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蔑

wēi miè [ wei mie]
注音 ㄨㄟ ㄇ一ㄝˋ

词语释义

1.微末,细小。 2.指出身卑贱。

词语解释

  1. 微末,细小。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纤於毳末之微蔑,陋於茸毛之方生。” 汉 王符 《潜夫论·巫列》:“微蔑小禁,本非天王所当惮也。”

  2. 指出身卑贱。

    《后汉书·酷吏传·阳球》:“案 松 览 等皆出於微蔑,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託权豪,俛眉承睫,徼进明时。”《北史·尒朱荣传》:“ 荣 使入京,虽復微蔑,朝贵见之,莫不倾靡。”

引证解释

⒈ 微末,细小。

战国楚宋玉《小言赋》:“纤於毳末之微蔑,陋於茸毛之方生。”
汉王符《潜夫论·巫列》:“微蔑小禁,本非天王所当惮也。”

⒉ 指出身卑贱。

《后汉书·酷吏传·阳球》:“案松览等皆出於微蔑,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託权豪,俛眉承睫,徼进明时。”
《北史·尒朱荣传》:“荣使入京,虽復微蔑,朝贵见之,莫不倾靡。”

微蔑的网络释义

微蔑

  • 微蔑是指微末,细小。 出处战国 楚 宋玉。
  • 汉字详情

    wēi [wei]
    部首: 303
    笔画: 13
    五笔: TMGT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OUNK
    四角: 282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彳( chì);--( wēi)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2) 同本义

    微,隐行也。——《说文》

    崔杼微逆光。——《左传·襄公十九年》

    (3)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4) 藏匿,隐蔽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礼记·学记》

    (5)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6) 伺察,侦察 。如:微捕(伺察捕获)

    (7) 衰微,衰落

    固以微矣。——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9) 无,没有 。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

    (10) 非,不是

    虽微晋而已。——《礼记·檀弓下》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十年》

    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 舜汤。——《吕氏春秋·离俗》

    (11) 又如:微与(不应该这样);微独(不单是,不仅仅)

    形容词

    (1) 微小;轻微

    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微风鼓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微波入焉。

    岭峤微草。——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

    (2) 卑贱

    虞舜侧微。——《书·序》

    刍荛之微。——清· 刘开《问说》

    又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微介(卑贱而耿直);微名(微贱之名);微门(卑微的门第)

    (3) 不明;昏暗 。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4) 日月亏缺的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邶风·柏舟》

    (5) 精妙

    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诸侯有能微妙以节。——《荀子·议兵》

    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副词

    (1) 秘密,偷偷

    微视其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于此微缺。——清· 袁枚《祭妹文》

    微闻有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微伺(暗中伺察);微攻(暗中侵害);微逆(暗中迎回);微知(暗中探悉);微随(暗中跟随);微察(暗中侦察 );微谋(密谋);微讽(暗中讽喻);微验(暗中侦察);微扣(暗中询问)

    (2) 稍微,稍稍

    但微颔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土膏微润。——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微笑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婉贞微叹。——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微闻(隐约听到);微露(微微显露)

    (3) 要没有,要不是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名词

    (1) 古单位名

    (2) 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

    忽,十微。微,十纤。——《察微算经》

    (3) 角度、弧度的单位,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4) 秘密之事

    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韩非子》

    (5) 古诸侯国名

    (6) 殷代畿内之封地

    帝乙长子曰 微子启。——《史记》

    (7) 殷周时西南夷之国

    及庸、… 微、…人。——《书·牧誓》

    英文翻译

    small, prefix micro-, trif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ei4
    ◎ 客家话:[梅县腔] mi2 [海陆丰腔] mi2 [客英字典] mi2 [东莞腔]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沙头角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無非微合平聲合口三等myoi/mvoimĭwəi
    miè [mie]
    部首: 301
    笔画: 14
    五笔: ALDT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WLI
    四角: 44253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苜( ),从戍。“苜”是眼睛歪斜无神,“戍”是戍守人。合而表示人过于劳倦眼睛歪斜无神。本义:眼睛红肿看不清)

    (2) 同本义

    蔑,目眵也。从目,蔑声。——《说文》。按,即蔑字

    得目为蔑。——宋玉《风赋》

    (3) 细小;轻微

    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扬雄《法言·学行》

    (4) 又如:蔑如(微细;没有什么了不起);蔑贱(犹微贱)

    动词

    (1) 轻视;轻侮。亦作“懱”

    国步蔑资。——《诗·大雅·桑柔》

    岂蔑清庙,惮勅天乎?——《后汉书·班固传下》

    蔑贞,凶。——《易·剥卦》

    郑未失 周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贤也。——《国语·周语中》

    (2) 又如:蔑辱(鄙弃凌辱);蔑杀(犹灭杀);蔑侮(轻视欺侮);蔑弃(轻视,鄙弃)

    (3) 灭,消灭

    唐蔑字明。——《荀子·议兵》

    而蔑杀其民人。——《国语·周语》

    副词

    (1) 无;没有

    蔑,无也。——《小尔雅·广诂》

    丧乱蔑资。——《诗·大雅·板》

    吾有死而已,吾蔑从之矣。——《国语·晋语》

    蔑不济也。——《左传·僖公十年》

    (2) 又如:蔑有(没有);蔑须有(莫须有,没有);蔑蔑(犹默默。无声息)

    动词

    (1) 以血涂染。引申为污,诬蔑

    衊,污血也。从血,蔑声。——《说文》

    少阴所至为悲妄衂衊。——《素问·六玄正纪大论》。注:“污血亦脂也。”

    污衊宗室。——《汉书·梁平王襄传》。注:“谓涂染也。”

    又投间蔑污使君。——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污蔑(用不实的言辞冤枉或破坏别人的名誉)

    英文翻译

    disdain, disregard; sl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mit6
    ◎ 客家话:[梅县腔] met7 [台湾四县腔] met7 mit7 [客语拼音字汇] mad5 miad6 [海陆丰腔] met7 mit7 [客英字典] met7 [宝安腔] me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六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結屑開入聲開口四等mietmet

    微蔑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