);烛夜(照亮黑夜);烛幽(照亮昏暗);烛远(光照远方);烛临(由上向下照射)
(3) 洞察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韩非子·孤愤》
(4) 又如:烛知(明察洞悉);烛物(明察事物);烛微(观察入微);烛察(明察,洞察);烛鉴(明鉴,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