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声恫吓

xū shēng dòng hè [xu sheng dong he]

词语释义

恫吓:恐吓。虚张声势来吓唬人。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8章:“张勋所谓‘谁敢造反我就去打谁’的一句豪语,不过虚声恫吓,他未尝不知道他的辫子军……并不善于冲锋陷阵。”

成语用法

虚声恫吓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虚声恫吓造句

你不必虚声恫吓,我只带了这两个公人来,三娘子何妨把他们连我一齐杀了,那不是更加走得太平?
一个正常人断不会被另一个不认识的人虚声恫吓所吓到,尤其是在比较安全的大庭广众之下。
以地傀儡的力量,将这屋子拆成白地也不在话下,此人倒不是虚声恫吓。
我们都有自己的办法,所以虚声恫吓对我们来说都不起作用。
最后一点是假的,纯属虚声恫吓。
那双眸子中有坚定的信念,使她相信,他方才所说的一切,并不仅仅是虚声恫吓。
萧羽本能地感觉到,对方只是在虚声恫吓,想看他惊慌失措的模样。
首先要弄清对方虚声恫吓的动机,才能够创造顺藤摸瓜的条件。
不管戈林是不是虚声恫吓,反正那个警察队长显然相信了他的话,不再阻挠就让队伍过了桥。
他们的威胁后来证明全是虚声恫吓。
李治面上大是难看,宇文顺察言观色,等了片刻,虚声恫吓道“圣上的话你敢不听?违抗圣旨可是要株连全家受死的。
他眼睛一瞪,心下却一虚,口里虚声恫吓着,脚下却好汉不吃眼前亏,与那十来个手下连连倒退着推了车走了,口里却连连道“好小子,你等着,你就等着灭门吧!”。
卑路斯虚声恫吓,“元庆,杀了我你一定会后悔,你不知道我手上有什么东西。
他提的要求也不过是虚声恫吓、以进为退,找个台阶下而已。
听到他们嗓门越来越高的虚声恫吓,士兵们不由有些胆怯,纷纷地心虚地向欧拉去。
若内力不足以相济,就针对实战中对手特定,内力也不会很强的实际,做一些虚声恫吓的修改。
石秀当然不是虚声恫吓,实在是这孟大郎后台太硬,不以雷霆手段收服他,恐怕后患无穷。
此言倒非虚声恫吓,这嵩山弟子倘若当真伤了他的幼子,定会激起公愤,群起而攻,嵩山弟子那就难逃公道。
他的武功并不见得比我高明,所以只是虚声恫吓。

汉字详情

[xu]
部首: 608
笔画: 11
五笔: HAO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PTC
四角: 21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 )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2) 同本义

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 昆仑虚。——《说文》

河出 昆仑虚。——《尔雅》

虚邑。——《易·升》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诗·傭风·定之方中》

以游逍遥之虚。——《庄子·天运》

(3) 又如:虚莽(墟丘和草莽)

(4) 住所;处所

郑国,今 河南之 新郑,本 高辛氏火正 祝融之虚也。——《汉书》

(5) 通“墟”。故城;废址;废墟;荒地

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汉书·贾谊传》

无由不通,无虚不败。——《逸周书·文政》

(6) 又如:虚土(荒芜之地);虚荒(荒芜,荒废);虚空(犹荒野。空旷无人之处);虚墓(墟墓。丛葬的基地)

(7) 乡村市集

之虚所卖之。——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童区寄传》

一虚皆惊

(8) 又如:虚市;虚里(墟里,村庄);虚邑(墟落;村落);虚所(集市);虚城(墟落和城邑);虚落(墟落。村庄)

(9) 孔洞;空隙。引申为薄弱环节

若循虚而出入,则亦无能履也。——《淮南子·泛论》

(10) 又如:虚隙(空隙,漏洞)

(11) 空际,天空。引申为凌空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宋· 苏轼《前赤壁赋》

(12) 又如:虚皇(天帝,指玉帝);虚碧(指清澈碧蓝的天空);虚檐(凌空的房檐);虚极,虚象(指太空);虚亡(高空;太空)

(13) 指抽象的理论

亭林之学成于贵实;予之学出于导虚。—— 清· 包世臣《艺舟双楫》

(14) 又如:虚比浮词(不切实际的空泛之谈);虚空横拟(凭空想像);虚喻浮言(说空话;说没有根据的话);虚灵(生动而不可捉摸);虚见(无根之论;浮浅之见)

(15) 姓

形容词

(1) 空虚,与“实”相对

虚,空也。——《尔雅》

无虚不败。——《周书·文政》。注:“国无人谓之虚。”

有凭虚公子者。——张衡《西京赋》

仓府两虚,国弱。——《商君书·去强》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

(2) 又如:虚箦(屁);虚火(为一点小事而过分张扬);虚爵(空的饮酒器);虚壑(空谷);虚器(中空的器物);虚花(虚幻不实)

(3) 疏松,不坚实或不结实 。如:虚儾(过度宽松);虚笼笼(疏松的样子);虚闲(疏朗有致);虚薄(虚浮,不笃实)

