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隙比

kǒng xì bǐ [kong xi bi]

词语释义

孔隙比是土体中的孔隙体积与其固体颗粒体积之比,一般以e表示孔隙比,是说明土体结构特征的指标。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土质学中指土中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之比。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由于MSW的高压缩性,初始孔隙比不同对试样的动力特性影响不大。
2、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含水率和孔隙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3、影响无粘性粗颗粒土渗透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孔隙比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4、泥浆颗粒分布、密度、含水率、孔隙比均呈现出分层特性;
5、引入骨架孔隙比的概念,用来判断膨润土与砂混合物中砂骨架是否形成,得出影响混合物压缩特性的决定因素。
6、研究结果发现:动剪切模量随周围有效应力的增加而增加,随孔隙比的增加而减少。
7、建立了初始切线模量与围压、超固结比、初始孔隙比之间的关系式,并通过三轴试验进行验证。
8、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拟合分析,阐述了垃圾体渗透系数随孔隙比变化的规律。
9、研究表明草炭土具有高天然孔隙比、高含水率、高压缩性和低抗剪强度等性质。
10、随着围压的增大,白垩孔隙比和油渗透性都随之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压敏效应;
11、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小、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触变性显著等不利的工程性质。
12、提出一个强夯中土体被夯实的全过程模型,讨论了两个极限孔隙比问题。
13、初始孔隙比小的粗粒土在相同的应力状态下体积变形也较小。
14、从松散与密实的概念入手,提出用临界孔隙比等参数判断散料的振动松散与密实效应,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15、本文首先研究厦门淤泥的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和压缩模量随固结压力的变化特性。
16、红土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具有高孔隙比、高含水率、高强度和低压缩性的区域性特殊土。
17、七甸泥碳土的有机质含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天然含水量高、强度低。
18、围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计算不但与土体分类有关,还与孔隙比直接相关。
19、分析结果表明:土体颗粒成分、孔隙比、矿物成分含量等对土体水分含量均有影响。
20、数值研究在初始状态为中等密实和松散砂材料进行,其初始孔隙比按均匀和随机分布考虑。
21、根据重塑和原状钙质砂压缩特性的不同,提出颗粒破碎会引起原状钙质砂的附加孔隙比增量。
22、建立了剪切带内部的最大孔隙比、平均最大孔隙比增量、平均最大孔隙比及平均最大孔隙度的解析式。
23、基于太沙基公式,将土粒相对密度和孔隙比作为随机变量,推导了临界水力比降的概率密度函数。
24、内部长度越小,剪胀后剪切带内部孔隙比梯度越大。
25、天然软土地基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密度小,强度低、压缩性高等特点。
26、钱德拉是非常适合这样的事情,我们还有大量的数据,以孔隙比。
27、各观测点的计算孔隙比表明,观测点位置影响了颗粒运动及孔隙比变化。
28、计算表明,考虑结构性(孔隙比)因素后,初始孔隙比对应变-时间关系曲线存在影响;
29、提出精细积分半解析法求解变系数的以超孔压和孔隙比为控制变量的渗压固结微分方程。
30、对于特定吸力下的土样,其微观孔隙结构决定了土壤孔隙比;

孔隙比造句

密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含水率和孔隙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影响无粘性粗颗粒土渗透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孔隙比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泥浆颗粒分布、密度、含水率、孔隙比均呈现出分层特性;
引入骨架孔隙比的概念,用来判断膨润土与砂混合物中砂骨架是否形成,得出影响混合物压缩特性的决定因素。
研究结果发现:动剪切模量随周围有效应力的增加而增加,随孔隙比的增加而减少。
建立了初始切线模量与围压、超固结比、初始孔隙比之间的关系式,并通过三轴试验进行验证。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拟合分析,阐述了垃圾体渗透系数随孔隙比变化的规律。
研究表明草炭土具有高天然孔隙比、高含水率、高压缩性和低抗剪强度等性质。
随着围压的增大,白垩孔隙比和油渗透性都随之下降,表现出明显的压敏效应;
软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渗透性小、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触变性显著等不利的工程性质。
提出一个强夯中土体被夯实的全过程模型,讨论了两个极限孔隙比问题。
初始孔隙比小的粗粒土在相同的应力状态下体积变形也较小。
从松散与密实的概念入手,提出用临界孔隙比等参数判断散料的振动松散与密实效应,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本文首先研究厦门淤泥的孔隙比、压缩系数、压缩指数和压缩模量随固结压力的变化特性。
红土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具有高孔隙比、高含水率、高强度和低压缩性的区域性特殊土。
七甸泥碳土的有机质含量高、天然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天然含水量高、强度低。
围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计算不但与土体分类有关,还与孔隙比直接相关。
分析结果表明:土体颗粒成分、孔隙比、矿物成分含量等对土体水分含量均有影响。
数值研究在初始状态为中等密实和松散砂材料进行,其初始孔隙比按均匀和随机分布考虑。
根据重塑和原状钙质砂压缩特性的不同,提出颗粒破碎会引起原状钙质砂的附加孔隙比增量。

