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工于文章的老前辈。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新唐书·李峤传》:“李峤富才思,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成语用法
文章宿老作宾语、定语;指人文才好。
引证解释
⒈ 工于文章的老前辈。
引《新唐书·李峤传》:“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文章宿老的网络释义
文章宿老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 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饰以篆文。——《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 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 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 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 美德;文德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 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 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 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 文献,经典;韵文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 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 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 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文武并用。——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7) 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 法令条文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 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制度);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 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 文教;礼节仪式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 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 指表现形式;外表 。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 指鼓乐,泛指曲调 。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 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 姓
动词
(1) 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 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 修饰;文饰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 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 装饰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 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 撰写文章 。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形容词
(1) 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 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文质(文华与质朴)
(3) 柔和,不猛烈 。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 美,善 。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 通“紊”。紊乱的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词
(1) 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 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vun2 [东莞腔] wun2 [梅县腔] wun2 [海陆丰腔] wun2 [客语拼音字汇] vun2 [陆丰腔] wun3 [台湾四县腔] wun2 [沙头角腔] wun2 [宝安腔] wu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文 | 無分 | 明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mĭuən | myon/miun |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形容词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丰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章 | 諸良 | 章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cjang/tjang | tɕĭaŋ |
详细解释
sù
动词
(1) (形声。据甲骨文,象人睡在室内席子上。本义:住宿;过夜)
(2) 同本义
宿,止也。——《说文》
出宿于干。——《诗·邶风·泉水》
言就尔宿。——《诗·小雅·我行其野》
戒及宿之日。——《周礼·大史》
孟子去 齐,宿于昼。——《孟子·公孙丑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
不得已,度姓名,诡蹄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宿歇(住宿,睡觉);宿坛(住宿);宿泊(住宿;安歇);宿夜然诺(存留过夜的诺言);宿客(投宿的旅客);宿宿(连住两夜);宿顿(临时寄住);宿止(住宿);宿地(住宿的地方);宿所(住宿过夜的处所)
(4) 值宿守卫,守夜
哀王三弟,其弟 章,入宿卫于 汉,吕太守封为朱虚侯。——《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5) 又如:宿直(值夜);宿卫(在宫中值宿护卫)
(6) 处于
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唐· 韩愈《三星行》
(7) 拖延;停留 。如:宿食(积食);宿留(停宿,停留)
(8) 驻扎,特指军队的停留与驻扎 。如:宿兵(驻扎军队)
(9) 隐含;寄寓
在西洋有一句成语,叫做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10) 安心;安于
官宿其业,其物乃至。——《左传》
(11) 谋取 。如:宿名(获取名声)
名词
(1) 古代官道上设立的住宿站
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周礼》
(2) 又如:宿息(上古称宾客于道路休息住宿之处)
(3) 住所,供人休息的处所 。如:宿头(借宿之处);代付…食宿和回家的路费
(4) 夜
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战国策·赵策》
(5) 又如:宿露(夜露);宿雾(夜雾);宿膳(夜餐);宿夕(一个晚上。比喻短时间内);宿烟(夜里的烟雾);宿云(夜晚的云气)
(6) 栖宿之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7) 有名望的人
迟先生有制礼作乐之才,乃是 南邦名宿。——《儒林外史》
(8) 从前,往日
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三国魏· 嵇康《幽愤》
(9) 又如:宿意;宿传(往昔的传说);宿孽(前世的罪孽);宿顾(以往的关照)
形容词
(1) 老的,积久的
民有宿逋不可诚于上供者,必代而输之。——唐· 杜牧《吏部尚书·崔公行状》
(2) 又如:宿气(旧怨;旧仇);宿愤(旧怨;旧恨);宿罪(旧有的罪过);宿好(老交情);宿恩(以往的恩德);宿嫌(旧日的嫌隙);宿旧(旧友);宿威(素有的威名);宿老(老前辈);宿齿(年老之人)
(3) 隔夜的,前一夜的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唐· 王维《田园乐》
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史记·淮阴侯列传》
(4) 又如:宿料(隔夜的草料);宿雨(隔夜的雨);宿租(隔年的租税);宿酲(酒醉隔夜未醒)
(5) 前一年的,隔年的
元狩三年,遣谒者劝月水灾郡种宿麦。——《汉书·武帝纪》
(6) 又如:宿麦(隔年成熟的麦);宿雪(积留过冬的雪)
(7) 老成阅历久的
王肃以宿德显授。——三国魏· 应休琏《与侍郎曹长思书》
(8) 又如:宿兵(宿素习练之兵);宿艾(老成长者);宿生(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吏(阅历多的官吏);宿彦(老成而有才德之士)
(9) 前世注定的
以此常欲焚笔弃砚为喑默人,而习气宿业,未能尽去。——宋· 苏轼《答刘沔都曹书》
(10) 又如:宿业(指前世行善或作恶所造成而见于今世的后果);宿慧(前世带来的慧根);宿殃(前世注定的灾殃);宿败(注定要失败);宿福(前世注定的福分)
(11) 旧欠的
逋租宿债勿复收。——《宋书·武帝纪》
(12) 又如:宿债(旧欠的债务);宿值(久欠的债);宿赋(积欠的赋税)
(13) 大的 。如:宿恶(大恶人);宿浪
副词
(1) 通“夙”。平素,平日
官宿其业,其物乃至。——《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
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乎?——《后汉书·王霸妻传》
宿志在人外,清心游物初。——宋· 陆游《幽居》
表招诱有力,威怀兼洽 ,其 姦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青。——《后汉书·刘表传》
(2) 又如:宿愿;宿容(平日的容颜);宿寇(惯匪);宿心,宿志(平日的心愿)
(3) 预先;早先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三国志·王粲传》
(4) 又如:宿构(预先构思);宿闻(早已知闻);宿虑(预先思考、谋划);宿读(预先读过)
(5) 另见
xiǔ
量词
(1) 用于计算夜
军士今夜且歇一宿,以养锐气。——《三国演义》
(2) 又如:住了一宿
(3) 另见
xiù
名词
(1) 星座的古名。星宿 。二十八宿:坐落在黄道的星宿,按照中国古代的分法,共有二十八个。黄道是日在星际所行的路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列子》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uk7 siu5 [客英字典] siuk7 [客语拼音字汇] sug5 xiu4 xiug5 [梅县腔] siuk7 [台湾四县腔] siuk7 siu5 [沙头角腔] siuk7 [陆丰腔] siuk7 [宝安腔] siuk7 suk7 [东莞腔] suk7
◎ 潮州话:sù/思娃4(杀)xiǔ/思妖1(宵) xiù/思优3(秀), suah4(suah) siou1/siao1(siau) siu3(sì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秀 | 息救 | 心 | 尤 | 去聲 | 宥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sĭəu | siuh/si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