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旨

wēi zhǐ [ wei zhi]
注音 ㄨㄟ ㄓˇ

词语释义

1.亦作"微恉"。亦作"微指"。 2.精深微妙的意旨。 3.隐而未露的意愿。

词语解释

  1. 亦作“ 微恉 ”。亦作“ 微指 ”。精深微妙的意旨。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恉。”《后汉书·徐防传》:“ 孔圣 既远,微旨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 唐 李翰 《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称 殷 有三仁,岂无微旨?” 宋 叶适 《沉仲一墓志铭》:“有 彬老 者,北游 程 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清 方苞 《又书<封禅书>后》:“盖谓传所称封禪者七十二君,本无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与神通,则举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无,又不足辨矣。此 子长 之微指也。”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其序列先后, 宋 人多以为即 孔子 微旨所寓,然古诗流传来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无以定之。”

  2. 隐而未露的意愿。

    《汉书·翟方进传》:“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宋书·恩倖传·徐爰》:“ 爰 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 宋 陆游 《南唐书·周宗传》:“一日, 烈祖 临镜理白髮,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 宗 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 广陵 ,讽 让皇 以禪代事。” 尚秉和 《北京政府成立》:“时北洋老将数十人,统兵十餘万,胥听内阁指撝,无或违,然内阁微恉鲜能明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微恉”。亦作“微指”。

⒉ 精深微妙的意旨。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究洞圣人之微恉。”
《后汉书·徐防传》:“孔圣既远,微旨将絶,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设甲乙之科,以勉劝学者。”
唐李翰《殷太师比干碑》:“夫子称殷有三仁,岂无微旨?”
宋叶适《沉仲一墓志铭》:“有彬老者,北游程氏师生间,得性命微旨,经世大意。”
清方苞《又书<封禅书>后》:“盖谓传所称封禪者七十二君,本无稽之言,但以是致怪物与神通,则举之不以其事,而上古封禪之有无,又不足辨矣。此子长之微指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其序列先后, 宋人多以为即孔子微旨所寓,然古诗流传来久,篇次未必一如其故,今亦无以定之。”

⒊ 隐而未露的意愿。

《汉书·翟方进传》:“奏事亡不当意,内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
《宋书·恩倖传·徐爰》:“爰便僻善事人,能得人主微旨。”
宋陆游《南唐书·周宗传》:“一日, 烈祖临镜理白髮,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 宗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禪代事。”
尚秉和《北京政府成立》:“时北洋老将数十人,统兵十餘万,胥听内阁指撝,无或违,然内阁微恉鲜能明也。”

微旨的网络释义

微旨

'

汉字详情

wēi [wei]
部首: 303
笔画: 13
五笔: TMGT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OUNK
四角: 282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彳( chì);--( wēi)声。本义:隐秘地行走)

(2) 同本义

微,隐行也。——《说文》

崔杼微逆光。——《左传·襄公十九年》

(3) 又如:微行(便装出行,不想让人知其尊贵的身分)

(4) 藏匿,隐蔽

其徒微之。——《左传·哀公十六年》

微而臧。——《礼记·学记》

(5) 又如:微没(隐没);微奸(隐藏的邪恶);微阵(隐蔽的兵力);微情(隐藏而不显露的感情);微意(隐藏之意);微道(隐蔽或偏僻的小路)

(6) 伺察,侦察 。如:微捕(伺察捕获)

(7) 衰微,衰落

固以微矣。——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微缺(衰败残缺);微灭(衰败灭绝)

(9) 无,没有 。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

(10) 非,不是

虽微晋而已。——《礼记·檀弓下》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柏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僖公三十年》

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 舜汤。——《吕氏春秋·离俗》

(11) 又如:微与(不应该这样);微独(不单是,不仅仅)

形容词

(1) 微小;轻微

微,小也。——《广雅·释诂二》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荀子·非相》。注:“微,细也”。

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微风鼓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微波入焉。

岭峤微草。——宋·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微恙(小病);微行(小径;便装出行);微雨(细雨);微蔑(指极微小的东西);微仪(谦辞。微不足道的礼物);微忱(一点儿诚意;些须诚心);微词(隐约的讥喻);微力(微小的力量);微功(细小的功劳)

