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

zhǐ huī [ zhi hui]
繁体 指揮
注音 ㄓˇ ㄏㄨㄟ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指挥 zhǐhuī

(1) 发令调度

指挥围攻
command

(2) 指导乐曲或乐队的演奏

conduct

(3) 发令调度的人

乐队指挥
commander

词语解释

  1. 亦作“ 指麾 ”。亦作“ 指撝 ”。以手或手持物挥动示意。

    《鹖冠子·博选》:“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易·谦》“六四,无不利撝谦” 三国 魏 王弼 注:“指撝皆谦,不违则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见 光 在松树上拊手指挥嗤笑之, 綝 问侍从,皆无所见。” 唐 李颀 《题璿公山池》诗:“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閒房春草深。”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老儒则端坐石磴上,讲《孟子》‘ 齐桓 、 晋文 之事’一章,字剖句析,指挥顾盼,如与四五人对语。”

  2. 发令调遣。

    《荀子·议兵》:“ 汤 武 之诛 桀 紂 也,拱挹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 桀 紂 若诛独夫。”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是以刑省而不犯,指麾而令从。”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夫使 辟阳 、 长信 ,指撝 马 郑 之前; 周勃 、 张飞 ,弹压 雷桐 之右,斯亦怪矣。” 明 唐顺之 《塞下曲赠翁东崖侍郎总制》之十六:“画戟森森清昼閒,指挥只是笑谈间。” 徐怀中 《西线轶事》二:“到前边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一定要保证电话畅通。”

  3. 安排。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能种一顷,岁收千匹,唯须一人守护,指挥处分。”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或大期将至,即肋下微痛……便须指挥家事,以俟终焉。”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指挥既定,人心自固。”

  4. 犹指示。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请三哥指挥儿姪知委。”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三状》:“臣已指麾 杭州 ,不得减价,依旧作七十收糴。”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招状执结是实,伏乞相公指挥。”

  5. 犹指点。

    明 汤显祖 《南柯记·之郡》:“指挥风景迟去輦,为惜流光晚下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寄生》:“女从门外过,媪故指挥云树以迟纤步, 王孙 窥覘尽悉,意颤不能自持。”

  6. 谓意之所向。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下》:“归舍皆仰屋窃叹,虽口不言,指挥可知,皆谓多寃狱,莫敢言者。”

  7. 唐 宋 诏敕和命令的统称。

    唐 黄滔 《唐昭宗实录》:“今年新及第进士 张貽宪 等二十五人并指挥取今月九日於 武德殿 祗候。”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六月》:“尚书省言,检会 靖康 元年已降指挥:人户愿将金帛钱粮献助者,计价依条补授名目。”《宋史·宁宗纪一》:“ 汝愚 曰:‘内禪事重,须议一指挥。’太皇太后允诺。 汝愚 袖出所拟以进。”

  8. 军职名。

    唐 中叶后有都指挥使, 后唐 、 后周 及 宋 ,均沿用其名,为禁卫之官。 宋 代殿前司及侍卫亲军均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金元 亲军亦置之。 明 代内外诸卫皆置指挥使。 清 代惟京城有兵马司指挥,为坊官,与 宋 明 之制不同。近世有前敌总指挥、总指挥等,均为军级以官职,又与古时不同。

  9. 五代 、 宋 军队的编制单位。

    宋 王溥 《五代会要·京城诸军》:“ 后唐 长兴 三年三月敕:‘……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 宋 曾公亮 等《武经总要》卷二:“国朝军制,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以一营。”

  10. 10.专指领导乐队、合唱队进行排练和演出的人。其职责为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以手势、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指示节拍、速度、力度、思想感情等的变化。

    冰心 《晚晴集·我的童年》:“我非常尊敬而且羡慕那位乐队指挥!”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指挥上台,管弦乐团既演奏 贝多芬 《第九交响乐》,也演奏《黄河大合唱》。”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指麾”。亦作“指撝”。

⒉ 以手或手持物挥动示意。

《鹖冠子·博选》:“凭几据杖,指麾而使,则厮役者至。”
《易·谦》“六四,无不利撝谦” 三国魏王弼注:“指撝皆谦,不违则也。”
晋干宝《搜神记》卷一:“见光在松树上拊手指挥嗤笑之, 綝问侍从,皆无所见。”
唐李颀《题璿公山池》诗:“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閒房春草深。”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老儒则端坐石磴上,讲《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一章,字剖句析,指挥顾盼,如与四五人对语。”

⒊ 发令调遣。

《荀子·议兵》:“汤武之诛桀紂也,拱挹指麾,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诛桀紂若诛独夫。”
汉桓宽《盐铁论·论功》:“是以刑省而不犯,指麾而令从。”
唐刘知几《史通·辨职》:“夫使辟阳、长信,指撝马郑之前; 周勃、张飞,弹压雷桐之右,斯亦怪矣。”
明唐顺之《塞下曲赠翁东崖侍郎总制》之十六:“画戟森森清昼閒,指挥只是笑谈间。”
徐怀中《西线轶事》二:“到前边要服从命令听指挥,一定要保证电话畅通。”

