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

kǒng bù [ kong bu]

词语释义

感到可怕而畏惧。

谓令人畏惧。

威胁;恫吓。

词语解释

  1. 感到可怕而畏惧。

    《六韬·略地》:“城人恐怖,期将必降。”《后汉书·董卓传》:“帝见 卓 将兵卒至,恐怖涕泣。” 宋 张师正 《括异志·蔡侍禁》:“ 蔡 氏举族大恐怖,虽白昼不敢正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六郎》:“ 许 初闻甚骇,然亲狎既久,不復恐怖。” 闻一多 《最后一次的讲演》:“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2. 谓令人畏惧。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这个岛呵!三分恐怖,七分神秘。”

  3. 威胁;恫吓。

    《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威我也” 汉 何休 注:“以威恐怖 鲁 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为何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鬼无所栖,乃来与我争屋,时时现恶状,恐怖小儿女。”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

引证解释

感到可怕而畏惧。

《六韬·略地》:“城人恐怖,期将必降。”《后汉书·董卓传》:“帝见卓将兵卒至,恐怖涕泣。” 宋张师正《括异志·蔡侍禁》:“ 蔡氏举族大恐怖,虽白昼不敢正视。”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六郎》:“ 许初闻甚骇,然亲狎既久,不復恐怖。”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谓令人畏惧。

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这个岛呵!三分恐怖,七分神秘。”

威胁;恫吓。

《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威我也” 汉何休注:“以威恐怖鲁也。”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间恐怖妇女为何耶?”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鬼无所栖,乃来与我争屋,时时现恶状,恐怖小儿女。”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

恐怖的国语词典

害怕、畏惧。

恐怖的网络释义

恐怖 (汉语词语)

  • 恐怖,拼音: kǒngbù。释义由于生命受到威胁或看到暴力、血腥的场面而引起的恐惧。 出自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这一世界中人,会轻蔑,憎恶,压迫,恐怖,杀戮别一世界中人。”
  • 恐怖的翻译

    英语: terrible,frightful,frightening,terror,terrorist
    德语: Schrecken,Entsetzen,Terror(S),schrecklich,entsetzlich,furchterregend(Adj)
    法语: terreur,quiterrorise,quifaittrèspeur

    恐怖造句

    革命者在敌人的白色恐怖中依然坚持战斗。
    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中国大地到处都笼罩着一层恐怖的阴影。
    恐怖分子已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反对恐怖主义应当:“索果求因”、“双管齐下”。
    黑夜里突然传来一阵令人恐怖的叫声。
    虽然受到恐怖事件的影响,但在讲演会上他仍然谈笑自若。
    昨晚电视上放映的恐怖片把我吓得魂不附体。
    恐怖分子企图劫持飞机。
    鲁迅先生对白色恐怖毫不畏惧,一直把密信和文稿珍藏着。
    晚上,我看了一部恐怖片,看的我心惊肉跳。
    自从看了那本恐怖小说,她总是见神见鬼的。
    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夜晚狂风大作,有如鬼哭狼嚎般恐怖。
    看到他那阴森恐怖的表情,真令人不寒而慄。
    恐怖分子的罪恶行径,使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大动公惯,同声谴责。
    中美警方通力合作终于抓住了恐怖分子。
    我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恐怖片,吓得我一晚上没睡觉!
    恐怖分子的炸弹攻击,不知使多少无辜民众肝脑涂地。
    针对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至今令人心有余悸。
    孤独孤独与被抛弃感是最恐怖的贫困。
    能不和人争吵尽量避免。一个发怒的人是很恐怖的,会因控制不了情绪变成疯子。

    汉字详情

    kǒng [kong]
    部首: 440
    笔画: 10
    五笔: AMYN
    五行:
    仓颉: MNP
    四角: 1733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2) 同本义

    恐,惧也。——《说文》

    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荀子·天伦》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狼》

    秦王其破璧,乃辞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

    赵王恐。

    恐栗,为儿恒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舟人大恐。——宋· 苏轼《石钟山记》

    魏王恐。——《史记·魏公子列传》

    (4) 又如:恐防(担心,提防);恐虑(担心);恐灼(惊恐);恐怯(畏怯、害怕);恐畏(畏惧);恐急(惊慌)

    (5) 恐吓,使之害怕

    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韩非子·有度》

    李斯因说 秦王,请先取 韩以恐他国。——《史记·高祖本纪》

    (6) 又如:恐呵(威吓呵斥);恐胁(恐吓威胁);恐逼(恐吓逼迫);恐褐(恫吓威胁)

    (7) 恐怕

    恐前后受其敌。——唐· 柳宗元《三戒》

    常恐秋节至。——《乐府诗集·长歌行》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赵策》

    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8) 又如:恐其有误;恐不容易;恐非所愿

    副词

    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

    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偿城恐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恐为操所光。——《资治通鉴》

    恐不任我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fear; fearful, apprehensive

    方言集汇

    ◎ 粤语:hung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ung3 [海陆丰腔] kiung3 [梅县腔] kiung3 [东莞腔] kung3 [客语拼音字汇] kiung3 kung3 [沙头角腔] kiung3 [台湾四县腔] kiung3 [宝安腔] kung3 [陆丰腔] kiu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丘隴上聲開口三等khyungx/qivnkkʰĭwoŋ
    [bu]
    部首: 339
    笔画: 8
    五笔: NDMH
    五行:
    仓颉: PKLB
    四角: 94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布声。《说文》“作‘悑’”。本义:惶恐,惊惧)

    (2) 同本义

    昔者纣为象箸而 箕子怖。——《韩非子·喻老》

    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焦心怖肝。——《淮南子·脩务》

    神心怖覆。——《文选·宋玉·神女赋》

    (3) 又如: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怖畏(恐惧);怖怯(胆小害怕;恐惧);怖覆(恐怖而反复);怖肝(戒惧);怖沮(恐惧沮丧)

    (4) 恐吓

    依托鬼神,诈怖愚民。——《后汉书》

    英文翻译

    terror, fear; frighten; terrified

    方言集汇

    ◎ 粤语:bou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u5 [海陆丰腔] bu5 [梅县腔] bu5 [宝安腔] bu5 [客语拼音字汇] bu4 [东莞腔] bu5 [台湾四县腔] b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普故去聲開口一等phoh/phuhpʰu

    恐怖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