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笔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擥笔”。执笔。指写文章。
《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射 举巵於 衡 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 衡 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三国志·魏志·阮瑀传》“多 琳 瑀 所作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曹丕 《典略》:“ 太祖 擥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梁书·谢朏传》:“ 庄 游 土山 赋诗,使 朏 命篇, 朏 揽笔便就。”《梁书·张缅传》:“ 昭明太子 亦往临哭,与 缅 弟 纘 书曰:‘……念天伦素睦,一旦相失,如何可言。言及增哽,擥笔无次。’”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 简文 面试,揽笔立成。”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擥笔”。执笔。指写文章。
引《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射举巵於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 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三国志·魏志·阮瑀传》“多琳瑀所作也” 裴松之注引三国魏曹丕《典略》:“太祖擥笔欲有所定,而竟不能增损。”
《梁书·谢朏传》:“庄游土山赋诗,使朏命篇, 朏揽笔便就。”
《梁书·张缅传》:“昭明太子亦往临哭,与缅弟纘书曰:‘……念天伦素睦,一旦相失,如何可言。言及增哽,擥笔无次。’”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简文面试,揽笔立成。”
揽笔的国语词典
执笔。
揽笔的网络释义
揽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览声。本义:执,持)
(2) 同本义
俱可手揽。——《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揽跋(揽辔跋涉);揽镜(持镜;对镜);揽持(把持;掌握);揽摄(把持)
(4) 总揽(全面掌握);一把抓 。如:揽延(延揽);揽取(承揽);揽活(揽取活计);揽纳(包揽代纳赋税)
(5) 搂,拥抱,围抱 。如:揽抱(拥抱);揽取(抱取,搂取);揽持(犹拥抱)
(6) 采摘
(7) 又如:揽月(摘月。喻壮举);揽取(摘取,收取);揽结(采摘系结)
(8) 挥 。如:揽泣(挥泪);揽涕(挥泪)
(9) 招惹 。如:揽野火(惹麻烦);揽事(惹事,管闲事)
(10) 招引;兜揽
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三国志》
(11) 又如:揽脚(脚夫招揽顾客);揽事(管闲事);揽买卖
(12) 提,撩起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3) 通“览”。观看
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庄子·在宥》
流揽无穷,归神日母。——汉· 枚乘《七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nam2 [潮州、饶平]lam2 [澄海]nang2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