⒋ 安排。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白杨》:“能种一顷,岁收千匹,唯须一人守护,指挥处分。”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或大期将至,即肋下微痛……便须指挥家事,以俟终焉。”
清恽敬《西楚都彭城论》:“指挥既定,人心自固。”

⒌ 犹指示。

宋范仲淹《与中舍书》:“请三哥指挥儿姪知委。”
宋苏轼《相度准备赈济第三状》:“臣已指麾杭州,不得减价,依旧作七十收糴。”
明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招状执结是实,伏乞相公指挥。”

⒍ 犹指点。

明汤显祖《南柯记·之郡》:“指挥风景迟去輦,为惜流光晚下鞭。”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寄生》:“女从门外过,媪故指挥云树以迟纤步, 王孙窥覘尽悉,意颤不能自持。”

⒎ 谓意之所向。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下》:“归舍皆仰屋窃叹,虽口不言,指挥可知,皆谓多寃狱,莫敢言者。”

⒏ 唐宋诏敕和命令的统称。

唐黄滔《唐昭宗实录》:“今年新及第进士张貽宪等二十五人并指挥取今月九日於武德殿祗候。”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六月》:“尚书省言,检会靖康元年已降指挥:人户愿将金帛钱粮献助者,计价依条补授名目。”
《宋史·宁宗纪一》:“汝愚曰:‘内禪事重,须议一指挥。’太皇太后允诺。 汝愚袖出所拟以进。”

⒐ 军职名。 唐中叶后有都指挥使, 后唐、后周及宋,均沿用其名,为禁卫之官。 宋代殿前司及侍卫亲军均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金元亲军亦置之。 明代内外诸卫皆置指挥使。 清代惟京城有兵马司指挥,为坊官,与宋明之制不同。近世有前敌总指挥、总指挥等,均为军级以官职,又与古时不同。

⒑ 五代、宋军队的编制单位。

宋王溥《五代会要·京城诸军》:“后唐长兴三年三月敕:‘……左右羽林置四十指挥,每十指挥立为一军。’”
宋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卷二:“国朝军制,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以一营。”

⒒ 专指领导乐队、合唱队进行排练和演出的人。其职责为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以手势、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指示节拍、速度、力度、思想感情等的变化。

冰心《晚晴集·我的童年》:“我非常尊敬而且羡慕那位乐队指挥!”
李一氓《<阿英文集>序》:“指挥上台,管弦乐团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也演奏《黄河大合唱》。”

指挥的国语词典

发号施令,指示别人行动。《薛仁贵征辽事略》:「薛仁贵指挥士卒,欲立云梯。」《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也作「指麾 」。

如:「乐团指挥」、「交通指挥」。

指挥的网络释义

指挥 (汉语词语)

  • 指各类管弦乐队、合唱队等集体性的音乐表演时,站在乐队或合唱队前面手拿指挥棒、并结合肢体语言指示如何演奏或演唱的人。指挥者右手持指挥棒(合唱指挥一般不用指挥棒)掌握速度和节拍;左手主要表示强弱等乐曲表情。脸部表情、头部以及身体的动作,也是指挥的一个方面。
  • 指挥造句

    一个指挥员,不但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
    一名战地指挥员,最可怕的是反应迟钝,抓不住战机。
    作为指挥员,大战之前还沉吟不决,这怎么了得。
    全场人都屏气凝神,依照气功大师的指挥认真练功。
    毛主席指挥千军万马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战争年代里,老将军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至今身上还留有多处枪伤。
    一切做到问心无愧,成败置之度外,才能临场指挥若定,操纵自如。
    足球场上,虽然面对强手,开场十分不利,但教练员指挥若定,终于转败为胜。
    聂卫平对棋局上的千军万马指挥若定。
    你闭目塞听,不了解事情,不要瞎指挥。
    哥哥的头脑十分冷静,遇到这样复杂的局面也能指挥若定。
    战局的演变,显示了指挥员的雄才大略。
    经验丰富的指挥者常常相时而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是胜败的关键时刻,指挥员屹立不动,坚毅如钢。
    指挥员一声令下,我军的上千门火箭炮一齐发射,敌人心胆俱裂,望风而逃。
    这不是他的过失,这是领导的瞎指挥。
    马戏团的驯兽员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
    他原想发号施令,显示一下自己的指挥才能,但同学们都不听他指挥,结果却是弄巧成拙,操练的秩序全乱了。
    春天是一个指挥家,它打碎河上的冰,指挥着小河重新歌唱。
    真正的领导者,其厉害之处不在于能指挥多少君子,而在于能驾驭多少小人。

    汉字详情

    zhǐ [zhi]
    部首: 330
    笔画: 9
    五笔: RXJ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PA
    四角: 52061

    详细解释

    名词

    (1) 手指。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

    指,手指也。——《说文》

    骈拇枝指。——《庄子·骈拇》

    是犹伛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荀子·儒效》

    指如削葱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两鬓苍苍十指黑。——唐· 白居易《卖炭翁》

    以指叩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如:指下(手指按下,比喻诊脉看病);伸手不见五指;屈指可数;指甲,指爪(指纹痕迹,手指尖端,指端背面扁平的表皮角质层);指尺(古时以中指的中节为一寸);指掌(手指和手掌);指语(哑语的一种,以手指形状、姿势表示拼音字母)

