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

xíng tài [ xing tai]
繁体 形態
注音 ㄒ一ㄥˊ ㄊㄞ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形态 xíngtài

(1) 事物的形式与状态

form;shape;pattern

词语解释

  1. 形状神态;形状姿态。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唐朝上》:“ 冯绍正 开元 中任少府监,八年为户部侍郎。尤善鹰鶻鸡雉,尽其形态,觜眼脚爪毛彩俱妙。” 巴金 《家》二十:“还有山、石壁、桃树、柳树,各有各的颜色和形态。”

  2. 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毛泽东 《学习和时局》一:“过去的宗派现在已经没有了。目前剩下的,只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形态的残余。”

引证解释

⒈ 形状神态;形状姿态。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唐朝上》:“冯绍正开元中任少府监,八年为户部侍郎。尤善鹰鶻鸡雉,尽其形态,觜眼脚爪毛彩俱妙。”
巴金《家》二十:“还有山、石壁、桃树、柳树,各有各的颜色和形态。”

⒉ 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毛泽东《学习和时局》一:“过去的宗派现在已经没有了。目前剩下的,只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形态的残余。”

形态的国语词典

形状姿态。

如:「思想形态」。

形态的网络释义

形态

  • 形态:形象词,形式或状态。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形态”是可以把握的,是可以感知的,或者,是可以理解的。如,姑娘像花一样;如,人如花、花似人;如,橄榄型社会、球形社会;如,货币形态、经济形态、社会形态、意识形态;如,方形(态)、球型(态)、波形(态)、波粒二象性(态)。
  • 形态对事物表现出的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玻色—爱因斯坦态、费米子态等存在形式的统称。
  • 形态造句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同,现代人对叶落归根的思想越来越淡薄了。
    但景观的形态与功能并非总是等量齐观、协调一致。
    不但颜色丰富,形态逼真,造型还可爱生动!实在令人爱不释手,叹为观止!
    空气无状,可是尘埃浮动,地气上升,我们可以目击它的形态。
    天上的云真美啊,像兔子,像小鸟,像骏马,样子秀美,形态万千。
    远看,鱼池真像一幅美丽而连绵不断的画卷。形态各异的假山,清澈见底的池水,嬉戏玩耍的鱼儿,五颜六色的花朵,形成了一幅人间仙境,真让人沉迷在其中。
    量子力学的奇妙定律告诉我们,与分子同等大小或更小的物体可以同时在两个地点或以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
    天上的云形态多样,变化多端。
    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采取的是不破不立的方针。
    天上的云形态各异,什么样子的都有。
    五彩缤纷的冰灯,形态各异的雪雕,绚丽多姿的服装,神采奕奕的笑脸,构成了冰雪世界的春天。
    围绕这届奥运会,一系列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文化、体育活动将陆续展开,汇为普天同庆的文化盛典。
    海洋中有许多形态奇怪的动植物。
    人们都知道有固态,液态,气态这三种形态的存在,或许还有不为人知的第四种形态的存在。
    开始缓缓浮动,接着各种形态的云雾。
    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同以往的社会形态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好像隔着一条万里长城似的。
    怪石形态千奇百怪,形象逼真,且数不胜数。
    云的形态很像棉花糖的样子,它可以变成许多许多的样子。
    当代青年喜欢把自己弄成奇特的样子,孰不知其返朴归真自然的形态才是美丽的。

    汉字详情

    xíng [xing]
    部首: 326
    笔画: 7
    五笔: GAE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THHH
    四角: 1242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形,象形也。——《说文》

    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天地》

    雷雨之动满形。——《易·屯》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礼记·乐记》

    形色天性也。——《孟子》

    形者,生之具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列子·说符》

    形似酒尊。——《后汉书·张衡传》

    鸟兽之形。

    形若土狗。——《聊斋志异·促织》

    因势象形。——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形物(有形之物);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3) 形体,实体

    可以隐形。——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山岳潜形。——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钩勒形廓。——蔡元培《图画》

    (4) 又如:形寂(死亡);形响(形体和声响);形解(形体超脱现实;道教指尸解);有形;无形;整形;形生(身体与性命);形性(形体和性质);形训(用文字形体的分析来释字义)

    (5) 容色,容貌

    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谷梁传》

    (6) 又如:形藏(模样、身分);形质(容貌与性情);形秽(容貌不洁)

    (7) 各种自然环境或地表的自然特征

    秦,形胜之国。——《史记》

    (8) 又如:形便(地形有利);形要(形势险要);形局(地理格局)

    (9) 情势,形势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仆未之得验,然其形必然。——汉· 贾谊《铸钱》

    不能者之形。——《孟子·梁惠王上》

    鼎足之形。——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0) 又如:形服(迫于形势而屈服);形宜(按照形势所应注意之事)

    (11) 通“型”。模型

    冰炭不合形。——《韩非子·用人》

    仪形虞、周之盛。——《汉书·王莽传上》

    仪形文王,万邦作孚。——《潜夫论·德化》

    动词

    (1) 画图形

    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书·说命》

    (2) 又如:形摹(描摹)

    (3) 使之现形,显露,显示

    形,见也。——《广雅》

    然后心术形焉。——《礼记·乐记》。注:“犹见也。”

    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孙子·虚实》

    赵王不悦,形于颜色。——《战国策·赵策三》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形藏(秘密;隐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见(显现;显形);形言(表现在言辞上)

    (5) 比较,对照

    令狐綯大怒,说他以己之长,形人之短,文人无行。——《西湖二集》

    (6) 又如:相形见绌

    (7) 描绘

    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汉· 枚乘《七发》

    (8) 形成,成为某种形象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楚辞·天问》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管子》

    英文翻译

    form, shape, appear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jing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n2 [宝安腔] hin2 [梅县腔] hin2 [台湾四县腔] hin2 [沙头角腔] hin2 [东莞腔] hin2 [陆丰腔] hin3 [海陆丰腔] hin2 [客语拼音字汇] hi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五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經青開平聲開口四等gheng/hengɣieŋ
    tài [tai]
    部首: 440
    笔画: 8
    五笔: DY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KIP
    四角: 4033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2) 同本义

    態,意态也。——《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

    柔远能迩。——《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

    人之态不如备。——《荀子·成相》。按:“诈态也。”

    尽变态乎其中。——张衡《西京赋》

    滂心淖态。——《楚辞·大招》

    狗偷致态。——傅毅《舞赋》

    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李渔《芙蕖》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淮南子》

    尽态极妍。——唐· 杜牧《阿房宫赋》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3) 情状,神情

    览将帅之变态。——司马相如《上林赋》。又如:病态;情态;气态;液态;态色(踌躇满志的神色);态状(状态;状貌);态浓(妆扮浓艳)

    (4) 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见“主态”

    英文翻译

    manner, bearing, attitude

    方言集汇

    ◎ 粤语:taai3
    ◎ 潮州话:ta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