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具

xì jù [ xi ju]
繁体 戲具
注音 ㄒ一ˋ ㄐㄨˋ

词语释义

赌具和游戏用具的统称。

演戏的道具。

词语解释

  1. 赌具和游戏用具的统称。

    《三国志·吴志·孙綝传》:“败坏藏中矛戟五千餘枚,以作戏具。”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今之戏具与古同,而盛行於世者,围碁、象戏、握槊而已。弹碁、樗蒲、打马、打彄、采选、叶子等俱不传。”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咏戏具》:“闷坐室中,间与孙辈嬉戏,见其所陈戏具,灿然可观,聊咏二三。”

  2. 演戏的道具。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金山夜戏》:“余呼小僕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蘄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引证解释

⒈ 赌具和游戏用具的统称。

《三国志·吴志·孙綝传》:“败坏藏中矛戟五千餘枚,以作戏具。”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今之戏具与古同,而盛行於世者,围碁、象戏、握槊而已。弹碁、樗蒲、打马、打彄、采选、叶子等俱不传。”
清褚人穫《坚瓠二集·咏戏具》:“闷坐室中,间与孙辈嬉戏,见其所陈戏具,灿然可观,聊咏二三。”

⒉ 演戏的道具。

清张岱《陶庵梦忆·金山夜戏》:“余呼小僕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蘄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戏具的国语词典

泛指赌具或种种游戏的用具。

戏具的网络释义

戏具

  • 戏具,汉语词汇。
  • 拼音:xì jù
  • 释义:1、赌具和游戏用具的统称。
  • 2.演戏的道具。
  • 汉字详情

    xì,hū [xi,hu]
    部首: 412
    笔画: 6
    五笔: CAT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I
    四角: 7345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戈。虚( )声。本义:一种兵器)

    (2) 同本义

    (3) 假借为“麾”。军队中的帅旗

    兵罢戏。——《史记·高帝纪》。正义:“大旗也。”

    戏下骑从者八百余人。——《汉书·项籍传》。注:“大将之旗。”

    (4) 侧翼

    戏,三军之偏也。——《说文》。段玉裁注:“偏为前拒之偏,谓军所驻之一面也。”

    (5) 指歌舞杂技等的表演

    云烟古寺闻僧梵,灯火长桥见戏场。——宋· 陆游《出游》

    (6) 又如:戏场(表演歌舞杂技的场子);散戏;猴戏;游戏;排戏;配戏(配合主角演戏);扮戏

    (7) 戏剧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老残游记》

    (8) 又如:戏提调(戏曲演出时负责安排戏码、分配演员、场面调度等事务的人);戏面(假面具);戏头(宋代戏曲演出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京戏;黄梅戏

    (9) 游戏

    尚促织之戏。——《聊斋志异·促织》

    (10) 姓

    动词

    (1) 角斗,角力

    少室周为 赵简子之右,闻 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国语·晋语九》。 韦昭注:“戏,角力也。”

    (2) 开玩笑,耍笑捉弄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智襄子戏 韩康子而侮 段规。——《国语·晋语九》

    (3) 又如:戏辱(戏弄侮辱);戏妇(戏弄新娘);戏说(开玩笑)

    (4) 游戏;戏耍

    吴用见了,便教军校迎敌戏战,他若追来,乘势便退。——《水浒传》

    剧孟行大类 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戏。——《史记·游侠列传》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聊斋志异·促织》

    留连戏蝶。——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门外戏。——《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戏适(游戏消遣);戏娱(游戏娱乐)

    (6) 另见

    (1) ——“於戏”(wū hū):同“呜呼”(wū hū)

    (2) 另见

    英文翻译

    theatrical play, show

    方言集汇

    ◎ 粤语:hei3
    ◎ 潮州话:hi3

    宋本广韵

    [ju]
    部首: 201
    笔画: 8
    五笔: HWU
    五行:
    吉凶:
    仓颉: BMMC
    四角: 778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2)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具,供置也。——《说文》

    具,备也,办也。——《广韵》

    以食具告。——《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

    寿为具召武帝显。——《汉书·何武传》

    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

    具器械。——《孙子·谋攻》

    故人具鸡黍。——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具食(准备食物);具觞(备酒。觞:酒杯);具状(备办词状;写状子);具禀(备办上报的文件);具覆(备办回复的文件)

    (4) 写,题

    李具状求在狱。——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具草(拟稿,起草);具衔(题写官衔);知名不具;具结检验(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出具保证,以免对尸体、现场等进行检验)

    (6) 具备,有

    具乎其前。——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各具情态。——明· 魏学洢《核舟记》

    狱具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具寿(和尚的通称。师父呼弟子或长老呼少年和尚时常用。具有尽其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鉴别事物的见识和能力);具足(具备)

    (8) 判决;定案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名词

    (1) 用具;器械

    实战之具。——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奉生送死之具。——《史记·货殖列传》

    虑患之具。——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类的器皿);农具;文具;刑具;卧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

    (3) 才能;才干

    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干诚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酒席

    今有贵客,为具召之。——《史记》

    (5) 饭食

    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则佐长者视具。——《礼记·内则》。注:“馔也。”

    分曹携具。——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副词

    (1) 完备;详尽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又如:具述(详细叙述);具言(详细说明);具考(详细推问);具论(详细讨论);具告(详细上告)

    (3) 假借为“俱”。都;全

    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火烈具扬。

    神具醉止。——《诗·小雅·楚茨》

    莫怨具庆。

    具馔于西塾。——《仪礼·士冠礼》

    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发之。——《墨子·备梯》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荀子·修身》

    具答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具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具对所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4) 又如: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样子)

    量词

    用于表示尸体和某些器物的数量。如:一具尸体

    英文翻译

    tool, implement; draw up, write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6
    ◎ 客家话:[梅县腔] ki3 [宝安腔] ki3 [客英字典] ki3 [客语拼音字汇] ki1 ki4 [海陆丰腔] ki1 ki3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沙头角腔] ki3 [东莞腔] ki3 [陆丰腔] gi5
    ◎ 潮州话:gu6 (kũ)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其遇去聲合口三等gʰĭugyoh/gi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