(2) 卑贱

虞舜侧微。——《书·序》

刍荛之微。——清· 刘开《问说》

又如:微时(尚未出名的时候);微介(卑贱而耿直);微名(微贱之名);微门(卑微的门第)

(3) 不明;昏暗 。如:微光(微弱的光线);微明(微弱的光亮);微眇(眼瞎);微灯(暗淡的灯光)

(4) 日月亏缺的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诗·邶风·柏舟》

(5) 精妙

口多微辞。——《登徒子·好色赋》

诸侯有能微妙以节。——《荀子·议兵》

其辞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副词

(1) 秘密,偷偷

微视其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于此微缺。——清· 袁枚《祭妹文》

微闻有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如:微伺(暗中伺察);微攻(暗中侵害);微逆(暗中迎回);微知(暗中探悉);微随(暗中跟随);微察(暗中侦察 );微谋(密谋);微讽(暗中讽喻);微验(暗中侦察);微扣(暗中询问)

(2) 稍微,稍稍

但微颔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土膏微润。——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微笑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婉贞微叹。——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微闻(隐约听到);微露(微微显露)

(3) 要没有,要不是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名词

(1) 古单位名

(2) 古代极小的量度单位。一寸的百分之一,或一两的百万分之一

忽,十微。微,十纤。——《察微算经》

(3) 角度、弧度的单位,一秒的六十分之一

(4) 秘密之事

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韩非子》

(5) 古诸侯国名

(6) 殷代畿内之封地

帝乙长子曰 微子启。——《史记》

(7) 殷周时西南夷之国

及庸、… 微、…人。——《书·牧誓》

英文翻译

small, prefix micro-, trif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ei4
◎ 客家话:[梅县腔] mi2 [海陆丰腔] mi2 [客英字典] mi2 [东莞腔] mi2 [客语拼音字汇] mi2 [陆丰腔] mi3 [宝安腔] mi2 [沙头角腔] mi2 [台湾四县腔] m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八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無非微合平聲合口三等myoi/mvoimĭwəi
zhǐ [zhi]
部首: 429
笔画: 6
五笔: XJ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PA
四角: 226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匕”( )即匙形,下面是口,以匙入口,表示味道好。”“口”隶变为“日”。《说文》:“从甘,匕声。本义:味美)

(2) 同本义

旨,美也。从甘,匕声。——《说文》

既饮旨酒。——《诗·鲁颂·泮水》

告旨。——《仪礼·乡饮礼》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学记》

(3) 又如:旨甘(美好的食物);旨味(美味);旨肴(美味的菜肴)

(4) 美好

垂功烈而不刊,不亦旨哉!——柳宗元《与李睦州论服气书》

名词

(1) 美味的食品

我有旨畜,亦以御冬。——《诗·邶风·谷风》

食旨不甘,闻乐不乐。——《论语·阳货》

(2) 又如:甘旨(美味的食物);旨蓄(贮藏的美好食品);旨嘉(美酒佳肴)

(3) 意思;意义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宋书·谢灵运传论》

(4) 又如:主旨(主要的意义、用意或目的);大旨(主要的意思);宏旨(大旨;要旨);微旨(不是明说,而是含蓄表达出来的意思)

(5) 意图;宗旨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肃宣 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

(6) 又如:宗旨(主要的目的和意图);旨譬(用意和取譬);旨统(旨趣的系统)

(7) 长官的命令

初举孝廉,再迁圉令,以礼理人,以德化俗。…今承旨而杀之,是逆天心,顺府意也,其罚重矣。——《后汉书》

(8) 皇帝的意见,命令

旨,凡天子谕告臣民曰诏旨,下承上曰奉旨。——《正字通》

(9) 又如:传旨;听旨

英文翻译

purpose, aim; excellent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宝安腔] zi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陆丰腔] zhi3 [客英字典] zhi3 [沙头角腔] zi3 [梅县腔] tje3 [东莞腔]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海陆丰腔] zh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職雉脂B開上聲開口三等脂Bcjiix/tjyytɕ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