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 刃声。本义: 忍耐、 容忍)
(2) 同本义
忍,能也。——《说文》
忍,耐也。——《广雅》
是可忍也。——《论语·八脩》。皇疏:“忍,犹容耐也。”
强力忍垢,吾不知其他也。——《庄子·让王》
吾子忍之。——《左传·成公二年》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忍所私以行大义。——《吕氏春秋·去私》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忍事(以忍耐态度面对各种事情);忍容(容忍);忍顺(忍耐顺受;忍耐顺从);忍从(忍受顺从);忍羞(忍受羞辱);忍气(忍受别人的欺侮);忍垢(忍受污垢);忍丑(忍受耻辱);忍耻(忍受耻辱);忍痛(忍受痛苦)
(4) 抑制; 克制
志忍私,然后能公。——《荀子·儒效》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5) 又如:忍性(克制性情);忍口(抑制食欲);忍情(抑制感情);忍志(犹屈意);忍恶(忍住脾气);忍泪(忍住眼泪, 不使流出来); 忍笑(忍住不笑)
(6) 愿意; 舍得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忍屑(愿意关心)
(8) 通“认”。认识,识别
夫国之疑,二三子莫忍老臣。——《管子·大匡》
(9) 姓
形容词
(1) 坚韧
(2) 残忍;忍心;狠心
维其忍之。——《诗·小雅·小弁》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忍苛(残忍苛刻);忍人(残忍的人);忍忮(刻毒忌恨);忍毒(残忍狠毒);忍虐(残忍暴虐);忍悖(残忍狂悖);忍害(杀害);忍酷(残忍暴虐);忍鸷(残忍凶狠);忍暴(残忍暴虐)
怎;岂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n1 [台湾四县腔] ngiun1 ngiun3 [梅县腔] niun1 [海陆丰腔] ngiun1 ngiun3 [客语拼音字汇] ngiun1 [宝安腔] ngiun1 [沙头角腔] ngiun1 [东莞腔] ngiun1 [陆丰腔] gniun1
◎ 潮州话:rim2(jím) [澄海、潮阳]ring2(jíng) [揭阳]rêng2(jé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忍 | 而軫 | 日 | 眞A | 上聲 | 軫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nʑĭĕn | njinx/rii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戾(
)声。简化字“泪”是个从“水”从“目”的会意字。本义:眼泪)(2) 同本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坠泪碑。——《晋书·羊祜传》
士皆垂泪涕。——《战国策·燕策》
剑外忽传收 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涕泪(先秦时期,“涕”指眼泪,后来出现了“泪”,表示眼泪,与“涕”同义并用);泪波(泪水如波);泪泉(指眼泪);泪球(泪珠,泪滴);泪晶(泪珠)
(4) 引申指某些形似眼泪的东西 。如:蜡泪,泪蜡(蜡烛因燃烧熔化而滴落如泪);胡桐泪
动词
(1) 流泪
泪翟子之悲,恸 朱公这哭。—— 孔稚圭《北山移文》
(2) 又如:泪河(泪下如河。形容悲痛之极);泪下沾衿(流泪很多;沾湿衣襟);泪坠尊者(佛教用语。佛灭后,“大阿罗汉”有大悲心,常因悲三途的众生而啼泣,故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ui5 [宝安腔] lui3 [梅县腔] lui5 [台湾四县腔] lui5 [东莞腔] lui5 [海陆丰腔] lui6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今声。本义:含在嘴里)
(2) 同本义
含,嗛也。——《说文》
含,口也,合口亭之也。衔亦然也。——《释名·释饮食》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庄子·马蹄》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庄子·外物》
含杜若,握玉环。——《韩非子·内储说下》
吾但当含饴弄孙。——《后汉书·明德马皇后传》
口如含朱丹。——《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儿含乳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含乳啼声。
(3) 又如:含哺(口衔食物);含殓(含口;含口垫背。死人入殓时,把珍珠等物放在死人嘴里,叫“含口”。把金钱放在死人身下,叫“垫背”);含咀(衔在口中咀嚼。比喻品味)
(4) 容纳;包含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含有音乐。——蔡元培《图画》
含文学之趣味。
为之含悲。——孙文《序》
(5) 又如:含元(包含万物的本原;包含元气);含气(含藏元气);含孕(包含;孕育);含光(内藏光采,包藏美德)
(6) 忍受;宽容 。如:含悲茹痛(忍受痛苦);含垢(忍受耻辱);含容(容忍;宽恕);含辱(忍受耻辱);含贷(包涵,宽恕)
(7) 怀着不露;隐藏在内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杜甫《后出塞五首》
使渠弥含憎惧死以侥幸。——《韩非子·难囚》
(8) 又如:含哀(怀着哀痛之情);含戚(怀着忧伤);含道(怀藏正道;抱有主张);含愁(怀着愁苦);含伤(怀着悲伤)
(9) 显现;带着 。如:含脸(板着面孔);含春(带着笑容;带着春意);含香(带着香气);含嗔(带着生气和责备的神情)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am2 [海陆丰腔] ham2 [客英字典] ham2 [台湾四县腔] ham2 [客语拼音字汇] ham2 hem2 [陆丰腔] ham3 [沙头角腔] ham2 [东莞腔] ham2 [宝安腔] ham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含 | 胡男 | 匣 | 覃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覃 | ɣɒm | ghom/hom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非声。本义:哀伤;痛心)
(2) 同本义
悲,痛也。——《说文》
悲,伤也。——《广雅》
忧心且悲。——《诗·小雅·鼓钟》
我心伤悲。——《诗·召南·草虫》
并于肺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篇》
至于悲谷。——《淮南子·天文》。注:“西南方之大壑也。言深峻,临其上令人悲思,故名。”
何哭之甚悲也。——晋· 干宝《搜神记》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悲怆(悲伤);悲怨(悲痛怨恨);悲惋(悲伤惋惜);悲吟(悲伤哀叹);悲忧(悲伤忧虑);悲郁(悲伤忧郁);悲涕(悲痛的眼泪);悲哭(悲痛号哭);悲怒(悲痛愤怒);悲疚(悲痛);悲戚(悲痛忧伤);悲恻(悲痛)
(4) 悲哀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悲雨(因悲哀而泪下如雨);悲哽(悲哀哽咽)
(6) 悲壮;悲凉
戍角悲吟。——宋· 姜夔《扬州慢》
(7) 又如:悲角(悲壮的号角声);悲风(凄厉的风声);悲默(忧伤沉默)
(8) 悲愤
余闻而愈悲。——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动词
(1) 眷念;怅望
游子悲故乡。——《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悲谓顾念也。”
(2) 又如:悲思(思念,怅念)
(3) 哀怜;怜悯
悲予志焉。——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余悲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感叹,慨叹
悲哉世也。——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 可悲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吕氏春秋·察今》
名词
(1) 悲哀,伤心。如:悲喜交集;悲欢离合
(2) 悲叹
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佛教语,愿解他人痛苦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萨概念的基本特点。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又如:慈悲;大慈大悲;悲智
(4) 苦
吾于佗文不知蹇涩,惟作诗甚苦,悲唫累日,仅能成篇。——宋· 胡仔《杜少陵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i1 bui1 [梅县腔] bi1 bui1 [陆丰腔] bui1 [客英字典] bui1 [东莞腔] bui1 [客语拼音字汇] bi1 [宝安腔] bui1 [台湾四县腔] bi1 bu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悲 | 府眉 | 幫 | 脂B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脂B | 止 | pii/py | 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