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底

yǒu dǐ [ you di]
注音 一ㄡˇ ㄉ一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有底 yǒudǐ

(1) 知道底细或内情而有把握

know how things stand and feel confident of handling them;be fully prepared for what is coming

词语解释

  1. 犹言有如许或有甚。

    唐 杜甫 《可惜》诗:“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唐 韩愈 《曲江春游寄白舍人》诗:“ 曲江 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宋 陈师道 《赠王聿修商子常》诗:“有底百年须薄禄,相看一笑却关身。” 宋 辛弃疾 《鹧鸪天》词:“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2. 为甚。

    宋 黄庭坚 《芭蕉》诗:“有底春风能好事?解持刀尺翦青天。” 宋 黄庭坚 《南柯子·东坡作南歌子用其韵赠郭诗翁》词之二:“庖丁有底下刀迟?直要人牛无际,是休时。” 宋 杨万里 《和吴伯承提宫孟冬风雨》:“觅句许奇险,有底恼肝肾?”

  3. 尽着,听任。

    宋 张孝祥 《青玉案·送频统辖行》词:“相春堂上闻鶯语,正花柳,芳菲处。有底尊前欢且舞。” 宋 杨万里 《督诸军求盗梅州宿曹溪呈叶景伯陈守正溥禅师》诗:“一钵可能容尺许,千年有底万人看。”

  4. 无限。

    宋 黄庭坚 《卜算子》词:“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箇里,都諳尽。” 宋 辛弃疾 《蝶恋花》词:“有底风光留不住,烟波万顷春江艣。”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駟马临军挑鬭,十场镇赢八九,天下有底英雄汉,闻名难措手。”

  5. 谓心中有数。

    刘石 《真假李板头》:“ 板头 听了不吭气,心里可有底。”

引证解释

⒈ 犹言有如许或有甚。

唐杜甫《可惜》诗:“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
唐韩愈《曲江春游寄白舍人》诗:“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宋陈师道《赠王聿修商子常》诗:“有底百年须薄禄,相看一笑却关身。”
宋辛弃疾《鹧鸪天》词:“倦途却被行人笑,只为林泉有底忙。”

⒉ 为甚。

宋黄庭坚《芭蕉》诗:“有底春风能好事?解持刀尺翦青天。”
宋黄庭坚《南柯子·东坡作南歌子用其韵赠郭诗翁》词之二:“庖丁有底下刀迟?直要人牛无际,是休时。”
宋杨万里《和吴伯承提宫孟冬风雨》:“觅句许奇险,有底恼肝肾?”

⒊ 尽着,听任。

宋张孝祥《青玉案·送频统辖行》词:“相春堂上闻鶯语,正花柳,芳菲处。有底尊前欢且舞。”
宋杨万里《督诸军求盗梅州宿曹溪呈叶景伯陈守正溥禅师》诗:“一钵可能容尺许,千年有底万人看。”

⒋ 无限。

宋黄庭坚《卜算子》词:“禁止不得泪,忍管不得闷。天上人间有底愁,向箇里,都諳尽。”
宋辛弃疾《蝶恋花》词:“有底风光留不住,烟波万顷春江艣。”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駟马临军挑鬭,十场镇赢八九,天下有底英雄汉,闻名难措手。”

⒌ 谓心中有数。

刘石《真假李板头》:“板头听了不吭气,心里可有底。”

