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

ní gū [ ni gu]
注音 ㄋ一ˊ ㄍㄨ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尼姑 nígū

(1) 佛教修行的女子

Buddhist nun

词语解释

  1. 指披剃出家的女佛教徒。

    唐 李商隐 《杂纂》:“尼姑似鼠入深处。” 明 高明 《琵琶记·祝发买葬》:“我当初早披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日免艰辛。”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尼姑》:“ 汉 刘峻 女出家,乃尼姑之始而尚未立名。 东晋 妇人 阿藩 ,习西域之教,始有尼姑之称。”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你难道要我剪了头发做尼姑……才算得改过。”

引证解释

⒈ 指披剃出家的女佛教徒。

唐李商隐《杂纂》:“尼姑似鼠入深处。”
明高明《琵琶记·祝发买葬》:“我当初早披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日免艰辛。”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尼姑》:“汉刘峻女出家,乃尼姑之始而尚未立名。 东晋妇人阿藩,习西域之教,始有尼姑之称。”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你难道要我剪了头发做尼姑……才算得改过。”

尼姑的国语词典

民间对出家女众的称呼。唐.李商隐〈祭徐姊夫文〉:「尼姑居宗老之地,驺奴总家相之权。」也作「尼僧」。

尼姑的网络释义

尼姑

  • 尼姑(Buddhist nun)是中国对比丘尼的俗称,比丘尼为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略不合佛教规仪,是结合中国民俗产生的称谓。
  • 佛教称谓亦称为“尼”。例:出家为尼,落发为尼同时也是比丘尼的俗称。女子出家后受过具足戒者。比丘尼是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丘尼为印度梵文Bhikssuni的音译,亦译作比呼尼、苾刍尼、备刍尼等。意译为乞士女、除女、除馑女或薰女;亦称沙门尼或简称尼、尼僧。
  • 尼姑的翻译

    英语: Buddhist nun
    德语: Nonne, buddistische Nonne (S, Rel)​
    法语: bonzesse

    尼姑造句

    挽额,挽额后面是仪仗队、中西乐队、沿途诵经作法的和尚、尼姑、道士,扎满松柏枝的灵车。
    破锅自有破锅盖,尼姑自有和尚爱。
    不管是尼姑也好,师太也好,你总得告诉我你为什么来找我吧?我现在还云山雾罩的没弄明白到底怎么回事呢。
    后来在李少红拍同名电影时,特地让扮演老浦和小萼的王志文、何赛飞穿上婚服,然后扮演秋仪的王姬以尼姑扮相,三人同撑一把伞拍了张剧照。
    另一种是为生活所迫,以尼庵、道观作为一个归宿或一时的栖身之地,如有些妓女年老色衰,或为人所弃,无路可走,就去做尼姑、道姑了。
    在他身旁伫立着一个美貌尼姑,一双美目满含情愫,眼光一瞬也没有离开那名男子,倾慕的神色泄于脸面,浑然不似出家之人六根清静的样子。
    扬震很高人的点点头,还挥了挥手,示意小尼姑离去,但嘴里说出来的话却让那女的爆跳如雷。
    最近,在新乐市的一些乡村,就有数名剃着光头穿着僧服的“和尚”“尼姑”走村串户。
    三个庙有和尚庙,有尼姑庵,庵跟寺怎么合在一起?政府人员这个和业主没有关系,都是相对独立的。
    喇嘛和尼姑也许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但他们在别的方面,如哲学,都曾受过高等训练。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索天下尼姑案,既打破了佛门千年来与世无争的静雅,也让后人感到莫可名状的疑惑。
    不欺盲哑人;不欺疯人;不欺瘫痪人;不欺出家人;不欺尼姑;不欺邮差;不欺要饭的。
    因此,二嬷嬷、母亲、乞丐、弃妇、坤伶、尼姑……那片大平原上的人物、身世、命运在痖弦的笔下跃动。
    但里面连一个扫地的哑婆婆都有“和尚尼姑”的往事……
    然而,今天,这个词是适用于几乎毫无例外地的住所地,宗教,妇女,或尼姑,虽然它也经常被用来指修道院生活一般。
    众人齐声喝采,接着文士、尼姑、头陀、妇人等均有礼物送给郭襄,无一不是争奇斗胜、生平罕见的珍物。
    一天傍晚,清风和妙月两个小尼姑来关寺庙大门,见台阶上坐着一位头梳云髻身着红衣绿裤的女人,身边还放着一个花布包和一只树棍儿。
    李隆儿的目光不由自主的朝那些迎候皇驾的尼姑梭巡了一两回,但是,他看见的都是那些陌生的面孔,心里不禁暗暗惊诧道“为何不见婉儿呢?”。
    陈震由最初的进退无措,到现在面对四周小尼姑十数把长剑毫不变色,转变之快让人乍舌不已,那单薄的身子一时间尽显高手风范,坚定的看着宁珂大敞的房门。
    审讯过程中,办案人员根据现场的一系列的证据,认为甘锦华还和一个月前发生的尼姑庵凶杀案有关系。

