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wěi shēng [wei sheng]
繁体 尾聲
注音 ㄨㄟˇ ㄕㄥ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尾声 wěishēng

(1) 形式上与乐曲或乐章(如赋格曲或回旋曲)的主结构不同的最后或结束乐段

coda

(2) 泛指结束阶段

大会已接近尾声
epilogue;come to an end;end

引证解释

⒈ 戏曲名词。泛称诸宫调、唱赚、杂剧、传奇等脚本里大多数套曲中最末一曲。

明杨慎《升庵诗话·乐曲名解》:“趋与乱在曲之后,与《吴声》之送,若今之尾声。”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贡士》:“当病起时,所记崑山曲者,无一字遗……后其嫂夫人以为不祥语,焚弃之。每从酒边茶餘,犹能记其尾声。”

⒉ 指乐曲的最后一部分。

⒊ 叙事性文艺作品的最后一部分。

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引言:“剧作者在一个剧本里所要说的对于社会人生的话,有时也会在一篇序文里或在剧本的前奏(prologue)或尾声(epilogue)里。”
巴金《家》序:“我只希望他们看到‘尾声’里面的一句话。”

⒋ 指事情的结束部分。

马烽《三年早知道》:“秋收已近尾声,田野里一片深秋的景色。”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十一章:“东线部队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的作战,也接近尾声。”

尾声的国语词典

套曲最终一曲的牌名。

如:「欢乐的假期将近尾声了。」

尾声的网络释义

尾声

  • 尾声,戏曲音乐名词。连曲体的结尾部分。 散板收尾,也有用曲牌的, 如[赚煞],[煞尾]。 京剧全剧结束所用尾声,系套用昆曲的。 尾声可分段演奏,羽调式。 京剧中另有一种大尾声。 在E尾声基础上, 后半段旋律趋高, 以徽调式收束。 显然这是适合板腔音乐及调式的需求。南曲,北曲的套曲中的最后一支曲子,每出戏结束时用唢呐吹奏的曲牌。大型乐曲中乐章的最后一部份。文学作品的结局部分。至某项活动快要结束的阶段。
  • 尾声造句

    在盛夏的尾声中,几朵姍姍来迟的荷花,带来了些许凉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夏季的蝉鸣渐渐逼向尾声,学长的背影渐渐远去。
    在不知不觉中,元旦联欢会已经接近尾声,好多同学早已欢呼的疲惫不堪,主持人说这次联欢会到此结束,同学们都恋恋不舍的慢慢散开了。等待着明年的这一天。
    这假期已接近尾声,但远有最后的礼物要送出。
    深秋迈着有条不紊的步伐紧随初秋淘气的舞步,宣布一年四季的职务更替接近尾声,一时间风起阵阵凉,落叶悠悠舞。
    不知不觉活动已接近尾声,大家仍沉浸在快乐之中,个个意犹未尽。并已开始期待着来年的今天早些到来。
    试验越接近尾声,越要谨慎小心,任何一个小小的误差,都会功败垂成。
    晚会即将接近尾声。
    奥运闭幕式尾声时鸟巢的上空绽放出了五彩缤纷的礼花。
    这首咏叹调是中部分段展开,并有较长大的尾声的单三部曲式,这部歌剧深刻地揭示了日本妇女“蝴蝶夫人”的爱情悲剧。
    分析师指出,另外,美联储购债计划接近尾声,这将使未来的公债标售失去了主要的买家。
    后半部分是夏、商、周的兴亡史,尾声则是忧国伤己的感喟。
    向戍弭兵就标志着大国争霸战争从此接近尾声,各国内部的倾轧斗争上升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故事的尾声处,反派人物罗克什登场,后续解咒之路估计会更加曲折,故事还会更加精彩,我开始期待第二部了。
    随着长假临近尾声,离京人员成为扒手主要的作案目标,警方提示公众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附近一定要谨防扒手。
    他一离开窗台,思绪便会他身上。他想其实事情早已经结束,走的是自己的尾声,可这个尾拖的太长了。身体触弟的一刹那,他终于听到了落地的声音。
    在埃瑞克洛内甘构思严密的金钱论著接近尾声之时,作者向我们讲述了源于日本,掀起狂潮的宠物小精灵卡片,在女儿学校的操场上却自然和钞票“挂钩”。
    暑假已近尾声,新学期即将来临。
    昨日,建设中的杭长高铁浙江义乌东特大桥最后一孔跨越浙赣铁路桥的箱梁架设到位,标志着“桥上架桥”杭长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接近尾声。
    不知从哪天开始,天不再下雨了,此时已是初秋,三伏接近尾声,前两伏没伏起来,这末伏倒是有那么点意思。

    汉字详情

    wěi,yǐ [wei,yi]
    部首: 327
    笔画: 7
    五笔: NTFN
    姓名学:
    仓颉: SHQU
    四角: 77214

    详细解释

    wěi

    名词

    (1) (会意。从倒毛在尸后。尸,指人。象人长有尾巴。本义:人或动物的尾巴)

    (2) 同本义

    尾,微也。——《说文》

    履虎尾 ,未济,濡其尾。——《易·履》

    (3) 又如:虎尾;牛尾;尾大(比喻臣下势力强大);尾君子(指猴子)

    (4) 末端,末尾

    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运于渤海之尾。

    系于其尾。——《资治通鉴》

    舟尾横卧一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首尾;无头无尾;尾末(末尾;尾宿之末);尾句(句尾);尾页(末页)

    (6) 水流的下游 。如:我住在江尾

    (7) 边际,边界

    夫边境者,国之尾也。——《国语》

    (8) 后部

    是我起兵已首尾期月矣。——方勺《方腊起义》

    (9) 一星名 。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七宿的第六宿,有星九颗。又如:尾箕(尾宿和箕宿的并称)

    (10) 姓。如:尾生丧身(传说鲁国人尾生与一女子相约在桥下会面,水涨,尾生不愿失信,抱着桥柱被淹死)

    动词

    (1) 尾随;跟踪盯梢 。如:尾其后;尾缀(尾随;跟随在后面);尾衔(相随的样子);尾犯(从犯);尾骑(跟在后面追赶的骑兵);尾尾(一个接着一个的样子)

    (2) 鸟兽虫鱼交配

    鸟兽孳尾。——《书·尧典》

    雄雌在前,孳尾成群。——《列子》

    量词

    (1) 相当于“头”、“条”,计数鱼的头数 。如:两尾鱼

    (2) 另见

    名词

    (1) 指马尾上的毛 。如:马尾罗

    (2) 蟋蟀等尾部的针状物 。如:三尾儿

    (3) 另见 wěi

    英文翻译

    tail, extremity; end, stern

    方言集汇

    ◎ 粤语:mei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mi1 mi3 [mi2] [沙头角腔] mui3 [陆丰腔] mui1 [梅县腔] mi1 mui1 [海陆丰腔] mi1 mui3 [mui2] [客语拼音字汇] mi1 mui1 [东莞腔] mui3 [客英字典] mui1 mi1 mui3 [宝安腔] mu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七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無匪微合上聲合口三等myoix/mvojmĭwəi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