有底的国语词典

心中对某事甚熟悉而有把握。

如:「这件事他心里有底,并不害怕。」

有底的网络释义

有底

  • 有底,古汉语词汇。古汉语中常作犹言有如许或有甚解,亦可作他解。现代汉语中表知道底细或内情而有把握。
  • 有底的翻译

    德语: eine Sache von Grund auf kennen und ihr deswegen völlig gewachsen sein

    有底造句

    他事前做了调查,心里有底,所以讲话能击中要害。
    因其必然,顺理成章如是,水落云开亦如是,才显得小说到底有根有底。
    若有条件可先去商场探个风,做到心里有底。
    酒会的服务生都是肖家堡的老人,有根有底,看来这次酒会的安保工作做的还不错,大头这小子这些年也没白混啊。
    励志语录: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心态一定要好,得到的你不一定最需要。
    李安心里如果有底,也不会让梁朝伟上床吧?电影最牛就是喜欢你也得看,不喜欢你也得看,千方百计让人进影院,李安他们懂,我也懂。
    张浪和张飞激烈厮杀五十多个回合依旧不分胜负,不过心里已经有底的张浪已经稍稍占了上风了。
    又到年底了,辞旧迎新要有底,将快乐进行到底,将健康保持到底,将幸福坚持到底,将吉祥陪伴到底,将平安延续到底,将祝福送到心底:春节快乐!
    “说吧,你现在到底是想怎么样,要我们全力阻止你,还是全力支持你。”,“怎么这么说呢。”,“因为其实你心里有底,只是需要别人附和的声音而已。”。
    诺哥哥说,这个男人不坏,甚至算得上好。但是,就是太好,太纯善,才被一再打破底线。没有底线的男人,是软弱的。所以,他也可怜。
    杜保乾提拔干部没有底限,县宾馆为他做菜的大师傅都能提成“副科级”;他想撤免哪个干部,也全凭一句话搞掂。
    至于今后如何处理寒月与这三盟的关系,大家心中应该也有底。
    张明羽一脸着急,急忙问道,毕竟自己时间不多,所以心理得有底。
    垂直平行密集束状孔落矿有底柱崩落法是一种新的采矿方法。
    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我心里没有底,又没有办法和他们取得联系,于是,我的心里总是有点疙里疙瘩的。
    说起你,我眉飞色舞有活力;夸起你,我心花怒放有朝气;想起你,我充满梦想有底气。你是我生活的向导,你是我爱情的唯一,愿你青春阳光,我们永远不离不弃!
    若你总是手脚冰凉,只要先让你的脚热起来,身上的病就会去掉一半。后腰、肚脐、膝盖、双脚的保暖尤为重要。保暖的方法很多,热水袋、热吹风、暖宝宝都可以。暖腰,暖背,暖肚脐,暖尾骨。脚一热,人就有底气,有活力,不再怕冷了。
    去年在高原训练,我们已采集到坦克最大爬坡度的数据,心里有底!
    把不着色的画与色彩很好的画进行比较并提示小孩,也可尝试用彩色纸作拼贴画或直接用有底色的彩色纸作画。

    汉字详情

    yǒu,yòu [you]
    部首: 444
    笔画: 6
    五笔: DE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B
    四角: 40227

    详细解释

    yǒu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又(手)持肉,意思是手中有物。本义:具有,与“无”相对)

    (2) 同本义

    有,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说文》。按,掩日者月也。故许云月有食之,犹言日有食之月食之也。

    一有一亡曰有。——《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有众也。——《易·杂卦》

    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3) 又如:有来有去(有板有眼);有命无运(谓命好,运气却不好);有酒胆无饭力(表面刚强,骨子里懦弱);有竡划没是处(虽有安排,但无法实现。喻指无处下手之意);有尺水行尺船(指量力而行);有天无日头(天色已晚);有腿没裤子(形容很穷);有气的死人(比喻人无本事,不起什么作用);有门楹人家(有声望、有地位的人家;官宦之家)有些头脸(有面子);有怀莫逐(有厚望不能实现);有心计儿(有主意;有心眼);有眼色(有眼力;有眼光);有针线(有主意;有心眼);有字号(有名气的店铺);有出息(有才能;会办事);有口舌(有口才;能言善辩);有生之年(指人活着的岁月);有缘千里来相会(人与人之间只要有缘分,即使相离很远也会相见)

    (4) 存在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诗·小雅》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5) 又如:有想头(有利可图);有讲究(有问题);有肚皮(有默契;有深交);有虞(有误);有等(有些);有偏(心地不公正);有味(有利益;有油水);有间(有区别;不同);有分(有机会;有希望);有服(亲属死后正在服丧期间);有事(隐指有暧昧关系);有首尾(有不正当关系);有神没气(没有生气);有负众望(辜负众人的期望);有差(有区别,不一)

    (6) 取得,获得,占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7) 又如:有功(有功劳,有功绩);有根有苗(有根据,有线索);有根有底(有根有据);有福同享,有祸同当(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灾难共同担当);有娠(怀孕);有理走遍天下(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8) 等候,等待 。如:有程(有期限;有定额);有朝(有朝一日);有期(有一定期限);有时节(有时候);有盼头(有希望;有前途)

    (9) 发生,呈现;产生 。如:有忝祖德(有愧于祖宗的德行,辱没了祖宗的声誉);有事为荣(出头办事,炫耀权势或钱财);有罪(有犯法的行为;有过错;表示失敬陪礼之辞)