汉字详情

kǒng [kong]
部首: 344
笔画: 4
五笔: B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DU
四角: 12410

详细解释

副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小儿食乳之形。婴儿吃奶容易过量,因以表示过甚之意。本义:甚,很) 同本义

其新孔嘉。——《诗·豳风·东山》

(2) 又如:孔亟(甚急);孔多(很多);孔明(很完备;很洁净;很鲜明);孔疚(很痛苦);孔虔(非常虔诚);孔圣(很圣明)

名词

(1) 小窟窿

孔,窍也,空也。——《玉篇》

孔德之容。——《老子》二十一章

(2) 王注:“孔,空也。”

反古之道。——《礼记·中庸》。注:“谓晓一孔之人。”

自钱孔入。——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如:钥匙孔;鼻孔;孔口(洞口);孔窍(洞孔)

(4) 孔夫子的省称 。如:孔老(孔子与老子);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园);孔周(孔子与周公的并称);孔府(孔子后裔直系子孙“衍圣公”的住宅)

(5) 孔雀的省称

孔翠(翠鸟)群翔,犀象竞驰。——左思《吴都赋》

(6) 又如:孔盖(以孔雀的羽毛装饰的车盖);孔翠(孔雀和翠鸟)

(7) 姓。

形容词

(1) 嘉,美

故古人名嘉,字子孔。——许慎《说文解字》

(2) 通达

辟在西南,不当孔道。——《汉书·西域传》

(3) 大 。如:孔硕(硕大);孔德(大德)

量词

洞穴、窑洞、油井、石桥等的量名。如:一孔石桥;一孔油井

英文翻译

opening, hole, orifice; great

方言集汇

◎ 粤语:hung2
◎ 客家话:[梅县腔] kung3 [海陆丰腔] kung3 kung1 [客语拼音字汇] kung3 [宝安腔] kung1 | kung3 [客英字典] kung1 kung3 [东莞腔] kung3 [沙头角腔] kung3 [陆丰腔] kung3 [台湾四县腔] kung3 k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一董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康董東一上聲開口一等khungx/qunkkʰuŋ
[xi]
部首: 212
笔画: 12
五笔: BIJ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NLFAF
四角: 79296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阜( )亦声。阜,土山,与土有关。本义:墙上开裂的裂缝)

(2) 同本义。也泛指孔穴、空隙

隙,壁际孔也。——《说文》

隙,裂也。——《广雅》

墙之隙坏,谁之咎也。——《左传》

若驷之过隙。——《礼记·三年问》

二间夹钟出四隙之细也。——《国语·周语下》

柳每以暇日隙壁窥 韩( 韩翃)所居,即萧然葭艾,闻客至,必名人。—— 唐· 孟棨《本事诗》

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商君书·修权》

(3) 又如:裂隙;罅隙;隙穴(空隙与洞穴);隙地(空地);隙积(带有空隙垛体的体积)

(4) 空子

辅隙则国必弱。——《孙子·谋攻》

狡冠窥窬,伺国瑕隙。——《汉书·刘琨劝进表》

连抵其隙。——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5) 又如:无隙可乘;乘隙突围;乘隙;无隙可寻

(6) 要道;孔道

及秦文、 德、 缪居 雍,隙 陇、 蜀之货物而多贾。——《史记》

(7) 空闲的地方或时间

宋、 郑之间有隙地焉。——《左传·哀公十二年》

蒐于农隙。——《国语·周语上》

三农之隙。——张衡《东京赋》

秋冬之隙。——宋· 苏轼《教战守》

隙地未尽辟。——清· 洪亮吉《治平篇》

(8) 又如:隙日(空闲时日);农隙;空隙

(9) 感情的裂痕

太常卿滕胤,素与 诸葛恪有隙。——《三国演义》

与操有隙。——《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10) 又如:隙恼(隔阂,不和睦)

(11) 缺点,过失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孙子》

(12) 怨恨

两个在翠云山前,不论亲情,却只讲仇隙。——《西游记》

(13) 又如:仇隙(怨恨);隙难(怨仇);隙憾(仇隙;仇恨)

动词

(1) 弯曲 。如:隙曲(弯曲)

(2) 分裂

黄色的脸色转化成了苍白色。嘴是隙着的。——郭沫若《北伐途次》

(3) 又如:隙末(指交谊终至于破裂)

英文翻译

crack, split, fissure; grudge

方言集汇

◎ 粤语:gwik1 kw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t7 [陆丰腔] hit7 [客英字典] hit7 [客语拼音字汇] hid6 [梅县腔] hit7 [宝安腔] hit7 [台湾四县腔] hit7
◎ 潮州话:k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綺戟陌三開入聲開口三等kʰĭɐkkhiek/qyak
[bi]
部首: 402
笔画: 4
五笔: XX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PP
四角: 227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gōu,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

(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to compare, liken; comparison; than

方言集汇

◎ 粤语:bei2 bei6 pe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