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乍起

wēi fēng zhà qǐ [wei feng zha qi]

词语释义

轻微的风突然起来了。

汉字详情

wēi [wei]
部首: 303
笔画: 13
五笔: TMGT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OUNK
四角: 282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彳( chì);--( wēi)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2) 同本义

微,隐行也。——《说文》

崔杼微逆光。——《左传·襄公十九年》

(3)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4) 藏匿,隐蔽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礼记·学记》

(5)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6) 伺察,侦察 。如:微捕(伺察捕获)

(7) 衰微,衰落

固以微矣。——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9) 无,没有 。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

(10) 非,不是

虽微晋而已。——《礼记·檀弓下》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十年》

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 舜汤。——《吕氏春秋·离俗》

(11) 又如:微与(不应该这样);微独(不单是,不仅仅)

形容词

(1) 微小;轻微

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微风鼓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微波入焉。

岭峤微草。——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

(2) 卑贱

虞舜侧微。——《书·序》

刍荛之微。——清· 刘开《问说》

又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微介(卑贱而耿直);微名(微贱之名);微门(卑微的门第)

(3) 不明;昏暗 。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4) 日月亏缺的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邶风·柏舟》

(5) 精妙

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诸侯有能微妙以节。——《荀子·议兵》

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副词

(1) 秘密,偷偷

微视其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于此微缺。——清· 袁枚《祭妹文》

微闻有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微伺(暗中伺察);微攻(暗中侵害);微逆(暗中迎回);微知(暗中探悉);微随(暗中跟随);微察(暗中侦察 );微谋(密谋);微讽(暗中讽喻);微验(暗中侦察);微扣(暗中询问)

(2) 稍微,稍稍

但微颔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土膏微润。——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微笑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婉贞微叹。——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微闻(隐约听到);微露(微微显露)

(3) 要没有,要不是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名词

(1) 古单位名

(2) 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

忽,十微。微,十纤。——《察微算经》

(3) 角度、弧度的单位,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4) 秘密之事

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韩非子》

(5) 古诸侯国名

(6) 殷代畿内之封地

帝乙长子曰 微子启。——《史记》

(7) 殷周时西南夷之国

及庸、… 微、…人。——《书·牧誓》

英文翻译

small, prefix micro-, trif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ei4
◎ 客家话:[梅县腔] mi2 [海陆丰腔] mi2 [客英字典] mi2 [东莞腔]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沙头角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無非微合平聲合口三等myoi/mvoimĭwəi
fēng [feng]
部首: 410
笔画: 4
五笔: M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NK
四角: 772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2) 同本义

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4)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5)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6)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8)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9)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11)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12)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13)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14)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15) 风纪,教化 。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16) 威势,气势 。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17)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18) 姓

动词

(1) 刮风;起风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宋· 苏轼《教战守》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风力吹 。如:风干(由风吹干);风鸡(借风力吹干的鸡)

(3) 走逸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北魏书》

(4) 嬉戏

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1) 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 。如:风谣(民歌,民谣);风言(流言,无根据的话)

(2) 放荡 。如:风魔(放浪,轻狂;疯子);风流博浪(风流放荡)

(3) 通“疯”。癫狂

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及第耶?——《玉泉子·真录》

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西游记》

(4) 又如:风发(发疯);风病(精神病);风涎(患风疾的病根);风欠(疯狂);风风势势(举动不正常,易冲动)

(5) 〈副〉 通“凡”( fán)。大凡,大概

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庄子·天地》

英文翻译

wind; air; manners, atmosphere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1

宋本广韵

zhà [zha]
部首: 103
笔画: 5
五笔: THFD
五行:
仓颉: OS
四角: 80211

详细解释

副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亡从一。本义:忽然)

(2) 同本义

乍,暂也。——《广雅》

今人乍见孺子。——《孟子》

银瓶乍破。——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雷霆乍惊。——唐· 杜牧《阿房宫赋》

(3) 又如:离乍(分离很骤然);乍乍(忽然);江上渔火乍明乍灭;乍冷乍热,天气很不正常

(4) 刚;才

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乍出于匣。

(5) 又如:春寒乍暖,又下起了毛毛细雨;大雨乍停,球赛又继续进行

(6) 初;开始

韶光明媚,乍晴转暖清明后。——柳永《笛家弄词》

(7) 又如:初来乍到,情况又不大了解,怎能乱发议论呢!老战友分别多年,乍一见面内心多高兴!