    形容词

    (1) 用在“人”、“时候”、“地方”前面,表示一部分 。如: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这个措施有地方适用,有地方不适用

    (2) 表示不定指 。跟“某”的作用相近。如:有一天他来我家;有人这样说,我可没看见

    (3) 表示过去有一段 。如:有一年,有一次,有一回,有一天

    副词

    (1) 用于某些动词前组成套语,表示客气。如:有烦(烦劳。敬辞);“有请”;“有劳”

    (2) 相当于“或”。或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孟子·告子上》

    词缀

    (1) 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前,相当于词缀,无实际意义

    舜伐有 苗…汤代有 夏。——《荀子·议兵》

    (2) 另见 yòu

    yòu

    (1) 通“又”

    割地朝者三十有六国。——《韩非子·五蠹》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汉· 贾谊《过秦论》

    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言者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清· 张潮《虞初新志·魏学·核舟记》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另见 yǒu

    英文翻译

    have, own, possess; exist

    方言集汇

    ◎ 粤语:jau5 jau6
    ◎ 客家话:[梅县腔] ju1 [海陆丰腔] riu1 riu3 [客英字典] ju3 ju1 jiu2 [沙头角腔] jeu1 [台湾四县腔] ju1 ju3 [东莞腔] jiu1 [宝安腔] ju1 jiu1 | ju3 jiu3 [客语拼音字汇] yiu1 yiu4 [陆丰腔] jiu1 [客英字典] j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云久上聲開口三等ĭəuiux/hiov
    dǐ,de [di,de]
    部首: 314
    笔画: 8
    五笔: YQA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HPM
    四角: 00242

    详细解释

    de

    (1) “底”在五四时期至三十年代用于领属关系,现已不用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广( yǎn),氐( )声。本义:止住;停滞)

    (2) 同本义

    底,止居也。——《说文》

    勿使有壅蔽湫底。——《左传·昭公元年》

    (3) 又

    底禄以德。

    有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

    盟以底信。——《左传·昭公十三年》

    戾久将底。——《国语·晋语》

    (4) 又如:底止(结局);底着(停滞;滞留);底遏(遏止);底滞(滞留)

    (5) 隐藏 。如:底伏(隐伏)

    (6) 达到 。如:底定(稳定,平定);底豫(由不悦变成欢乐);底平(底定);底成(取得成功)

    (7) 引致 。如:底力(致力;尽力);底服(致使臣服)

    (8) 磨砺 。如:底厉(砥砺。指磨石);底兵(磨砺兵器)

    名词

    (1) 最下面,底端

    底,一曰下也。——《说文》

    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则言黄泉之底。——《淮南子·脩务》

    清澈见底。——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2) 如:鞋底;箱底;桶底。引申为下层,下面。如:底下人(仆役);底土层;底冰

    (3) 底子;基础 。如:底簟(根基,基础);底下书(指学有根底的著作)

    (4) 草图、草案、草稿、预备性或试验性的略图或文本 。如:底样

    (5) 底细;内情 。又如:底里(内幕,内情;详细);底脚(底细;住址);底脚里人儿(内线人物)

    (6) 引申为尽头;末尾 。如:年底;月底;底极(终点;终极)

    (7) 几何图形的基线或基面 。如:圆锥的底

    (8) 文物,史料,以永久性形式保存下来的证据、知识或资料 。如:留个底儿

    (9) 构成观察或体验事物的背景的那些自然、物理或物质条件 。如:白底红花

    代词

    (1) 疑问代词。何,什么

    底处飞双燕,衔泥上药栏。——宋范成大《双燕》

    (2) 又如:底作(何为,干什么);底事(何事);底物(何物);底处(何处);底许(几许,多少)

    (3) 指示代词。此,这 。如:底事(此事)

    副词

    (1) 尽;极 。如:底发(尽量发出);底烦(愁闷之至)

    (2) 的确;确实 。如:底确(定准)

    (3) 另见 de

    英文翻译

    bottom, underneath, undersid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 客家话:[陆丰腔] dai3 [客英字典] dai3 gi3 te3 [台湾四县腔] dai3 di3 [梅县腔] dai3 [东莞腔] dai3 [客语拼音字汇] dai3 di1 [宝安腔] dai3 [沙头角腔] dai3 [海陆丰腔] dai3 di3
    ◎ 潮州话:doi2 di2(tói tí)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tieitex/t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