(4) 稀少

自此贼情渐虚,官兵始知所向,以至擒殄。——宋· 王弥大《清溪弄兵录》

(5) 虚弱

虚稼先死。——《吕氏春秋·辨土》。注:“根不实也。”

(6) 又如:虚劣(虚弱);虚城(虚弱的城邑);虚孱(虚弱无能);虚顿(虚弱疲惫);虚弊(虚弱疲敝,贫乏疲困);虚惫(虚弱疲惫)

(7) 空闲;间断 。如:虚日(空闲的日子);虚闲(空闲;清闲)

(8) 心慌,不踏实 。如:虚心架子(不得不对付但又心中无数的意思)

(9) 谦虚

足下虚心。——《汉书·李广苏建传》

心不能虚。——清· 刘开《问说》

心之不虚

(10) 又如:虚中(谦虚;虚心);虚己(犹虚心);虚忝(谦词。谓无其实而空受荣宠);虚受(虚心接受);虚恭(谦虚、恭敬)

(11) 虚假,不真实

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12) 又如:虚科(虚情假意);虚脾甜口(虚情假意);虚脾胃(虚情假意);虚下(演出中演员暂时退场);虚嚣(虚假不实;欺诈)

(13) 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

致虚极。——《老子》。魏源本义:“虚者无欲也。”

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韩非子》

(14) 又如:虚皇坛(道教太虚神的祭坛);虚夷(恬淡寡欲);虚玄(指道家思想。老子主张虚一静观和玄览,故称)

动词

(1) 使空出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子复思,且征以代,虚吏部左承位以待之。——唐· 韩愈《王公神道碑铭》

虚而浮。——宋· 沈括《梦溪笔谈》

旁设一虚坐。——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虚中乐喜。——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虚左(虚尊位以待贤能的人。古代车位以左为尊,故虚以待之);虚宁(帝位空悬)

(3) 通“居”。居住

非其里而虚之,非礼也。——《荀子·大略》

(4) 使成为废墟

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虚宗庙之国也。——《荀子》

(5) 耗费

虚其府库,以备车马。——《墨子》

浑邪率数万之众来降,虚府库赏赐,发良民侍养,譬若奉骄子。——《史记》

副词

(1) 徒然,白白地

贾生年少虚垂涕。—— 李商隐《安定城楼》

好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2) 又如:虚邀(空邀;白请);虚生(徒然活着,白活);虚花(白白地耗费);虚过(白白地度过);虚劳(白费力气);虚费(白白地消耗);虚废(白白丢弃)

英文翻译

false

方言集汇

◎ 粤语:heo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魚平聲開口三等khio/qivkʰĭo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

dòng,tōng [dong,tong]
部首: 339
笔画: 9
五笔: NMGK
五行:
仓颉: PBMR
四角: 97020

详细解释

dòng

动词

(1) 恐惧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网时恫。——《诗·大雅·思齐》

国大乱,百姓恫恐。——《史记·燕世家》

(2) 又如:恫震(震惊);恫恐(恐惧);恫惧(恐惧);恫胁(恐吓威胁);恫骇(恐吓,吓唬);恫喝(— )(恐吓)

(3) 同“挏”。推动 。如:恫扰(动乱)

(4) 另见 tōng

tōng

动词

(1) 悲痛;伤心

恫,痛也。——《说文》

乃奉其恫。——《书·盘庚上》

神罔时恫。——《诗·大雅·思齐》

哀恫中国。——《诗·大雅·思柔》

国大乱,百姓恫恐。——《史记·燕世家》

(2) 又如:恫怨(哀痛怨恨);恫悔(痛悔);恫忧(悲痛忧伤);恫瘝(恫矜,恫鳏。病痛,疾苦)

(3) 呻吟

今痛而呻者,江南俗谓之呻唤, 关中俗谓之呻恫。—— 唐· 颜师古《匡谬正俗》

(4) 另见 dòng

英文翻译

in pain, sorrowful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6 tung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梅县腔]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dung4 [宝安腔] tung3 | tung2
◎ 潮州话:胎翁5(童)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他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tʰuŋthung
xià,hè [xia,he]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KGHY
五行:
仓颉: RMY
四角: 6103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赫声。本义:恐吓,恫吓) 同本义

先生造此等言语,意欲吓编吾马。——《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吓骗(恐吓诈骗);吓诈(恐吓讹诈)

(1) 用以表示不满 。如:吓,你不应当偷听这种谈话;吓,怎么能干这种事呢

(2) 用来表示惊奇或赞叹 。如:吓,今天的气温竟降到零下20摄氏度了;吓,这种打算多么好

(3) 另见 xià

xià

动词

(1) 使害怕

吓,以口拒人谓之吓。——《集韵》

(2) 又如:杀鸡吓猴;惊吓(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吓呼(吓唬);吓魂台(迷信指阴司中折磨鬼魂之处。借指令人失魂落魄的地方)

(3) 另见

英文翻译

scare, frighten; intimidate

方言集汇

◎ 粤语:haa2 haa5 haak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ak7 [宝安腔] ha3
◎ 潮州话:hêh4 ê6

宋本广韵

虚声恫吓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