(8) 正;恰

归去潒沉醉,小院新池月乍寒。——后周· 和凝《抛球乐》

凉透小帘栊,乍夜长迟睡。——张翥《真珠帘》

(9)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怎”、“哪”

乍想到了此处,遭逢魔障,又被他遣山压了。——《西游记》

(1) 或者

或卷或舒,乍轻乍重。——秦· 李斯《用笔法》

(2) 宁可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唐· 李白诗

动词

(1) 伸开;伸展 。如:乍翅

(2) 因害怕而颤动

不由我意张狂,心惊乍。——佚名《鸳鸯被》

(3) 耸;竖

直气得胡髭眉花一乍一乍的。——《红旗谱》

(4) 又如:毛乍(汗毛竖起)

形容词

俏丽的

俺那小姐呵,打扮的身子儿乍。——《西厢记》

英文翻译

first time, for the first time

方言集汇

◎ 粤语:zaa3 zaa6 zok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a5 [梅县腔] za5 [客语拼音字汇] za4 zag6 [客英字典] za5 [宝安腔] za5 [海陆丰腔] za5 [东莞腔] za5 [沙头角腔] za3
◎ 潮州话:za3(tsà)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鋤駕麻二開去聲開口二等dʒʰazrah/drah
[qi]
部首: 716
笔画: 10
五笔: FHN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ORU
四角: 478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走,己声。本义:由躺而坐;由坐而立)

(2) 同本义

起,能立也。——《说文》

曩子坐,今子起。——《庄子·齐物论》

载起载行。——《诗·小雅·沔水》

请业则起。——《礼记·曲礼》

子墨子起。——《墨子·公输》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夫起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妇亦起大呼。

(4) 又如:起在(起来);起舞(起身而舞。欢欣的样子);起坐(起立与坐下);起谢(起立谢过)

(5) 起床

起视四境。——宋· 苏洵《六国论》

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起去(指起床);起炕(起床)

(7) 产生;发生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陈寿《隆中对》

夫齁声起。——《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8) 又

火起。

起于远近之比例。——蔡元培《图画》

十日而变已起。——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9) 又如:起骒(驴、马发情);起病(生病);起楞(一楞楞高起);起念(产生某种想法)

(10) 开始;开端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11) 又

项伯亦拔剑起舞。

语从何起。——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起末(始末);起票(起码);起为头(开头);起工(动工;开工)

(13) 源起;起因于

辛苦遭逢起一径。——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诗

(14) 又如:起首(发端;原由);起倒(说头;缘由);起本(起因;由来)

(15) 治愈;病愈。亦谓复苏 。如:起病(庆贺病愈);起死(使病笃者复活);起禾(使禾苗直立复苏)

(16) 起身,动起来,采取行动

广起。——《史记·陈涉世家》

惊起一滩鸥鹭。——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君起以伸其愤。——张溥《五人墓碑记》

起而拯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7) 又如:起车(把货物装车,起程出发);起押(押解上路);起马(骑马动身启程);起征(出征)

(18) 起义,起事,闹事

并举而争起。——汉· 贾谊《论积贮疏》

并起而亡秦族。—— 汉· 贾谊《过秦论上》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王起师于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发也。”

英、 霍山师大起。——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9) 又

起兵不克。

(20) 又如:起点(点兵);起碇(借指军队开拔);起首(起事)

(21) 隆起,凸起,耸立

执图诣寺,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石峰片片夹起。——《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2) 又

石块丛起。

(23) 草拟

这讣帖底稿,是那个起的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4) 使疏松

春锄,起地;夏为锄草。——《种谷》。石声汉校释:“起,使土疏松。”

(25) 扶持

世相起也。——《国语》。韦昭注:“起,扶持也。”

(26) 取

先在府县起了文书。——《镜花缘》

(27) 兴建;建造 。如:起屋(建造房屋);起造(建造);起冢(营造坟墓);起楼(造楼)

(28) 征收;征召 。如:起差(征派);起集(征集);起动(征用)

(29) 使死者复活 。如:起尸(使死人复活);起生(死而复生)

(30) 举用 。如:起废(重新振兴已被废弃的事物)

(31) 启发 。如:起予(能启发自己的观念和想法;指启发他人)

(32) 离开;除去 。如:起油(除油);起钉子(拔除钉子)

(33) 开启,张开 。如:起齿(张唇露齿;开口);起张(张开;掀开)

(34) 搬运 。如:起驳(起拨。用驳船将货物运到岸上)

(35) 出身

应元起掾吏。——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量词

(1) 群;组 。如:一起客人;又一起乱兵

(2) 批 。如:分两起出发

(3) 次,回 。如:同样的事情,一天发生数起;第二起

(4) 病例;案例 。如:两起大脑炎;五起离婚案

介词

放在时间或处所词的前面,表示始点,相当于“从”、“自”、“由” 。如:起这儿剪下来;我起北京来

副词

(1) 用在动词后作为补足语,表示动作的向上方向

卷起千堆雪。——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小虫跃起。——《聊斋志异·促织》

跃起持之哭。——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拿起雨伞就走;抬起头来一看;唱起歌,跳起舞

(3)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得”连用,表示能或不能经受住,够或不够标准 。如:看得起;看不起;买得起,买不起;经不起考验

英文翻译

rise, stand up; go up; begin

方言集汇

◎ 粤语:he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3 ki3 [客英字典] hi3 ki3 [台湾四县腔] hi3 ki3 [东莞腔] hi3 [沙头角腔] hi3 ki3 [宝安腔] hi3 [陆丰腔] hi3 [梅县腔] hi3 [客语拼音字汇] hi3
◎ 潮州话:k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墟里上聲開口三等kʰĭəkhix/qi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