搘拄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搘柱 ”。支撑,支持。
《明史·李贤吕原等传赞》:“ 李贤 以一身搘拄其间,沛然若有餘。” 清 吴伟业 《松山哀》诗:“ 卢龙 蜿蜒东走欲入海,屹然搘拄当雄关。”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第二节:“窃谓政府虽经济困难,但现在战事已寧,从容建设,尚可勉力搘拄。”
犹抵牾。
《明史·周士朴传》:“ 士朴 性刚果,不能委蛇随俗,尤好与中官相搘拄,深为 魏忠贤 所恶。” 清 翁方纲 《王文简<古诗平仄论>序》:“既又见 江 南屡有刊本,或详或略;又有所谓《诗问》、《诗则》者,其论间有搘拄,亦大同小异。”
抗拒。
黄钺 《陇右光复记》:“ 陕 省之得以搘拄 甘 军者,此数人之力为多。”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搘柱”。
⒉ 支撑,支持。
引《明史·李贤吕原等传赞》:“李贤以一身搘拄其间,沛然若有餘。”
清吴伟业《松山哀》诗:“卢龙蜿蜒东走欲入海,屹然搘拄当雄关。”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八章第二节:“窃谓政府虽经济困难,但现在战事已寧,从容建设,尚可勉力搘拄。”
⒊ 犹抵牾。
引《明史·周士朴传》:“士朴性刚果,不能委蛇随俗,尤好与中官相搘拄,深为魏忠贤所恶。”
清翁方纲《王文简<古诗平仄论>序》:“既又见江南屡有刊本,或详或略;又有所谓《诗问》、《诗则》者,其论间有搘拄,亦大同小异。”
⒋ 抗拒。
引黄钺《陇右光复记》:“陕省之得以搘拄甘军者,此数人之力为多。”
搘拄的国语词典
支持。
搘拄的网络释义
搘拄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支”。支撑
越妇搘机, 吴蚕作茧。—— 李贺《春昼》
(2) 又如:搘颐(以手托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hi1 [台湾四县腔] zih1 [梅县腔] tje1 [海陆丰腔] zhi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主声。本义:支撑)
(2) 同本义
修剑拄颐。——《战国策·齐策六》
(3) 又如:拄颊(以手支颊);拄颐(顶到面颊。形容剑长);拄撑(支撑)
(4) 执持;靠
宝玉听说,只得拄了一支杖,趿着鞋,走出院外。——《红楼梦》
(5) 又如:拄杖(执持;支撑着拐杖);拄墙(比喻依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hu5 [海陆丰腔] zhu5 chu5 zhu3 ku3 gu3 gu2 [客英字典] zhu5 zhu3 [台湾四县腔] zu5 cu5 zu3 ku3 gu3 [东莞腔] p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拄 | 知庾 | 知 | 虞 | 上聲 | 麌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tryox/tiuu | ţĭ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