    汉字详情

    [ni]
    部首: 327
    笔画: 5
    五笔: NX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女性
    仓颉: SP
    四角: 7721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尸,匕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个人亲昵的样子。本义:亲近,亲昵)

    (2) 同本义。后作“昵”

    尼,从后近之也。——《说文》

    尼,近也。——《小尔雅》。按,近昵之意,字亦作昵。

    不避远尼。——《尸子》

    (3) 安定,平和

    尼,安也。——《尔雅》

    尼,和也。——《广雅》

    竟界尼康。——《隶释·祝睦后碑》

    名词

    (1) 尼姑,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是梵语“比丘尼”(Bhidsunt)的简称

    人道为尼,遂居此寺。——《洛阳伽蓝记·胡统寺》

    (2) 又如:僧尼(和尚和尼姑);尼寺(尼姑所住的寺院);尼房(尼姑所居处);尼坛(尼姑受戒的地方)

    (3) 尼山 。如:尼丘(尼邱。山名,即尼山,在山东曲阜县东南。相传为孔子出生地。故孔子名丘,字仲尼);尼圣(对孔子的尊称);尼轲(孔子和孟子的并称);尼聃(儒家创始人仲尼和道家创始人老聃的并称);尼首(谓人头像尼丘山,中低四方高)

    英文翻译

    Buddhist nun; transliter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nei4
    ◎ 客家话:[梅县腔] ni2 [台湾四县腔] ni2 nit8 [客语拼音字汇] ni2 [东莞腔] li2 [客英字典] ni2 [陆丰腔] ni3 [海陆丰腔] ni2 nit8 [宝安腔] l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女夷脂B開平聲開口三等脂Bnrii/nyɳi
    [gu]
    部首: 323
    笔画: 8
    五笔: VD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VJR
    四角: 4446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女,古声。本义:丈夫的母亲)

    (2) 同本义

    姑,夫母也。——《说文》

    姑在则曰君姑,姑殁则曰先姑。又,妇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尔雅》

    如母而非母也,姑也。——《白虎通》

    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公婆)爱其子,不能御。——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翁姑;姑嫜(古时妻子对丈夫父母的称呼,即公婆)

    (4) 父亲的姐妹

    父之姊妹为姑。——《尔雅》

    问我诸姑。——《诗·邶风·泉水》

    姪其从姑。——《左传·僖公十五年》

    (5) 又如:姑舅(姑母和舅父);姑姊(父之姐);姑姑;姑婿

    (6) 丈夫的姐妹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姑嫂;小姑(丈夫的妹妹)

    (8) 出家修行或从事迷信职业的妇女 。如:尼姑(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道姑(女道士);三姑六婆

    (9) 少女 。如:村姑;姑娘家

    (10) 娘家称已经出嫁的女子 。如:姑太太(已嫁的长辈女子)

    副词

    (1) 姑且,暂且

    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姑置勿论

    动词

    (1) 姑息,无原则的宽容 。如:姑容(姑息宽容);姑恕(姑息宽容);姑纵(姑息放纵);姑徇(姑息徇私)

    (2) 通“诂”( )。诂训。以通行的文字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管子·心术》

    (3) 吸饮

    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孟子·滕文公上》

    英文翻译

    father's sister; husband's mo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gu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u1 [海陆丰腔] gu1 [梅县腔] gu1 [东莞腔] gu1 [客语拼音字汇] gu1 [台湾四县腔] gu1 [客英字典] gu1 [宝安腔] gu1 [陆丰腔] g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胡平聲開口一等kuko/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