恫吓

dòng hè [dong he]
繁体 恫嚇
注音 ㄉㄨㄥˋ ㄏㄜ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恫吓 dònghè

(1) 扬言灾祸或苦难就要来临,以此威胁某人

threaten;menace;intimidate;scare

词语解释

  1. 恐吓,威胁。

    茅盾 《动摇》六:“这才把 林不平 恫吓的退席问题无形中搁下了。” 朱自清 《海行杂记》:“他们的职务本是照料旅客;但事实正好相反,旅客从他们得着的只是侮辱、恫吓与欺侮罢了。”

引证解释

⒈ 恐吓,威胁。

茅盾《动摇》六:“这才把林不平恫吓的退席问题无形中搁下了。”
朱自清《海行杂记》:“他们的职务本是照料旅客;但事实正好相反,旅客从他们得着的只是侮辱、恫吓与欺侮罢了。”

恫吓的国语词典

虚张声势,恐吓他人。《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康太尊帮著他说了许多好话,又拿话恫吓制台,要求制台立刻请令。」也作「恫喝」。

恫吓的网络释义

恫吓

  • 恫吓,拼音:dòng hè意思:扬言灾祸或苦难就要来临,以此威胁[某人]
  • 恫吓造句

    无约老友坐上酒,微薄恫吓笑婵娟。
    高压手段恫吓不了有反抗侵略传统的中国人民。
    面对敌人威胁恫吓,秋瑾面不改色。
    即然古代的皇帝不用这样老下罪己诏,那就改改断语吧,高人禄命,恫吓时人,这样不好。
    要是说在刚才那个地方,孙静还能勉强辨认出回暮山镇的道路来,可现在经过杨广宇的一番恫吓,加上自己的撒腿狂奔。
    他的武功并不见得比我高明,所以只是虚声恫吓。
    一个顽强坚持自己在正义事业中的目标的人是不会因同伴发疯似地狂叫“错了”而动摇决心,也不会因暴君威胁恫吓的脸色而恐惧退缩。
    石秀当然不是虚声恫吓,实在是这孟大郎后台太硬,不以雷霆手段收服他,恐怕后患无穷。
    它们彼此冲撞、威逼、恫吓,但是没有达到真正的战争状态。
    这话绵里藏针,里面多少藏着点恫吓的意味,南宫家可是逐日区数一数二的名门,他们的嫡系,身娇肉贵得很。
    这个郭三少看来已经是这方面的老手了,知道如何恫吓这些涉世未深的少女。
    以地傀儡的力量,将这屋子拆成白地也不在话下,此人倒不是虚声恫吓。
    圣经故事同杂志上刊载的流血恫吓相比显得呆板单调。
    卑路斯虚声恫吓,“元庆,杀了我你一定会后悔,你不知道我手上有什么东西。
    若徒空言恫吓,无裨实际,取快一时,贻患无穷,其害固不待智者而喻矣。
    若内力不足以相济,就针对实战中对手特定,内力也不会很强的实际,做一些虚声恫吓的修改。
    这些报道读起来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这帮人非常擅长卸去人们的防范心理,编造有鼻子有眼的说辞,恫吓受害人。
    首先要弄清对方虚声恫吓的动机,才能够创造顺藤摸瓜的条件。
    你可以装好刺刀后恫吓你的仇家。
    他们五个人,小小年纪,遭到众多成年人围殴、侮骂、恫吓与游街。

    汉字详情

    dòng,tōng [dong,tong]
    部首: 339
    笔画: 9
    五笔: NMGK
    五行:
    仓颉: PBMR
    四角: 97020

    详细解释

    dòng

    动词

    (1) 恐惧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网时恫。——《诗·大雅·思齐》

    国大乱,百姓恫恐。——《史记·燕世家》

    (2) 又如:恫震(震惊);恫恐(恐惧);恫惧(恐惧);恫胁(恐吓威胁);恫骇(恐吓,吓唬);恫喝(— )(恐吓)

    (3) 同“挏”。推动 。如:恫扰(动乱)

    (4) 另见 tōng

    tōng

    动词

    (1) 悲痛;伤心

    恫,痛也。——《说文》

    乃奉其恫。——《书·盘庚上》

    神罔时恫。——《诗·大雅·思齐》

    哀恫中国。——《诗·大雅·思柔》

    国大乱,百姓恫恐。——《史记·燕世家》

    (2) 又如:恫怨(哀痛怨恨);恫悔(痛悔);恫忧(悲痛忧伤);恫瘝(恫矜,恫鳏。病痛,疾苦)

    (3) 呻吟

    今痛而呻者,江南俗谓之呻唤, 关中俗谓之呻恫。—— 唐· 颜师古《匡谬正俗》

    (4) 另见 dòng

    英文翻译

    in pain, sorrowful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6 tung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梅县腔]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dung4 [宝安腔] tung3 | tung2
    ◎ 潮州话:胎翁5(童)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他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tʰuŋthung
    xià,hè [xia,he]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GHY
    五行:
    仓颉: RMY
    四角: 6103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赫声。本义:恐吓,恫吓) 同本义

    先生造此等言语,意欲吓编吾马。——《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吓骗(恐吓诈骗);吓诈(恐吓讹诈)

    (1) 用以表示不满 。如:吓,你不应当偷听这种谈话;吓,怎么能干这种事呢

    (2) 用来表示惊奇或赞叹 。如:吓,今天的气温竟降到零下20摄氏度了;吓,这种打算多么好

    (3) 另见 xià

    xià

    动词

    (1) 使害怕

    吓,以口拒人谓之吓。——《集韵》

    (2) 又如:杀鸡吓猴;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吓呼(吓唬);吓魂台(迷信指阴司中折磨鬼魂之处。借指令人失魂落魄的地方)

    (3) 另见

    英文翻译

    scare, frighten; intimidate

    方言集汇

    ◎ 粤语:haa2 haa5 haak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ak7 [宝安腔] ha3
    ◎ 潮州话:hêh4 ê6

    宋本广韵

    恫吓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