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力
词语释义
忍耐力
(1) 忍受疼痛和苦难的能力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tolerance] 忍受疼痛和苦难的能力他对病魔有极大的忍耐力 忍耐力是指忍受疼痛和苦难的能力。生物学中忍耐力是指生物体对污染物的忍受能力。
忍耐力的网络释义
忍耐力
忍耐力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2) 同本义
忍,能也。——《说文》
忍,耐也。——《广雅》
是可忍也。——《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
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庄子·让王》
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忍所私以行大义。——《吕氏春秋·去私》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忍事(以忍耐态度面对各种事情);忍容(容忍);忍顺(忍耐顺受;忍耐顺从);忍从(忍受顺从);忍羞(忍受羞辱);忍气(忍受别人的欺侮);忍垢(忍受污垢);忍丑(忍受耻辱);忍耻(忍受耻辱);忍痛(忍受痛苦)
(4) 抑制; 克制
志忍私,然后能公。——《荀子·儒效》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5) 又如:忍性(克制性情);忍口(抑制食欲);忍情(抑制感情);忍志(犹屈意);忍恶(忍住脾气);忍泪(忍住眼泪, 不使流出来); 忍笑(忍住不笑)
(6) 愿意; 舍得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忍屑(愿意关心)
(8) 通“认”。认识,识别
夫国之疑,二三子莫忍老臣。——《管子·大匡》
(9) 姓
形容词
(1) 坚韧
(2) 残忍;忍心;狠心
维其忍之。——《诗·小雅·小弁》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忍苛(残忍苛刻);忍人(残忍的人);忍忮(刻毒忌恨);忍毒(残忍狠毒);忍虐(残忍暴虐);忍悖(残忍狂悖);忍害(杀害);忍酷(残忍暴虐);忍鸷(残忍凶狠);忍暴(残忍暴虐)
怎;岂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n1 [台湾四县腔] ngiun1 ngiun3 [梅县腔] niun1 [海陆丰腔] ngiun1 ngiun3 [客语拼音字汇] ngiun1 [宝安腔] ngiun1 [沙头角腔] ngiun1 [东莞腔] ngiun1 [陆丰腔] gniun1
◎ 潮州话:rim2(jím) [澄海、潮阳]ring2(jíng) [揭阳]rêng2(jé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忍 | 而軫 | 日 | 眞A | 上聲 | 軫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nʑĭĕn | njinx/rii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而,从寸。而亦声。“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字本作“耏”。从而,从彡。本义: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
(2) 同本义
耏,罪不至耏也。——《说文》。按,不剃发也。
耏以上请之。——《汉书·高帝纪》。应劭注:“轻罪不至于耏,完其耏鬓。故曰耏。”
耐罪亡命。——《后汉书·高帝纪》。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
耏,多须貌。——《后汉书·章帝纪》注
从事有亡,卒岁得,可论?耐。——《睡虎地秦墓竹简》
(3) 又如:耐罪(古代剃去鬓须的刑罚。耐,同“耏”)
(4) 忍耐;忍受。引申为容忍
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荀子·仲尼》
耐以上。——《汉书·文帝纪》
此物性不耐寒。——《齐民要术·种椒》
华鬓不耐秋。——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5) 又如:耐痛(能忍受疼痛);耐辱(能忍受屈辱);耐静(忍受寂寞,安于清静)
(6) 禁得起
秦兵耐苦战。—— 唐· 杜甫《兵车行》
(7) 又如:耐旱(经得起干旱);耐事(经得起得失、荣辱等人事之变);耐酸(能经受清寒困苦);耐实(牢固)
(8) 适宜;相称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唐· 杜甫《洗兵马》
(9) 挨,拖延 。如:别急,耐一会儿
(10) 同“奈”。无奈;奈何
亭午减汗流,北邻耐人聒。——唐· 杜甫《七月三日…呈元二十一曹长》
(11) 又如:耐何(奈何。犹对付、应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ai5 [客英字典] nai5 [海陆丰腔] nai6 [陆丰腔] nai6 [台湾四县腔] nai5 [梅县腔] nai5 [东莞腔] lai3 [客语拼音字汇] nai4 [宝安腔] lai3
◎ 潮州话:na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耐 | 奴代 | 泥 | 咍 | 去聲 | 隊 | 開口一等 | 咍 | 蟹 | naih/noy | nɒ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动词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副词
(1)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lit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东莞腔] lit8 [沙头角腔] lit8 [宝安腔] lit8
◎ 潮州话:lag8 (lâk 旧时:lât)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力 | 林直 | 來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lək | lik/li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