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律
词语释义
汉律令为廷尉所掌管,故称“尉律”。
词语解释
汉 律令为廷尉所掌管,故称“尉律”。
《说文·叙》:“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輒举劾之。” 段玉裁 注:“谓 汉 廷尉所守律令也。” 宋 晁补之 《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 云阳 八体又瓜剖,至使 汉 童讹尉律。”
引证解释
⒈ 汉律令为廷尉所掌管,故称“尉律”。
引《说文·叙》:“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輒举劾之。”
段玉裁注:“谓汉廷尉所守律令也。”
宋晁补之《胡戢秀才效欧阳公集古作琬琰堂》诗:“云阳八体又瓜剖,至使汉童讹尉律。”
尉律的网络释义
尉律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wèi
名词
(1) (会意。“尉”是“熨”的古字。表示用火熨烫缯布使之平展。本义:烫平衣服的火斗,熨斗)
(2) 同本义
尉,从上按下也。…持火以尉申缯也。——《说文》
火斗曰熨。——《通俗文》
(3) 又如:尉斗(藉热力烫平衣服的火斗)
(4) 中国古代官名 。掌管军事。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均设尉
八月官尉。——《淮南子·时则》
将归死于尉氏。——《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尉笞广。
尉挺剑。
夺而杀尉。
(5) 又如:尉侯(古代守边的都尉与伺敌的斥侯);尉律(汉律令为廷尉所掌管,故称“尉律”);尉廨(县尉的官署);尉史(汉代郡尉之属官)
(6) 军衔名 。在士之上,校之下。分上尉、中尉、少尉
(7) 官名。县官的副职
赴饶之 德兴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丞尉闻之。——清· 周容《芋老人传》
陈明选代为尉。——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新尉陈明选。
动词
(1) “慰”的本字。安慰
所过并使劳尉。——《后汉书·王丹传》
所以尉荐走卒。——《汉书·胡建传》
(2) 又如:尉安(安抚);尉承(安尉侍奉);尉悦(欣慰);慰纳(安抚结纳);尉劳(慰劳);尉解(安慰宽解);尉荐(慰藉);尉藉(慰劳,抚慰)
(3) 另见
yù
名词
(1) 姓
尉,姓。古有尉缭子著书。——《广韵》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i3 wui3 [陆丰腔] wui6 [客语拼音字汇] vui4 [台湾四县腔] wi3 [客英字典] vui3 [海陆丰腔] wui3 [沙头角腔] wui5 [宝安腔] wui3
◎ 潮州话:uê3(ùe),<复姓>ug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尉 | 於胃 | 影 | 微合 | 去聲 | 未 | 合口三等 | 止 | 微 | ʔĭwəi | qyoih/voy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彳(
),聿( )声。本义:法律;法令)(2) 同本义 (多指具体的规则、条文)
律,均布也。——《说文》
出以律。——《易师》
律,法也。——《尔雅·释诂》
天下既定,令萧何次律令。——《汉书·高帝纪》
兵大律在谨,论敌察众,则胜负可知也。——《商君书·战法》
以律非故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律则(律条);律贯(法律系统);律科(法令条文);律度(规矩,法度);律纪(纪律);律贯(指法律系统);律斩(依法斩决)
(4) 律管,古代用来校正乐音标准的管状仪器。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吕。统称十二律
截竹为管谓之律。——蔡邕《月令章句》
(5) 又如:律本(指黄钟。黄钟为十二律的开始,其他各律均由此推衍而相生,所以称为律本);律管(律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
(6) 音律,乐律。古人按乐音的高低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
五声六律十二管。——《礼记·礼运》
(7) 又如:律尺(古代用以制定乐律的度尺);律吕(乐律的通称);律均(古乐的十二律与五韵);律历(指乐律和历法)
(8) 律诗的简称 。如:律切(切合格律);律手(掌握格律的能手)
(9) 佛教的戒律 。如:律藏(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著作的总称);律仪(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律爷(小道士对师父的敬称)
(10) 古代爵位的等第
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礼记·王制》
(11) 指季节和气候
大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陆游《春望》
动词
(1) 约束
五伯兼并,而以桓律人。——《韩非子·难四》
抱持多反倒,威怒不可律。——李商隐《娇儿诗》
(2) 又如:律人(约束他人);律身(律己)
(3) 遵循
劳知而不律先王。——《荀子·非十二子》
(4) 击
闇漠感突,上击下律。——枚乘《七发》
形容词
(1) 高
南山律律。——《诗·小雅·蓼莪》
(2) 又如:律律(山高峻的样子);律魁(高大的样子)