    (3) 足指也叫做指

    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史记·高祖本纪》

    (4) 近代误写作“趾”

    (5) 意旨;意向

    其指极大。——《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承从天之指。——《管子·侈靡》。注:“指,意也。”

    大将军阴受上指。——《汉书·李广传》

    乃论六家之要指。——《汉书·司马迁传》

    (6) 又如:指约(旨意简约);指略(要旨);指象(天以景象示意);指意(指意,意向)

    (7) 一个手指的宽度 。如:肝大三指;二指宽

    动词

    (1) 指向;指着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微指左公。——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右手指卷。——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指景(指着太阳,“指日心誓,叹以自明也”);指天誓日(指着天、日发誓,表明心迹);指东划西(指手划脚做手势)

    (3) 指定

    望路殊未穷,指期今已促。——唐· 杜德舆《奉使宜春渡新淦江》

    (4) 又如:指省(由官员出一笔钱,免去抽签,自己指定任职省分);指克(指定期限);指配(指定许配)

    (5) 指示

    辞也者,各指其所也。——《易·系辞上》

    (6) 又如:指麾(发令调度;指挥);指受(指注。受命,指示,指点);指办(指派办理);指裁(指示,裁夺)

    (7) 指点

    指迷团灵心讲射,擅巧技妙算谈天。——《镜花缘》

    (8) 又如:指顾(手指目顾);指受(指点;传授);指诀(指点要诀);指告(指点晓谕);指喻(指正告知)

    (9) 指责

    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10) 又如:指搠(指指点点;指手画脚);指切(指摘;指责);指首(指名告发);指怒(议论指斥)

    (11) 诬指

    洒家又不曾杀你,你如何拿住洒家,妄指平人。——《水浒全传》

    (12) 又如:指攀(招供时攀扯牵连别人);妄指(无证诬告)

    (13) 阐明,陈述 。如:指宜(指事类情。阐明,阐述整理);指申(指陈,指言;陈述,指明)

    形容词

    (1) 竖起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燕策》

    头发上指,目眥尽裂。——《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直指(笔直指向);指冠(头发直竖)

    (3) 通“旨”。美好

    不时宜,不敬交,…,虽指,非礼也。——《荀子》

    英文翻译

    finger, toe; point, indic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宝安腔] zi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东莞腔] zi3 [客英字典] zhi3 [沙头角腔] zi3 [梅县腔] tje3 [陆丰腔] zhi3 [台湾四县腔] zih3 [海陆丰腔] zhi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職雉脂B開上聲開口三等脂Btɕicjiix/tjyy
    huī [hui]
    部首: 330
    笔画: 9
    五笔: RPL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BKQ
    四角: 5705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军声。本义:抛洒、甩出)

    (2) 同本义

    挥,备也。——《说文》

    而挥之,谓振去之也。——《周礼·考工记·幌氏》

    饮玉爵者弗挥。——《礼记·曲礼》

    挥涕恋行在,道八犹恍惚。——杜甫《北征》

    既而挥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

    (3) 又如:挥涕(洒泪,哭泣);挥尘(拂尘);挥墨(挥洒墨水)

    (4) 舞动;摇动

    挥手自兹去。——唐· 李白《送友人》

    大呼挥椎。——明· 魏禧《大铁椎传》

    急挥帜。——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挥刀奋斫。

    (5) 又如:挥楚(挥杖拷打);挥羽(挥动羽扇);挥弄(挥动);挥棹(摇动长桨)

    (6) 挥毫书写 。如:挥翰(运笔书写);挥染(运笔作画);挥拂(运笔书写);挥斧(喻挥笔为文);挥扫(运笔书写)

    (7) 弹奏 。如:挥弦(弹奏乐器);挥手(弹奏古琴);挥弄(弹奏);挥抹;挥拍(弹奏);挥拂(弹奏)

    (8) 挥霍

    纷纷挥霍。——《庄子·文赋》。注:“疾貌。”

    (9) 又如:挥金(散发或挥霍钱财);挥攉(豪奢;任意浪费财物)

    (10) 指挥 。如:挥羽(谓指挥统率军旅);挥师(指挥军队)

    (11) 发扬 。如:挥发(发扬);挥扬(发扬)

    (12) 运动;移动

    天浑而挥,故其运不已。——《太玄·玄告》

    (13) 飞翔

    终奋翼而高挥。——潘岳《西征赋》

    (14) 又如:挥忽(飘然而逝)

    名词

    (1) 旗幡。通“徽”

    戎士介而扬挥。——张衡《东京赋》

    登高冈而击鼓吹,扬素挥以启降路。——《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

    (2) 光辉。通“辉”

    六爻发挥。——《易·乾》

    英文翻译

    direct; wipe away; squander

    方言集汇

    ◎ 粤语:fa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